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体辨病固“肾府”

2022-02-12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位俞穴经脉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脊柱外科主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孙树椿)学术继承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应用中医中药、中医手法、针刀技术及手术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等),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方向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治、筋伤理论及筋伤治疗手法。

门诊时间: 周二、周四上午

說起腰痛,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大部分人都有过不愉快的痛苦经历。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劳动时不恰当的姿势都有可能引起腰痛。

通俗地说,腰痛是指人体背部从两侧的肋骨下缘到臀部以上这一区域发生的疼痛。在发达国家,约有85%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的腰部疼痛。在美国,因为腰痛前往就医已经成为继咳嗽和呼吸道感染之后的第三大就诊原因。在中国,这一数字也非常接近。腰痛多见于30岁以上的人群,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抱怨腰痛,甚至有的人因为腰痛而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严重者连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

正因为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人出现不明原因腰痛后并不会引起重视,认为这不是大问题,对身体不会造成明显危害,躺一躺、休息一会儿或者吃些止痛药,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小小的腰痛也是隐形杀手。如果我们听之任之,那么腰痛势必日益加重,渐渐发展为顽固性腰痛,使得我们难以摆脱。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高景华副院长是骨伤科大家孙树椿先生的学术传承人,高院长将带我们认识身体上重要的“肾之府”,找到顽固腰痛的真正病因,并且学会如何在家预防和调理。

腰疼的反射区大多数情况下和肾部接近,因此大多数人认为腰痛一般是肾虚引起的,其实则不然。腰痛并不一定是肾虚或劳累所致,肾虚带来的影响也不一定都会表现在腰部上,两者有关联但也不绝对!

高院长向我们强调:腰痛并不都是肾虚,按病位辨证才能让我们在缓解腰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高院长向我们分享了两个令他记忆犹新的腰痛病例:病例一是59岁的钱阿姨,主要表现为整条左腿持续性的麻木感和疼痛感,休息后无法缓解,并伴有行走受限,最多移动50米便需要停下休息,换季或遇阴冷天气时上述症状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加重。钱阿姨尝试过按摩、理疗、小针刀等多种治疗,但均效果一般,治疗后症状只能短暂地有所好转。病例二是52岁的张女士,主要表现为无法弯腰,不能久坐,不能走路,只能平躺,出行只能依靠轮椅,这不仅导致张女士无法正常工作,更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张女士为此曾多次住院治疗,但效果也不好。

高院长告诉我们,钱阿姨和张女士的“肾之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但共同之处是,寻求了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有起到良好的疗效,这显然是没有找到病灶所在。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已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唐代王冰注云:“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腑”。“肾之府”指的就是我们的腰!肾的位置在于腰部,腰是肾之精气所覆盖的区域。肾精充足,则腰脊有力,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腰脊不举,足不任地。肾阳虚,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部冷痛;肾阴不足,腰部脉络失于濡养,可致腰膝酸软无力。但高院长强调,并非所有腰疼都是肾虚的表现,还有相当一部分顽固腰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没有找对病位,针对性地治疗。

哪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腰病病位呢?高院长擅长从皮、肉、筋、骨、脉五个层次来辨别腰病的病位。

1.病在皮:多表现为肢体麻木、怕凉或怕风,肢端尤甚。

2.病在肉:多表现为下肢肌肉萎缩或无力。

3.病在骨:多容易出现支撑力下降或减弱的症状,及躯干四肢变形体征,如不能久坐、久站;脊柱驼背,侧弯畸形、O型腿、X型腿、K型腿等。

4.病在筋: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如腰椎活动受限、行走跛行、四肢关节屈伸受限或过度活动等症状。

5.病在经脉:疼痛多沿经脉走形出现。

有以上症状的人,可以再进行两个特殊指征的检查。

检查一:双手下垂,面向前方,使劲咳嗽一声,如果大声咳嗽时感到腿部疼痛上下走窜,则说明病位在脉。

检查二:向下弯腰或向后伸腰,如果有一个动作受限则说明病位在筋。

然而人体结构复杂,症状只是疾病在人体的最终呈现,究其病因,临床上经常难以用“一元论”来解释,因此,按照上述方法辨别病位后,有些腰痛患者可能发现自己不止一个病位,有可能是两个病位,甚至三个、四个病位同时存在。

五位辨证治腰病

针对多病位同时存在的情况,治疗该如何下手呢?高院长告诉我们,即使有些患者的腰痛存在多个病位,也不能动摇判断腰病病位在治疗腰痛病上的重要地位,相反,辨明自己的腰病究竟属于皮肉筋骨脉哪个层次后,治疗起来才更有针对性和治疗效率。

对此,高院长有着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

1.腰病病位在经脉

【病因病机】寒湿太过,痹阻经脉。即感受风寒湿邪,如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寒湿邪气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经脉气血痹阻。

【治疗方法】除湿散寒,疏通经脉。

【处方组成】防己、川椒目、葶苈子、大黄、鸡血藤、苏木。

【方义】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川椒目利水渗湿,降气平喘,祛风散寒,温中健脾;葶藶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大黄泻热毒,破积滞;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以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等症状为主的寒湿阻络证。

2.腰病病位在筋骨

【病因病机】肝肾不足,损伤筋骨。肝主筋、肾主骨,筋的活动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筋得所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筋的运动力就会减退。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因此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乏源,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质脆弱、骨软无力、易于骨折等表现。

【治疗方法】补肝肾,强筋骨。

【处方组成】烫狗脊、白芍、生杜仲、当归、川芎、醋延胡索、三七、川牛膝、威灵仙、酒大黄。

【方义】烫狗脊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醋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酒大黄性热泻毒。

【主治】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及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肝肾不足之证。

3.腰病病位在肉

【病因病机】脾虚湿困,肉食所养。即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肌肉有失濡养。

【治疗方法】健脾化湿,清热燥湿。

【处方组成】木瓜、黑顺片、生地黄、淡竹叶、川牛膝、覆盆子、茯苓、生姜、生甘草、连翘(备化汤加减)。

【方义】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黑顺片除湿,祛寒止痛;生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覆盆子益肾固精,养肝明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生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主治】关节疼痛、拘挛、筋脉痿弱、腰痛等痹症,宿疾症状加重,兼可伴有大便稀溏、腹泻、呕吐、浮肿、脘腹胀满、胸胁不舒、舌淡苔薄等症状。

【专家提醒】上述处方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加减调整,不能自行使用。

针对腰病不太严重的人,高院长带来了疏通经脉、强壮筋骨、补益肝肾、健脾养肉的小妙招,都是简单易学的小方法,就能帮您在家轻松固肾腰。

1.热敷法疏通经脉

每当遇到寒邪,经脉便容易发生拘挛,此时我们可以用热敷法焐一焐身体,使经脉得到温煦,血脉得以通畅。

【具体方法】出现局部疼痛后用热水袋沿着疼痛的部位热敷,一天敷一次,一次敷20分钟,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揉按穴位疏通经脉、强壮筋骨

高主任告诉我们,经常揉按肾俞穴、曲池穴、合谷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这五个穴位也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脉、养筋强骨、健脾养肉,并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帮助。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是肾的背俞穴,肾脏之气在肾俞穴处输注于背部,刺激肾俞穴可以有效调节肾脏气机,有补益肾脏的作用。

【定位与取穴】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取穴时可以找到自己的髂前上棘(两侧胯骨的最高点,多为腰带处),此处横平第4腰椎棘突,找到后向上数两节椎体后旁开1.5寸即可找到肾俞。亦可找到肚脐水平面,后背脊柱与肚脐水平的椎体通常为第2腰椎,左右旁开1.5寸即为肾俞穴。

【揉按方法】肾俞穴位于肾区,应避免大力捶打、揉按,可于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也可于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或是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曲池穴

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亦可清热化痰。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均可。

【定位与取穴】屈肘呈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揉按方法】用大拇指弹拨曲池穴,可防治肩臂肘疼痛。(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穴,每次1~3分钟)。

合谷穴

【定位与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屈指按下,当拇指尖下即为合谷穴。

【揉按方法】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推按,而并非垂直手背施力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道的疗效。按摩合谷穴有助于控制或缓解其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按摩合谷穴对于头痛、颈项痛等都有疗效。

阳陵泉穴

此穴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上合穴,为八会穴之筋会。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记载此穴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除此之外,阳陵泉又可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部位的病变。

【定位与取穴】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揉按方法】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亦可用两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可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等。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也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刺激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同时,艾灸足三里更是一种有助于长寿的保健方法,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就曾表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观点,即通过对足三里反复、长期施加瘢痕灸来起到保健的作用。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取穴时找到外膝眼,向下量取3寸(即除拇指外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可以摸到一个凹陷,按之酸胀即为此穴。也可以坐在凳子上,将小腿自然垂下,四指并拢,然后将食指近拇指的一侧缘靠近膝盖的凹陷处,小指的外侧缘与胫骨的交叉点即为足三里。

【揉按方法】可端坐凳上,四指并拢,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做按掐活动,一掐一松,连做36次;也可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保持约120度,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压,两指一并用力,按揉足三里穴,连做1分钟。揉按足三里穴时注意应两侧交替进行。

3.药食同源补益肝肾

“要得耳目聪,枸杞常食用”。枸杞子为常用的强壮健身之品,药食同源,不仅能补益肝肾,还能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高院长告诉我们,枸杞子从皮到叶到果实都是宝,枸杞根部的皮称为地骨皮,能凉血、清肺、降火;枸杞叶可以补虚益精、清热明目;枸杞子可以滋補肝肾。

筋骨不好的人,可以每天吃3~5克(15~20粒)枸杞子,泡水嚼服,长期坚持可以帮助筋骨强壮;或选用新鲜的枸杞叶凉拌着吃,对身体也有好处。

4.食纳桂圆养脾胃

桂圆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养胃,脾主一身之肉,即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发达、丰满。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也轻劲有力。

脾胃虚弱导致四肢肌肉有失濡养的人群可以每天吃一次桂圆,每次吃3~5个即可。注意:严重便秘、上火的人应不吃或少吃桂圆。

(编辑    姚宇澄)

猜你喜欢

病位俞穴经脉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
《伤寒论》之病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