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白雅韵

2022-02-11白英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陶瓷

白英

早在秦代,山西平定的土地上就有了生产陶器的痕迹。平定窑旧有“西窑”之称,始于唐,兴于宋,跨越元、明、清,直到民国,炉火依然延续,是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平定黑釉刻花瓷以其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装饰、精炼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离平定县城不远的冠山镇冠庄村曾是刻花瓷的烧制地,《平定县志》就记载着清乾隆年间冠庄村建瓷窑的历史,至光绪年间瓷窑已发展至十余座,曾为皇家贡品。如今的冠庄村有一座“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没有高门大院、敞亮厂房、现代机械,而是一处平常甚至有些古老破旧的院落。院子正中央是一处青石垒就、古朴苍凉的老窑,还有一间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一座座土陶窑、马蹄窑、倒焰窑、梭式窑散落四处。这里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图1)的浴火重生之地,是平定刻花瓷代表性传承人——张文亮的工作间。

文亮已故的父亲张聪老先生曾是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的学生,他与同事设计制作的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制作一等奖,是当年当之无愧的“平定刻花瓷”掌门人。20世纪50年代,文亮父亲刚到陶瓷厂上班时,刻花瓷已经历经了自金以来的几百年低潮期,几近失传。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的帮助下,当年的平定冠庄瓷厂试点进行手工业陶瓷出口实验,文亮的父亲以其朴实忠厚、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水既生先生的倾囊相授。60年代,平定刻花瓷参加广交会,大放异彩。

小的时候,张文亮经常跟着父亲去陶瓷厂玩,用泥巴捏鸡鸭、捏猫狗。父亲对艺术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亮,让他对刻花瓷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学毕业那年,正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际,文亮随父学艺,到陶瓷厂做起了专职的“玩泥人”。由于当时的文亮并没有太多抱负,只是觉得干体力活比较累,画画则相对轻松一些。哪里想到,真正到厂里上班后,却成了一名杂工——跟父亲学配料、跟大爷学烧窑、跟舅父学拉坯、跟东北请来的师傅学雕塑,基本上陶瓷制作的各道工序都学了一遍。每天,同事们都下班了,张文亮还独自在厂里的石头轮子上练拉坯。不过,虽然辛苦,他还是觉得很幸福。有時候,他还会跟着父亲去文化馆找书看。有一次,父亲借到了一本《鱼的图案》,文亮喜欢得不行,就把书里面的图案全部抄了下来。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方面的书籍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每当在杂志、烟盒、火柴盒上面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他都会收集起来。199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淑兰教授带学生来厂里实习,看到文亮对传统陶瓷艺术有潜质和热情,回到北京后,经常寄一些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方面的资料给他。文亮一边看资料,一边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直接去北京请教周教授。(图2~图5)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和企业改制,不少陶瓷企业举步维艰。此时,文亮父子所在的平定冠庄陶瓷厂也停产了,很多人被迫转了行,只有文亮和父亲舍不下这门手艺。

为了挽救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1997年,54岁的父亲带着文亮兄弟3人开始创业,“那个时期是最无奈、最无助的”。烧瓷需要大量的钱来买原料、买设备。文亮一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做手工“花盆”来维持。

可仅靠辛苦烧出来的花盆是难以维持一家生活的。刚刚娶妻生子的文亮,一家三口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一台14英寸的彩电,就是一个个瓷瓶瓦罐,再没有别的像样的东西了。无奈之下,文亮买了台照相机,在外面帮人照相来补贴家用。靠照相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文亮一家人就在自家院子里自己垒瓷窑,自己做设备,终于又回到制瓷的轨道上来。

文亮家的小作坊真正有点起色是1998年以后。那时正赶上山西一家醋业公司要做一批醋瓶,他们10天打出样品,一月交了300个。虽然平时会接着做醋瓶、花瓶的活儿,但是文亮一家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刻花瓷的研制。他们一方面做醋瓶、面盆和日用粗瓷,一方面做刻花瓷并研发一些新产品。

“刻花瓷工艺很复杂,大体上分为取土、配料、研磨、淘洗、过滤、注浆、拉坯、修坯、上釉、晒干、装饰。要是细分,每个步骤还包括若干小环节,总共有50多个工序。”文亮拿着揉好的泥,边抟边说。在平定制作刻花瓷最大的好处是原料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经过摔打,泥料就会软硬一致,抟揉后不仅能增加韧性,而且能排出气泡。之后就是拉坯。拉坯需要巧力,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拉坯是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件作品的成败。“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曾这样写道。

平定窑刻花瓷采用独特的烧结技术,一般以刀代笔,采用的是“湿作法”,在坯体未干之前就要施釉,当坯体达到七八成干時进行刻花装饰。讲求“刀刀见泥”,一气呵成。坐在灯下,用自制的竹刀专注雕刻的张文亮划花、开线、剔刻、吹扫,刀刀犀利、果断精准,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敦厚憨实。(图6)

张文亮说,设计环节是最难的。“因为吉祥的图案都会运用在刻花瓷上,所以做传统艺术品就要扎根于传统民俗艺术。”文亮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相关陶瓷门类的特色,除黑釉刻花工艺外,棕釉和白釉刻花也有涉及。同时,他还对仿宋剪纸漏花、木叶陶艺、开片艺术釉、绞胎瓷等工艺及抽象动物装饰、彩云窑变艺术釉、龙山文化黑陶制造工艺等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图7~图8)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逐步提高、百姓生活的逐渐富足,陶瓷这一中国人几千年来形影不离的器具又重新焕发生机,尤其是瓷器精品得到众多陶瓷爱好者的追捧,国家也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亮父子苦心经营的刻花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西民间艺术的一个符号。2010年,刻花瓷更是被选为“上海世博会非遗展演项目”,张文亮则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文不灭质,亮不炫目。”文亮的名字似乎包含了他的人生理念,他早已把做陶瓷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把培养传承人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同于老一辈的思想,文亮有着更加开放的想法,他收的徒弟来自全国各地,儿子也子承父业。如今的张文亮成立了自己的刻花瓷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和父亲一起创作的作品还曾入选“和谐中华——中华文化名家艺术成就”系列邮票,自己建的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还成为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灵心酿精物,妙手成万端。”对于刻花瓷的未来,张文亮充满期待。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1年12月3日)

(编辑 王凡)

猜你喜欢

陶瓷
Jiangle ceramics 将乐古陶瓷
陶瓷首饰的材质应用
趣图
原位合成多元陶瓷增强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陶瓷罐摆一摆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
熊青珍陶瓷设计作品
黄文胜周汉新朱建忠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