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2022-02-13王浩
王浩
重症肺炎患者往往自身的病情发展很快,起病急,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呼吸衰竭是重症肺炎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序贯机械通气是在传统通气模式上进行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医护人员在有效改善患者当前呼吸衰竭病情后,在患者满足脱机的相关标准前,尽量使用无创通气代替有创通气,更好的为后续的脱机工作打下基础,缩短有创通气时间[1]。传统脱机过程对于患者最大的风险就是其心脏能否有效满足突增负荷[2]。现选择100 例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 例。参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32.36~69.39 岁,平均年龄(55.91±7.86)岁。研究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32.55~69.46 岁,平均年龄(55.93±7.8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②经过医生的研究分析解释,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③患者没有死亡风险。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患者: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知晓研究情况后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④年龄>70 岁患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行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具体的操作参数为:呼气末正压(PEEP)为4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吸比在1∶2.0 左右,潮气量设置为5~13 ml/kg,气道压力为40 cm H2O 左右,通气频率定为20 次/min 左右,触发灵敏度为5 L/min。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调整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相关参数。
1.2.2 研究组 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指标变化情况,采取对应的有创呼吸机通气。同时,给予同步间歇通气,分析动脉血气指标以及通气情况,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以及吸入氧浓度。当患者达到了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可以及时将呼吸模式改为口鼻面罩通气,将仪器调整为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持续分析动脉血气指标以及通气情况,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以及吸入氧浓度,慢慢调整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直到脱机成功。具体操作为:选取通气口鼻面罩,调整为S/T 模式,设置各参数,呼吸频率为14~20 次/min,吸入氧浓度为40%,吸气压调节初始参数从6~8 cm H2O 开始,后根据患者情况增加压力,但应<25 cm H2O;同时,呼气压调整初始参数以3~6 cm H2O 开始,使血氧饱和度>90%。此外,面罩选择塑料硅胶膜材质,前3 d 护理人员需要控制患者使用呼吸机的频率以及使用时长。在患者呼吸衰竭病情趋于稳定后才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肺部情况,调整呼吸机的具体参数。在医生的叮嘱下,适当延长呼吸机的停机时间。如有必要,患者可以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在此过程中逐渐撤机。
两组患者均根据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连续治疗1 个疗程,1 个疗程时间为5~1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血气指标,其中血气指标包括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①酸碱度是患者体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显示的是患者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机体环境下,细胞外液的酸碱度正常值为7.35~ 7.45,平均酸碱度为7.40。不同部位体液酸碱度不同,在临床上,当患者酸碱度< 7.35 时可以被诊断为酸血症;当患者酸碱度> 7.45 时,可以被诊断为碱血症。②动脉血氧分压是患者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产生的压力值大小,其测量的动脉血氧分压就是血气分析仪的实测值。正常机体内动脉血氧分压为12.6~13.3 kPa(95~ 100 mm Hg)。③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二氧化碳(CO2)产生的压力,可以证明动脉血是否为酸碱平衡。④动脉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容量与总的血红蛋白容量之比,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值为90%~100%,其计算公式为: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物理溶解的氧)/血氧含量×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T-proBNP 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T-proBNP(71.26±9.22)pg/ml低于参照组的(91.63±10.4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41,P<0.05)。
2.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9.02±0.75)kPa、动脉血氧饱和度(93.99±7.95)%高于参照组的(7.40±0.50)kPa、(89.65±7.5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23±0.68)kPa 低于参照组的(7.32±0.91)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当前肺炎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肺炎的治疗康复往往有着很大的限制[2]。患者伴呼吸衰竭在增加治疗难度的同时,会降低患者的治疗康复有效率。呼吸衰竭主要是指患者的肺部功能不能正常运行,继而无法满足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足够氧气消耗量,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以及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如果不及时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进而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3]。常见的药物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仅能缓解症状,降低炎症反应,但不能阻止患者气流受限变化,对于疾病预后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措施,利用面罩、鼻罩等和呼吸机相连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既能改善通气,减少呼吸功消耗,又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传统的有创机械通气,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通气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会诱发患者相关性肺炎以及不良症状,甚至在长期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在呼吸过程中对呼吸机有较大的依赖性,进而导致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脱机困难。在当前临床上治疗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选择无创机械通气以及有创机械通气。医护人员在及时确诊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后,需要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干预,有效纠正患者当前机体的整体缺氧状态,进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痛苦[4]。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针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有不同的选择方案,其中,不管是有创机械通气还是无创机械通气,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长时间使用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对于呼吸机有过度依赖,喉头水肿情况频繁发生等,甚至还会导致患者疾病恶化[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T-proBNP(71.26±9.22)pg/ml低于参照组的(91.63±10.4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9.02±0.75)kPa、动脉血氧饱和度(93.99±7.95)%高于参照组的(7.40±0.50)kPa、(89.65±7.5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23±0.68)kPa 低于参照组的(7.32±0.91)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效果明显,能够降低患者NT-proBNP 水平,改善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