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2022-02-12周德锋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人才

周德锋 崔 媛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智能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应用到产业领域各个环节,引发了我国产业领域的深度变革,以提高经济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头戏”和主旋律。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产业领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生产线上低技能、重复性工作岗位被工业智能机器人取代的危机,就业市场呈现岗位被机器替代、工作岗位供给不足、结构性失业、工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等趋势,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密切协同促进的联动关系,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产业经济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发展平台、人才市场和成长空间[1]。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2]。因此,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领域的重大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推动高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产业转型升级下高等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分析

(一)工作任务处理能力由简单向综合转变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产一线单调性、重复性、程序化、标准化特征的工作岗位逐步被数字化的智能机器取代,生产线工人由执行简单重复性工作任务转变为通过人机之间交互和对话来指挥、控制、协调智能机器工作。数字化智能生产线覆盖了产品制造的整个流程,流程各个环节岗位角色界限逐渐模糊且综合关联。这就要求各环节岗位上技术工人必须熟悉和掌握产品研发、制造与售后等全部过程,才能胜任沟通协调、统筹决策、处理复杂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内容由单一专业向多专业融合转变

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打破了传统行业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断跨界融合到各行产业链中,促使各产业链不断变革与转型升级。行业、产业、学科的跨界融合,增加了大量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岗位。新岗位对技能人才专业知识广度与深度均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多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智能化机械制造业工人,不仅需要熟悉具有机械加工技术技能水平,还需要懂得信息技术、工业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相关技术原理及相应技能,才能适应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的岗位变动新要求。

(三)工作能力由规模化生产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同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创新创意的多元需求定制生产成为必然趋势。沉浸在互联时代的年轻消费群体更注重产品美观性、实用性、创意性、独特性等,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创新和个性化增值业务上有专业团队,从构想、设计,到成品制作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后智能化、自动化、定制化生产新模式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具备柔性化思考、创新创意设计的能力。

(四)学习能力由维持性向终身性转变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事物层出不穷,技术更新迭代周期不断缩短,曾经“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近年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们社会生活、学习产生较大变化,甚至重构人们组织生产和工作的模式,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更是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技能人才具备高效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不断跟随技科技进步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职业领域动态变迁。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层次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供给难以满足我国工业领域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一方面,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结构需求呈现出能力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趋势特征,但职业教育体系一直是中职层次、高职层次的人才供给,职业本科等更高层次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存在结构性匮乏;另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掌握好本专业,又要了解其他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还要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人才,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背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但目前高等职业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3]。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在布局和规划专业之前,需要对行业、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源需求进行调研和系统性分析,再在学校师资、实训条件等基础上开展专家论证等程序。但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为彰显办学实力跟风增设“热门专业”,超出自身师资和教学资源实际、与地方产业经济需求相脱离,存在利益本位、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专业结构背离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不能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及时、动态调整,老旧专业的优化、调整、转型、淘汰滞后,新兴专业增设拖沓。

(三)区域布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空间错位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分布不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产业分布差异巨大,我国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承接了部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对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布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激增,但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受学校数量、办学规模等多方面影响,人才供给短时间内难以满足需求,职业教育中西部地区布局与产业转移的需求存在空间错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因交通、环保等原因将城市区域内一些产业向周边城区的城镇迁移,也导致布局存在空间错位。

(四)产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未契合

产业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旨在促进教育与产业有机衔接[4]。国家层面、省级层面近年来都在不断地出台政策指导文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产业相融合,但当前产业经济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产教融合还不甚契合。一方面,产教融合需要集中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优势教育资源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形成多元化、开放化的办学格局。另一方面,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产业之间的产教融合的层次低、范围窄,往往只局限于短期的员工培训、订单班人才培养等表面化、碎片化的层面。校企之间未能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贯通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对接产业升级人才需求

随着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现代自动化工业体系急需更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层次结构还不能满足产业领域的需求,需要提升人才结构层次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形成各层次之间纵向贯通体系来盘活存量技能人才[5]。首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为中职、专科层次,本科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规模小,研究生层次的还处于探索阶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对接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人才层次需求,国家政策、制度层面大力支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研究生等多种层次职业教育,形成阶梯式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其次,职业教育学生进一步深造纵向空间缺乏、横向途径不畅通,不利于存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成长,构建“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贯通体系,盘活存量职业教育学生深造的途径和空间,有利于现代教育及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动态调整专业群,对接产业升级专业需求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不仅能保障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还能促使高等职业学校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让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相匹配。首先,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布局规划时要遵循“依托产业办专业”的根本原则,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学校的专业,引入区域内容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论证等;其次,专业建设要紧密跟踪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动态,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趋势,立足于区域支柱产业集群来规划建设对应的专业集群,依据现代产业专业岗位需求动态规划、调整专业群建设计划和方向;最后,建立动态调节专业增设与淘汰的机制。高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增设服务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调整、升级、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人才供给,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构建“递进式拓展”课程体系,对接岗位任务需求

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简单重复性工作岗位不断被机器所替代,技能人才工作岗位任务不断更新,综合程度、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应对接岗位任务需求及时修订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调研专业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构建“基本任务—综合任务”“简单任务—复杂任务”递进的课程体系。首先,产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跨产业、跨学科,需要打破传统专业、产业壁垒构建面向多应用领域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其次,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发展能力和自我学习提升能力等方面,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阶梯化课程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期有能力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四)加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服务产业升级与转移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城市非核心产业向周边城镇迁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与转移的形势,积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加强区域合作,为产业升级和产业承接提供人才保障。首先,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现状合理布局职业教育体系,要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为产业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产业承接区域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布局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扩充师资队伍、扩大办学规模,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人才供给。其次,随着5G通信技术普及、高速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全国范围内覆盖、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经济合作日益紧密,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跨空间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配置,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职业教育培养,服务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五)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多元化办学的产教融合形式

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职业学校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更贴近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充分把握政策支持,主动与行业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产教融合新形式。首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办学、共同治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多元主体的共建与共享能更广泛整合人才培养所需资源;其次,构建“学训研”一体化教学。在加强应知应会学习,夯实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产业需求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创建职场实景化实训基地,优化整合实训内容,采用项目研修方式特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团队协作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6]。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人才
人才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