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良好家风对党员干部的启示
2022-02-13王砚红
[摘要]李大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与其伟大人格、品德密不可分,也与其家庭美德密不可分。通过了解李大钊祖父对其的启蒙教育、李大钊妻子对其的全力支持及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子女的教育,希望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有一些启示作用。
[关键词]家风建设;重要启示;家庭美德;党员干部
[作者简介]王砚红,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高级讲师,河北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1-0014-0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与其伟大人格、品德密不可分,也与他的家庭美德息息相关。中共中央作出评价:“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垂当世。”深入了解李大钊良好家风对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李大钊的家庭对他的倾心支持
李大钊回忆自己的幼年为“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的李大钊为遗腹子,其父李任荣逝世于1889年4月,其母周氏也只相伴他不到两年的时间,是其年过六旬的祖父李如珍(1827年—1907年)抚养了他。李如珍对李大钊倍加珍爱,为其献出了后半生心血,祖父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是对李大钊最宝贵的启蒙教育。李如珍既是李大钊的祖父,又可以说是他的启蒙老师,老人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给了李大钊终生难忘的影响,使李大钊形成了热忱、豪爽的性格,同时,家庭的种种不幸也铸就了李大钊沉稳坚毅、厚道宽容的品格。
祖父李如珍对李大钊的家教严格且遵循传统。1.早教中注意学、玩结合。对李大钊儿时的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既要求全神贯注又不要求时间过长,学与玩结合用以维持兴趣。李大钊从三岁开始读书认字,四岁时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文章,六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十年先后经三位塾师教育,使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了解颇深。2.读书与做人相结合。李如珍对李大钊的读书要求和行为管教均很严格,不准看他人赌博,不许骂人、打架,否则进行处罚。这让他从小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讲究忠信孝悌、礼义廉耻。3.学习农事热爱劳动。李如珍要求李大钊把农事劳动看成人的本分,教育他只有辛勤劳动才能丰衣足食,才能立身处世。李大钊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4.树立雄心壮志才能事业有成。李如珍要求李大钊从小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是祖父的严格家训,个人的勤奋学习、思考,再加上从单子鳌、赵辉斗、黄玉堂三位老师那里获得的启发和觉醒,李大钊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树立远大志向。纵观李大钊38年的人生,不难看出,爱国是贯穿他一生的崇高信念。
赵纫兰不仅是李大钊的结发妻子,而且是李大钊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贤内助,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女性。李大钊在其遗作《狱中自述》写道:“在永读书二载,其时祖父年逾八旬,只赖内人李赵氏在家服侍。”言辞中充满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李大钊考取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赵纫兰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学业和前程,想方设法凑足李大钊求学费用。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仍感学识不足,为了寻求救国良策,想到日本寻求答案,赵纫兰支持丈夫出洋,在家操持家业,抚育子女,井井有条,再加上来自她娘家的支持,使李大钊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大钊留学归来到北京大学工作后,赵纫兰为了不让丈夫为家事分心,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上照料丈夫,把家搬到了北京。李大钊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贫困学生与工友,却让本来可以过衣食无忧生活的赵纫兰常常难为无米之炊,但她没有丝毫怨言。在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时,赵纫兰看到李大钊日夜繁忙,极度劳累,总想帮助他做点事情,担当起看门放哨的工作,有时也帮助他传递消息,送送情报。赵纫兰一直紧紧跟随着李大钊,为其革命事业的开展出力。赵纫兰持家极为简朴,在与李大钊长期相处的岁月里懂得了中国必须进行革命的道理和进行革命事业的艰难与危险,认定这是一条必须走下去的正确道路,她从不畏惧,始终无怨无悔。李大钊被杀害后,她忍着病魔的折磨,竭尽全力抚养子女。她牢记李大钊生前的愿望,鼓起生活的勇气,千方百计让孩子们都能读书,以便长大后能够继承李大钊的遗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1933年4月,党的地下秘密组织决定由赵纫兰出面,向北京大学提出请求,为李大钊举行公葬。赵纫兰日夜操劳和过度悲愤,在公葬仪式举行后便一病不起,5月28日病逝。可以说,赵纫兰营造的家庭温馨促使李大钊倍加奋发,在正常上班、编刊、频繁参加政治活动的同时,李大钊发表文章近百篇,逾十万言,而且多为重要文献,《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堪称照亮中国现代历史的经典名篇。李大钊与赵纫兰夫妻恩爱,深为世人称赞、传颂。赵纫兰去世后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共产党员。
二、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子女的教育
李大钊对祖父李如珍感情深厚,十分感谢祖父的养育之恩。1907年夏,李如珍病危,李大钊在学校接到家信,立刻从150华里外赶回家,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祖父身边,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李大钊对子女更是慈爱有加,教之以义方。李大钊既注重修炼自己的情趣爱好,还十分注重用自己的情趣对子女进行品德修养教育。李大钊喜欢种花栽树,而且善于通过种花种树等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有一次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看见一朵红色的牵牛花,非常喜欢,正要伸手去掐,却被李大钊拦住。他说:“花一掐下来就会蔫的,不如让它长在上面大家看!”这句话给李星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体悟到了相应的人生哲理。李大钊特别喜爱下军棋,在下棋过程中给子女以品德教育。其妻子李纫兰曾认为,下棋态度不必过于认真,对此,李大钊说:“要是不认真,那还有什么意思呢?玩也应当认真,要不就很难提高他们下棋的水平!”李大钊还善于通过音乐等对子女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他一遍遍地教子女演唱《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歌》,并给孩子讲解歌词的意思,教育子女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在假期或夜晚,李大钊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给子女朗诵古诗听,他经常以古诗对子女进行教育,帮助子女认识封建社会的现实,以及封建家庭的黑暗。除去夭折的,李大钊和赵纫兰共有五个子女,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李星华回忆说:“父亲永远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向来爱对父亲发着许多无意识的问题,无论他怎样忙,对我的愚问,总是很感兴趣的,耐心地讲给我听。”①李大钊在与子女相处时,常常结合身边景物,给他们讲地理、历史、社会和人生。李葆华、李星华在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就树立了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要跟父亲一样,为推翻旧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父母的高尚品德,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李大钊在爱子李葆华身上寄托了殷切的希望,經常教育引导他。后来李葆华投身革命和建设矢志不移,对党忠诚,勤恳敬业,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李大钊良好家风对党员干部的启示
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值得人们永远学习,而李大钊的良好家风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必须时刻注意个人素质的提升。李大钊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综合素质非常高,这是他的影响力、号召力、领导力的基石。新時代,党员干部要加强个人素质的提升,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二)重视家庭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家庭作为社会的组织细胞,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把家庭与国家的关系通俗化、大众化。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承担并具备繁衍后代、开展家庭经济建设、协调人际关系等责任和义务。新时代,要学习李大钊良好家庭教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要重视家教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承担道德教育重要职责、倡导民主科学的家教方法;家风建设,要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和爱党爱国、有梦追梦的精神风貌。
(三)保护和维持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夫妻之间互敬互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李大钊、赵纫兰夫妻是处理夫妻关系的楷模。党员干部夫妻双方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工作、劳动、意见、爱好、亲友等,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对方之上。男女双方在就业的竞争中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但如果把这种优势和劣势引伸到家庭生活中,便不能平等对待自己的配偶,以致歧视、虐待等,引发“大男子主义”或者“气管炎”(妻管严),夫妻之间要平等相待、互敬互爱、互助共进。
(四)从家规家训抓起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李大钊说过:“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李大钊清廉家风代代传,他的子孙能够固守清贫,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是他们的自勉对联。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树立好的家风家规,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名党员干部管好自己还不够,还必须严格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去谋取私利。
[注释]
①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