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2022-02-13祁琦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重点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制度优势要有一个从认识、感悟到坚定的过程,基于此,用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探究制度自信,把握生成要素,揭示生成逻辑,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关键词]制度优势;制度自信;主观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简介]祁琦,中共芮城县委党校理研室主任,山西运城 044000。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1-0052-03
习近平强调:“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制度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制度优越性基础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生成的,有一个认识制度、感悟制度、坚定制度的过程。
一、认识制度:制度自信的客观前提
《商君书》中讲“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体系”。②
(一)建构逻辑严密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的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真正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不够成熟走向更加成熟,逐渐形成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历史逻辑来看: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优势。中国制度既吸纳了中国古代所形成的治理经验,也继承了前人的先进思想。比如,在“天下为公”的思想上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德主刑辅”的主张上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中。③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的制度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彻底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党在局部地区探索建立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按照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的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渐进渐改,渐入佳境。④
(二)体系结构完备
凡属体系,必有结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部分构成”。⑤
这样的结构就和房子一样。根本制度就像房子的根基,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有的制度都要建立在根本制度之上。比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这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党中央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果断查处拉票贿选案,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权威和尊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基本制度是以根本制度为基础建立的,就像房子的“四梁八柱”,规定着国家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比如,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群众基层自治制度;经济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中央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等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党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重要制度反映着基本制度具体规定,就像搭建房子的砖、石灰、钢筋等的具体事物。涉及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方面。⑥这样的体系结构,一是全面覆盖,纵向来看:上接国之根本,下联民生实际。横向来看:涉及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不留漏洞。二是协调有序,制度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三是明确管用,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要求明确、便于操作,能够落实的,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三)发展前景光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会根据中国的实践进步,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在内部自我调整,“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进行删除,将职能相互交叉重叠的制度进行调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新弊端,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完善制度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另一方面,从外部吸收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感悟制度:制度自信的主观逻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要牢牢把握理论先进性、制度执行力、实效显著性,从中感悟制度优势,强化制度自信。
(一)从理论先进性感悟制度优势
制度的先进源于理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闪烁着真理性光芒。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为实现现代化,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等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制度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指导的西方制度体系,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逻辑”。它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有着不可克服的弊端。资本逻辑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神圣光环,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哪里有利润,经济就往哪里发展。而且完全由市场支配,政府不能干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能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⑦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性质,使得资本家通过压榨剩余价值对工人实行残酷剥削,致使资产阶级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变的一无所有,无力购买商品,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无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从1783年独立战争后,到现在,美国共发生过20多次经济危机。虽然现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企业股权化、社会福利化,能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但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只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危机。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为自身谋利,使人类社会遭受巨大损失。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制度哲学告诉人们,制度不是中性的,不同的制度维护的对象是不同的利益群体。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此建立的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在制度建构之初时就强调:“我国的制度能够关心到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制度、人民的制度,具有巨大的理论优势。
(二)从制度执行力感悟制度优势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马克思曾讲过:“三权分立”致使国家权力被割裂,权利机关相互牵制,重大问题议而不决、决而未果,甚至被搁置,导致政府运行不畅,效率低下。它的政党制度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多数只能考虑任期的事情,没有办法长远谋划,即使有长远安排,也会被后任推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具有强大的统一意志和动员力量,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合力,办成大事。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现在,已经开始讨论第14个五年计划。这既体现了国家目标,又具有很好的政策延续性。三峡水利工程,耗时18年,移民130多万人;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半个中国;还有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些需要调动的资源和力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制度执行力的显著优势,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三)从实效显著性感悟制度优势
事实胜于雄辩。从制度的实践效果来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百业凋零、一贫如洗,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桌子椅子,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党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恢复国民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开创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市场经济,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方面:从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从高速铁路到量子通信;从杂交水稻到基因测序,为经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仅用了四十年时间,走完美国一百年多年、欧洲两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国家统计局今年最新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到1978年的3679亿元,再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年贡献率也从过去的1.1%到2020年的30%左右。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取得的伟大奇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这些年国际风云变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习近平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政府反应快速,办法有效,成绩斐然,人民主动配合,捐款捐物,共抗疫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是值得自信的制度。
三、坚定制度:制度自信的实践归属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巨大的制度优势。一定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勇气和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一)在回望历史中走出自卑
正视历史才能赢得尊重。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呼唤下,中华儿女苦苦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生产力低下的国家,终于找到了现代化之路,中国人民逐渐走出了制度自卑的阴影。
(二)在坚定执行中彰显自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反复强调:“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彰显制度自信、提高治理效能。
(三)在发扬优势中保持定力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長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要在发扬优势的基础上,有主见、有定力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在改革创新中增强自觉
制度创新是制度品质的保障。习近平强调:“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要重点解决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和人民美好生活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之治,离不开中国之制;中国之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注释]
①⑤⑥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19.
②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10-28.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制度面对面[M].人民出版社,2020.
④颜晓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N].解放军报,2020-08-07.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