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实践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022-02-13李兴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李兴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百年历程中,对外交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联盟外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和平外交、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外来干涉和霸权主义;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 重大成就; 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1 - 0015 - 09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百年历程中,在对外交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与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工作特点,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联盟外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和平外交、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和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外交实践的探索和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党的早期组织领导人就与苏联、共产国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党的筹建和早期活动也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1470-1471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1920年俄共(布)远东局派遣代表来华,指导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建党工作给予了帮助,推动其组建了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早期党组织[3]58-59。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列席了此次会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党在革命经验与组织经费等方面较为欠缺,苏联和共产国际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党的工作内容与方向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选派了14名党员出席,大会“阐明了被压迫民族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讨论共产党人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共产党同民族革命政党进行合作的问题”[3]77。会议期间,列宁亲自接见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表达了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的意愿。显然,这次会议对党的影响很大。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一文,提出了同国民党和其他革命党派、团体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会议上,党又明确将反帝反封建作为最低纲领写入大会宣言。这样,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初步制定和明确了自己的纲领与革命策略,并积极开展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党内逐渐形成了以共产国际为最高权威、以共产国际指示和决议为最高准则的教条主义思想。受苏联国内与国际环境影响,共产国际也难以认清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遭受了严重挫折。这次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自主地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运动。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联与共产国际仍然对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至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才逐渐减弱。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对共产国际不再一味盲从。这一时期,共产国际的领导策略也有所调整。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会议提出,“一般不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的组织事宜”[4]。显然,这给了中国共产党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与自由。此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以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各国共产党人的中心任务,这一主张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产生了直接影响。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这给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斯诺到来之前,由于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知之甚少。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辗转经西安到达苏区。作为第一位进入苏区的西方记者,他的到来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等党的领导同志都曾与其深入交谈。离开苏区后,斯诺根据自己在苏区的见闻,整理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西方记者纷纷到访根据地。包括斯诺在内的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情况的报道,对于在国际社会中营造党的良好形象、争取舆论支持、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意义重大。可以说,“这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共采取的一个最有特色而且收获颇丰的行动,也是中共开展民间外交的起点”[5]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围绕着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理念与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争取外部援助、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6]另外,中国共产党也呼吁国民政府要“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7]。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期稳定对苏关系的同时,积极主动发展与英美之间的关系,既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得到了英美的理解与认可。1944年夏,美国派出一支军事观察组到访延安,是这一时期对外交往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战争后期,随着美苏矛盾的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在七大会议上敏锐地调整了对外政策。在对苏联方面,主要是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的重心,积极采取与其联合的策略。在对美国方面,由于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为了维护国际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避免对抗的策略。要言之,抗战时期党在对外交往工作上的成功,有力地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解放战争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同时也是美苏国际冷战开启的时期,显然中国内战也成为国际冷战的一部分。在苏联、美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三国四方激烈而微妙的博弈中,中国共产党争取了苏联的援助,同时又批评了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偏袒。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团结一切革命力量,驱逐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2]1359。因此,党的对美政策也从之前较为模糊的避免对抗、争取中立转变为明确的反对和斗争。此外,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开展独立自主的友好交往,党的领导人开始思考并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政策。毛泽东同志提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8]。194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又提出:“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2]1473这样,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人就已经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顺利打开外交局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东方大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

总体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实践探索,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工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联盟外交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交往提升和转型为党和国家层面的外交,外交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尽管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但在外交方面仍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成功开创了党和国家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党中央制定的外交方针,在“一边倒”政策的指引下,外交工作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并爭取到了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我国急需的、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还做出了开展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国际反动势力,一方面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为新中国的发展争取到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与帝国主义势力继续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努力争取亚非地区的进步力量。在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论,成为党和国家开展对外工作的重要基础。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9]。随后,这一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仅成为中国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的原则,也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1955年4月,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而提高了新中国在广大亚非国家中的影响力。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956年开始到1966年,党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主要变化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逐渐凸显,中苏关系破裂。1956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分别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1958年,中苏两党又因为苏联提议建设长波电台、组建联合舰队出现了较大分歧,导致两国关系趋于紧张。至1960年,两国矛盾逐渐公开化。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延续了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中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社会主义阵营持续分裂。这一时期,在外部形势的推动下,党内的“左倾”思想也愈演愈烈。1965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纪念〈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发表两周年》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10]。由此,党逐渐确立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并对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行调整。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一度陷入混乱和停滞。面对这种局面,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遏制了极“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大革命”初期,中苏关系持续降温。1968年8月,华约五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侵略行径遭到中方强烈谴责。1969年3月爆发的珍宝岛冲突使中苏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在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冷静分析国际局势,做出了改善对美关系的重要决策。1970年,中美两国在华沙举行两次大使级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国外交也迎来了新局面:1971年10月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的决议,中国随即与一大批西欧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除了实际工作上的成就,党在这一时期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理论。根据当时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国际格局,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基辛格博士时提出了“一条线”战略,即经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伊朗、美国、欧洲国家形成一条联合战线,以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一大片”构想,即将联合战线扩展到“一条线”周围的国家,作为“一条线”战略的补充。此外,1974年,毛泽东在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会谈时还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11]。简言之,“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理论有力推动了我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不与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这对于我国构建广泛的国际反霸权主义统一战线、改善国家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外交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党和国家外交工作的重点是纠正“左”倾思想,恢复与修补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为党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在外交思想领域实现了拨乱反正。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联部报送的《关于为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请示》并进行了通报。该文件指出,“四人帮”的极左修正主义路线给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害;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完全是对当时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的诬陷,必须予以推倒。在平反历史错误、扫除思想领域的障碍后,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新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逐步修补和恢复了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实现了党际关系的正常化。除此之外,党中央还重新分析和判断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纠正了之前的“世界战争迫在眉睫”“支援世界革命”等错误观念,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2]127。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党和国家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论断。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总之,得益于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和政策的及时调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外交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西交流日益密切。80年代初,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1989年,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变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冷静研判局势,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各种困难,使党的外交工作在世纪之交进入了新的阶段。东欧剧变开始后,邓小平同志于1989年9月和1990年12月先后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分别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12]321和“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12]363等战略方针,指明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外交工作的主要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党在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任务进一步表述为:“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3]

在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党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成功冲破了西方社会的封锁和制裁,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990年,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政党外交,与执政的日本自民党率先实现了高层互访,两党关系迅速发展。在政党外交的推动下,1991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宣布解除對华制裁,恢复贷款。从而,日本成为第一个宣布解除对华制裁的发达国家。此后,西方国家和组织也纷纷宣布取消对华制裁。这一时期,除了冲破西方的经济制裁与外交孤立以外,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取得了新的进展。1989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访华,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1991年,越共总书记杜梅率团访华,中越两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在国内与国际局势稳定以后,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迅速发展。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的怀抱。1999年3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14]。在这一安全观的指导下,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五国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随即成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另外,2001年11月,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增多,但诸如恐怖主义、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逐渐突出。面对新世纪世界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党中央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中国国内的中心工作[5]209。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5]511、“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15]515的外交理念。以此为指导,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外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党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积极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政党及政治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交往对象更加广泛,包括发展中国家政党、发达国家政党等;合作的层次和领域明显增加,包括两党和多党之间的多层次的交流互访;党际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机制化、多样化的交流渠道。

其次,政党外交不断在国家外交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其重要性不断增加。在朝核问题、中东问题和其他地区热点问题上通过政党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了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再次,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逐渐树立起负责任的外交大国形象。例如:在地区与安全事务方面,中国参与并主持了六轮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伊朗核问题、伊拉克问题等方面,中国也频频发声,呼吁各方和平谈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多次派遣维和官兵参加维和行动,派遣海军参与亚丁湾护航活动;等等。2010年,中国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党和国家正确的外交政策与成功的外交工作保障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剖析了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与国家发展大势,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6],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7];明确了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以此为指导,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得以全面推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党的外事工作在这一时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在纪念党的对外工作九十年暨中联部建部六十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党的对外工作要“努力成为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观察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平台,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中央决策服务的重要渠道”[18]。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19]。2016年3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首次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然,这一时期党的外事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党的外事工作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继续发挥独特作用。这一时期,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互访,推动半岛局势重回正轨,有力地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党还通过召开专题会、论坛等方式,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外交活动,积极开展外事交往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二是党的外事工作在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引领中彰显了独特优势,成为展示党的形象的重要窗口。2017年,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成功召开。2018年,党又召开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除此之外,党还举办了多场专题宣介会。这些会议吸引了来自上百个国家的数百个政党组织参加,在国际上掀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20]。三是党际交往不断深化开拓,形成了新时代党际关系新格局。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关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21],党员干部获得了全面了解世界的有效平台。四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及有关单位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始终紧紧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始终从党的角度、站在党的立场、从党的需要上思考和谋划工作,有效发挥了党中央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引领,党领导下的国家外交全方位布局深入展开,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国家形象,保障了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首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3],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作用更加凸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于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总结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外交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以互利共赢、共同發展为核心的。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和思想。

其次,在外交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断深化伙伴关系,拓展新型大国关系,巩固友好国家关系,构建新型外交关系网络。这一时期,中俄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面对共同的挑战,中俄战略互信进一步加深,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新时代大国关系的典范。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中俄战略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25]。面对严峻复杂的中美关系,中方始终坚持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方针,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同时,使中美关系趋于稳定。在“亲诚惠容”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得以巩固发展。

再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经过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亚欧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可能和光明的前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26]。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五通”合作,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重大成就。显然,中国倡议和推进的共建“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一体化方案,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总之,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和全球影响力的全面提升,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其一,在全球治理领域,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推动旧的全球治理体制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15年,在中国的倡议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在中国的呼吁下,IMF实行改革,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其二,在全球安全领域,我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伊朗核危机、 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和平解决,深入参与海洋、极地、外空、反腐败等领域规则制定,深入开展国际反恐合作[27]。其三,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2019年以来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展现出了讲道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2021年12月,第76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会员国共同提出该决议。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的历史经验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障了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完成,为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百年来的外交工作,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为下一阶段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在外交事业中取得一切成就的重要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了“独立自主”“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念,为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提出了“党际交往‘四项原则’”“‘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等外交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外交事业的扬帆远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黨人,面对东欧剧变等复杂国际形势,提出“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方针,为21世纪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向21世纪,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开拓了新世纪的外交格局。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简言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领导者、决策者、开拓者、实践者。历史一再证明,要取得外交事业的成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牢记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工作始终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努力争取和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发展利益,争取和维护人民的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外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早已深入百年外交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曾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反帝反封建目标写入了党的纲领,党领导下的对外交往工作也是以此为中心,为人民利益深谋远虑,积极争取外部援助,建立国际、国内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人民希望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党领导的对外交往工作自然也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积极与国际进步力量开展合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和人民迫切希望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展经济建设,以此为中心,党领导的对外交往工作努力为国家争取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交往工作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驾护航,始终致力于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既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为世界人民服务,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外来干涉和霸权主义,反对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9]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党成立初期,陈独秀就曾经说过,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5]2。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要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0],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独立思考,坚持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惜中苏关系恶化,反对苏联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反对组建中苏联合舰队。东欧剧变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坚决抵制了外部势力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顺利过渡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从自身的国家属性、实力地位、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制定和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政策,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倡导爱国主义、“平视外交”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不屈服于任何强权无端的干涉和施压。

(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

“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础和前提”[31]。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日新月异。因此,外交工作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明确判断,即世界的主题是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党领导下的对外交往工作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与同情,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曾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因而党领导下的外交工作也遭受了一些挫折,留下了深刻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党领导下的外交工作随即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到了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判断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特点。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百年外交史上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174.

[5]王家瑞.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0.

[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4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63.

[10]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纪念《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发表两周年[N].人民日报,1965-06-14(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0.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2.

[14]江澤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

[1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6]李伟红.习近平接见二〇一七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9(1).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

[18]徐京跃.党的对外工作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N].光明日报,2011-01-18(3).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1.

[20]宋涛.不断推进党的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N].人民日报,2019-09-28(15).

[21]宋涛.波澜壮阔 百年辉煌——写在党的对外工作100年之际[J].当代世界,2021(1):1.

[22]宋涛.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 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N].学习时报,2019-11-11(1).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5]王毅:中俄战略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EB/OL].(2021-01-02)[2021-12-01].http://www.xinhuanet.com/2021-01/02/c_1126937927.htm.

[26]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11-21(1).

[27]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J].重庆与世界,2021(6):8-15.

[2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2021:67.

[3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31]于洪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N].光明日报,2017-12-22(6).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s 100-year Diplomatic Practice

Li X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In the hundred years of leading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achieve national independence,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happines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foreign exchanges. For a hundred years,the foreign communication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exploration and preparation in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lliance diplomac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peaceful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great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diploma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ws that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must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dher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keep in mind the original mission,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oppose external interference and hegemonism,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world,show great foresight,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one hundred years of diplomacy;major achievements;historical experience

责任编辑:刘有祥 王廷国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