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逆力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建构探索

2022-12-14袁荣珊杨莲清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挫折人格困境

袁荣珊 杨莲清 杨 恒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第一批“00后”踏入大学校园。今天,“0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随着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广大群众在精神领域上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自由价值观、学校内部教育体制、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等,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在多种关系以及利益失衡的状态下,从小被极尽宠爱长大的“00后”,表现出了焦虑、厌学、空虚、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必然要直面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容易产生各种各样极端的想法和行为。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大学生因心理困境而中止学业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因心理障碍问题所引起的恶性事件也在不断发生。因此,本文选取大学校园的心理困境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解析新生代“00后”心理困境的表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心理弹性建构的模型,以期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抗逆力

所谓抗逆力,亦称心理弹性,通常是指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其本质是个体具备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产生适应[1]。很多学者对抗逆力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抗逆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风险因素可能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增加不良结果的发生;相反,保护因素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抵消风险因素产生的负面结果。在国外,抗逆力理论被大规模应用,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对应的社会服务方案,以便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抗逆力。

(二)心理困境

心理困境是相对于经济困境、学业困境、人际交往困境等困境而言的。不同类型大学生陷入困境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各有特点。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困境生。这部分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各种关键性决定,如人际交往、情感、就业、创业、独立等等,因为其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缺少较强的自我把控力和调节力,现实中的很多难题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可能会引发种种心理问题,例如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品质不完善,或者轻微的心理疾病等特征[2]。此时的他们,对生存、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等主观感受不满意,或者由于个体的抗挫折能力较弱、承受能力低下等因素,内心出现了焦虑、矛盾,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厌恶社会等系列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

本研究以珠海市某高校2020年新入校的23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其入学伊始,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心理筛查,若研究对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将其归为心理困境生:1.UPI总分大于或者等于25分;2.问卷中第25题划“√”;3.自我陈述有明显心理问题。研究团队将所得结果与之前4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大学生心理困境生所占比例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时入学新生检出率仅为12.54%,到2020年入学新生检出率已然增加至29.15%,如表1所示。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困境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

表1 某高校近五年来入学新生的心理筛查结果

当下,大学生心理困境呈现以下特征:

(一)挫折容忍力较差

所谓挫折容忍力,指的是大学生遇到挫折时所能承受的压力程度。挫折容忍力强,大学生遇到困难或压力时行为失常的概率就低;挫折容忍力差,大学生遇到困难或压力时行为失常的概率就高。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加速,大学生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惑。学习成绩不突出,恋爱关系紧张,经济条件不如意,人际交往尴尬等等,使得很多大学生有心无力或者力不从心。大学生精神抑郁、自杀跳楼之类事件屡见不鲜[3],大学生挫折容忍力令人忧心。

步入大学阶段,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年龄已经达到成人的标准,父母和老师认为他们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教育,已然懂得做人、做事和学习的道理,不像以往事无巨细地包办代办。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期与社会隔绝,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艰辛的生活体验,大学生的意志力和性格尚未成熟,挫折容忍力较差,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空窗期。大学生要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4]。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也可能会使得他们惊恐万状,甚至绝望轻生。

(二)责任感和人生目标双重缺失

责任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负责任的情感和信念。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责任感不仅仅来源于对自己角色的承担,还来源于对社会关系的相互承诺。其中包括: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合理的方法反思自身的错误并改正,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做一个互助互谅的朋友,做一个扶危济困的公民等等。

具备强烈责任感的人,会表现出勇气、坚韧、克己和奉公的人格特质,会主动对自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施以积极有益的作用。当下“00后”年轻一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腾飞、物欲横流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世界的空白和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往往使他们空虚感泛滥。僵化的学校管理和激烈的同龄人竞争的挤压,使得他们出现了责任感和人生目标的双重缺失[5],逐渐卷入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有关数据显示,有30.8%的大学生做事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有41.7%的大学生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和利益,更青睐物质欲望的满足和消费的热潮,并以此来摆脱心理上的空虚感,确认自我的存在。这种对自我的异化,最终会使其走向自我麻木和盲目的随波逐流。

(三)独立人格尚未完全形成

所谓人格,指的是大学生是否具备自身稳定且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大学生若具备独立的人格,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反之,依赖性人格过强,则容易事事依赖他人,常常失去自我,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当下,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尚未形成,他们渴望独立却又依附他人。一方面强烈希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希望早日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又备受呵护和禁锢,优柔寡断,无所适从。调研数据资料显示,有47.8%的大学生感觉自身过于依赖别人,有62.6%的大学生总是注意周围的人。从这两项调研数据可以推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种独立人格现状形成的原因,与当代大学生所处时代有关。很多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物质生活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加之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充满了理想化的期待。但是,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革,即便是身处象牙塔中,大学生依旧摆脱不了考证、就业、恋爱、异地买房等各种现实压力,大学里校漂族、月光族、啃老族越来越多,其独立人格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

(四)对孤独感逐步适应甚至钝感化

日常生活中,孤独这一词语时常会被大学生提及,当大学生感受到孤独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种不被认同的体验,他们会感到自身被外界排斥,内心也会异常苦闷。其实,偶尔的孤独也许可以让人在沉静中获得力量。但是,严重的孤独感可能会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群体的隔断。久而久之,很可能会致使大学生的人格异常和社交隔离。

随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心理学家预测人们的孤独感将持续增长。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00后”高职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会产生了解他人内心世界并被接受的需要。他们特别关心自身的外在地位和形象,也十分重视别人的评价。正因如此,很多人会将自己觉得不被人欣赏的秘密遮掩起来,产生了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希望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当这样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苦恼、惆怅,进而变得孤独冷漠。

近年来,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和政策上的阻碍等因素,使得教育渐渐失去自己的品性,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其后果是片面式的经济增长以及整体道德水平的停滞甚至倒退。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无力自拔,这种竞争迫使很多学生从小就被卷入升学考试战争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倾向,加剧了高职生群体间的矛盾,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冷漠、隔绝,他们逐渐产生了对孤独感的适应甚至钝感化。

四、大学生抗逆力的策略选择

心理学家亨特曾在1999年做过一个访谈,他研究了那些经常旷课、拉帮结伙以及存在暴力侵犯行为特征的问题大学生,发现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沉默、逃避和暴力反抗等方法来保全自己。亨特认为,大学生一般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当困境到来时,他们会调动诸多的保护性因素来与危险性因素相抵抗。最低层次的抵抗仅仅具备生存的功能,如大学生通过沉默、逃避和暴力冲突来保护自己;中间层次的抗逆力具有防御的功能,个体通过对外界的隔绝来避免可能的伤害;最高层次的抗逆力是健康的和成长性的,当事人积极调动自己的资源,获取社会支持,并能够灵活地处理来自生活的压力。

如图1所示,Hunter的抗逆策略模型,致力于研究在压力情境下大学生如何积极应对,以得到适应并取得良好的结果。在此模型中,大学生的抗逆策略包括生存策略、保护策略和健康策略。其中,生存策略和保护策略关注于当下的适应结果,帮助个体在严重压力下不被击垮,健康策略则可以为个体带来建设性的长远发展。对照“0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挫折容忍力较差、责任感和人生目标双重缺失、独立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对孤独感逐步适应甚至钝感化等现状,我们发现,保护策略是困境大学生在抵抗风险时所采用的主要风险应对模式[6]。这种模式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但并非一种健康的应对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图1 亨特(Hunter)抗逆策略模型

那么,抗逆力的保护因子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抗逆策略的变迁呢?Garmery提出了三项保护性因子,包括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这些保护因子主要存在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网络等场域,如图2所示。通过这些场域的交互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的个人特质,提升大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心态,以帮助个体成功应对。

图2 抗逆力保护因子所在的场域

五、抗逆力视角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建构

(一)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当大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挑战,或者与他人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抗逆力也会得到发展。应鼓励大学生与更多的人交往和互动,提供机会让大学生有丰富的机会与他人建立连结。同时,给予适当的挑战,唤醒大学生沉睡的抗逆力,推动个体调动内在潜能,挖掘资源,展示力量,灵活应对,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为难,增强个体面对危机处境的能力。

(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联结

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机会,家庭成员之间定期的聚会及温馨的家庭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可以加强彼此间的联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学生已然成人,家庭对其的影响正在慢慢削弱。但是,作为个体社会化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依旧需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给予其正向期待,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便发挥家庭这一组织的情感交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

(三)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提供关怀和支持性的环境

学校这一场所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高校应该设置必要的抗逆力培育课程,提升困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议题。通过体验式的课程活动,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觉察力、实现自我成长的觉察力及反思力。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个别化辅导,针对困境大学生,建立学生工作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等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辅导机制,对部分团体和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7]。

(四)整合社区网络资源,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也需要社会的资源,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法律、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参加社会生活,掌握应用知识,从而增强综合素质[8]。当今,大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很难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历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社团活动及其他活动。

猜你喜欢

挫折人格困境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Holism in Education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困境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