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2-12张雪飞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财经类商科金融学

张雪飞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一、新商科概念的提出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提出,我国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由此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于教育改革的讨论热潮。以此为背景,在“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下,新商科作为开展经济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被广泛提出。新商科的提出并非对传统教育的推翻,而是要改变思路。新商科是以传统商科为基础,为迎接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并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性教育。因此,新商科背景是指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改革传统商科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商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因而,新商科有学科重塑的要求。这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多体现为跨界性和多学科融合性,以此推进新商科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而探索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革新,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必经之路[1]。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与技术的进步,对外部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浪潮,新商科作为新的教育理念被广泛提出。新商科以传统商科为基础,对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知识体系、跨界思维、素养和能力四个角度阐述新商科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构建跨学科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在新商科的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经管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也应掌握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工具性知识,如excel在经济生活中应用、PPT的制作与设计、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另外,由于新商科强调的是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也应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补充性知识,构建跨学科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构建跨学科开放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其正确理解和全面看待社会经济现象。同时,各财经类高校教师在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学交叉融合来调整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以融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商科背景下金融等行业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

(二)培养跨界融合思维

在新商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将经管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进行互补,培养学生交互应用的思维方式。通过思维的跨界融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维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商科的教育理念下,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数据思维、信息思维、哲学思维、互联网思维等理念的创新融入。

(三)提升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

新商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注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财经类高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通过多学科课程设置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塑造优良品格。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应注重新形势下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财经类高校应通过实践教学、场景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及职业意识,包括行动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战略意识等。

(四)提高综合能力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跨界思维、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这就要求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重视学生应拥有广泛的跨界融合的知识面;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更需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的发展。所以新商科背景下培养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广泛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跨界融合思维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并能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融合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各财经类高校基本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课程,而且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不同财经类高校对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有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通用型金融学人才,有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另外金融学专业的设置特色与其他专业也不同,金融学专业是按照行业设置专业,所以金融学专业学生要根据其就业时所从事的岗位设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因此如果人才培养中只注重理论传授,将会与实际就业所需能力产生偏差[2]。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新商科的教育理念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新时代下学生的知识体系、多元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目前各财经类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为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但这样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且不够明确,如此就会导致学生就业时的专业与就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产生偏差,使得人才培养流于表面、浮于形式,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也会略显空洞和无力。

2.课程体系不均衡

课程体系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第一,理论课程的设置过多,而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少。虽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理论课程教学深度不够,学生无法精细化掌握,而实践课程较少且实践性不强,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第二,各个课程的设置中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考虑的不足,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建立。第三,课程设置较为滞后,缺乏经管类专业领域外的跨学科课程知识。跨学科知识的缺乏将会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无法达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与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脱节。

3.教学方式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与记笔记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固化,难以吸引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影响知识传授效果。同时,现有教学方式下的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该种评价方式是以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确定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最终成绩的高低即为该科课程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主要为试卷和实验报告,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简答、案例及论述。该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动态评价标准,难以突出学生课堂表现的动态过程。

4.师资队伍短板凸显

随着金融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目前社会所需求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呈现出多学科的融合交叉的特点,因此为了培养融合创新能力较高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就需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的课程,由此对现有的金融学专任教师提出了多学科知识体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的要求。但因大多数金融学专任教师都是长期从事一线教师工作,与企业行业接触较少,讲授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无法紧跟行业动态,缺少实践经验。且因其长期与实际运行中的企业工作脱节,而导致其知识与方法的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时财经类高校教师授课的理论性虽强,但是实践能力的短板较为突出。

四、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就业定位

在新商科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以下几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明确人才是为谁而培养,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针对为谁而培养人才,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管理、金融实务操作、投融资咨询分析、理财规划等相关工作。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这样可与就业方向相挂钩,使定位更精准。第二,财经类高校的本科金融学人才培养应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强调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跨学科的实务能力和实践技能。该培养目标可与培养规格相联系进行具体化,例如,知识要求中强调跨学科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中强调创新性创业能力、素质要求中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三,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着重强调培养思想道德及人文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二)调整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衡课程体系

在新商科背景下,各财经类高校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明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建设。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应调研各个同类型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开展情况,并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和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应如何调整。针对现有课程体系不均衡的问题,建议调整方向有三方面:第一,适当缩减理论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各财经类高校应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学情特点,适当缩减理论课程设置,并在课程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树立正确价值观。理论课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从业的实践技能。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应注重构建基础理论结构,同时也应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各财经类高校可通过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如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第二课堂等,既能均衡课程体系,又能完善实践教学模块。第二,各个课程的设置中,应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有助于学生对各科课程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建立。第三,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新商科背景下,仅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思维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应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适应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课程,如大数据、区块链、网络金融、项目管理等,同时应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效对接。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确立动态评价标准

首先,各财经类高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融合到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真实情境案例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通过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次,可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如分组讨论、小组协作、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与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责任心。最后,针对课程评价标准,可将学习过程设置为闯关模式,并将学习成果纳入考核。针对不同闯关阶段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闯关考核,并允许简单级的学生在完成该级别考核时可以向难度程度更高的级别闯关,并按比例提高其考核分数,以此鼓励其冲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建立了阶梯式的动态考核标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在新商科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各财经类高校应为专有教师提供资金支持,以鼓励各专有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培训,以便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熟悉企业业务运作中运用的新工具、新方法,并提高其实践经验,以增强课堂讲授的实用性。其次,各财经类高校可通过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相关业务水平。最后,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培养跨界式的师资队伍。由高校教师到金融机构或企业交流学习,各高校可聘用具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以强化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专职人员到高校展开讲座,讲解企业的运作流程、业务办理流程及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通过校企合作补充因教师从事一线教学缺乏实践经验的短板,使教师可以紧跟行业趋势、拓宽视野,同时融合能力和实操技能也能有所更新和提高。

猜你喜欢

财经类商科金融学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