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信心稳中求进 攻坚突破争先奋进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开好局起好步

2022-02-11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

宁波通讯 2022年23期

文|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

宁波月湖。 沈颖俊|摄

2022年,面对各类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宁波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第一时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着力打好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组合拳,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扛起经济大市担当上展示了大作为,在推进重大战略部署上体现了大格局,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上迈出了大步伐,在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上畅通了大循环,在优化城乡功能品质上推动了大提升,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上促进了大覆盖,在应对系列大战大考上实现了大平安,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

2023年,宁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突出巩固现代产业和实体经济优势,突出增强创新发展和改革攻坚动能,突出提升双循环枢纽能级,突出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品质,突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两个先行”引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抓项目,强化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投资就是抓发展。要坚持项目为王,完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推动全市上下形成狠抓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一是项目推进要快。计划项目要“早开工”,加快项目前期进度,尽快实现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要“抢进度”,优化项目施工组织和建设周期,标志性项目要当好标杆,尽快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重点平台要“扩增量”,西枢纽片区、甬江科创区、现代化港区等建设要提速推进。投资结构要“更优化”,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发挥好支撑性作用。二是项目谋划要实。围绕更好承担国家战略使命、推进共同富裕先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等领域,深入谋划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盘子”。项目前期工作要做充分,主动抢抓政策机遇,做实城中村改造、未来社区等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前期项目。三是项目招引要优。在推进产业变革和未来产业布局上加强协同联动,不断优化“全域大招商、全力招大商”的工作体系。要更高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激发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再投资需求,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立体化招商格局。四是项目融资要活。着眼激活存量,专班化推进全市存量资产盘活工作,科学谋划一批可盘活资产项目,发挥国资引导作用,带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着眼增量支撑,强化项目金融信贷保障,加大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争取力度。

二、着力促转型,塑造实体经济集群优势

统筹推进制造业转型、服务业跨越、数字经济突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链群式巩固制造优势。提升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模具等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加快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纺织服装、家电文体等优势产业集群蝶变升级,全力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增强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安全韧性,大力培育“链主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积极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二要跨越式提升“宁波服务”。制定实施高端服务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枢纽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港航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中心城区强底盘、周边市县拓空间”计划,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不断提高服务业集聚效应。三要融合式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重大数字经济项目,推动数字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围绕做精做优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推动数字赋能新贸易新服务,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四要雁阵式培育企业梯队。全力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加快构建以一流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完善“大优强”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机制,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平台化、总部化发展。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培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三、着力增动能,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科研人员测试新材料。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供图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以甬江科创区牵引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汇聚创新要素、强化科技供给,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要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以世界一流标准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区,深入实施企业总部汇聚、研究院集聚、实验室提升行动。全力构建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实验室体系,支持中科院材料所提能升级,争创海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实现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高水平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建设,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能级,全面提升院校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二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一体化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制造业百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中国—中东欧科技合作,以“人才+项目+载体”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以研发投入为导向的要素资源配置改革,全面实施新一轮“质优宁波”建设,加快推进标准、专利向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加快各类人才集聚。围绕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健全“高精尖缺”人才谱系,持续迭代甬江人才工程,大力引育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重点紧缺人才,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发挥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作用,丰富各级人才项目储备库。打响“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探索构建更大力度授权松绑改革机制,让人才在宁波畅享便利、尽显活力。

四、着力稳主体,推动市场信心全面提振

主体活则经济活。要持续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一要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毫不动摇、毫不含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行动,打造新时代促进“两个健康”标杆城市。实施“品质甬商提升工程”、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持续壮大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顶格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工业政策要聚焦关键产业链群、未来趋势产业,服务业政策要聚焦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质生活性服务业,真正提升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二要更有温度优化营商环境。争创国家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推行“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发挥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构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社会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网络。深化市领导挂联、“三稳三提”企业服务专项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三要更具精度保障要素供给。推动各类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推进财政产业政策整合提升,以引导企业创新突破为重点调整政策性资金投向,削减代偿性政策供给。优化金融资金供给,引导金融机构适当提高企业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扩面推广“甬贸贷”“小贷险”“微担通”等融资工具。优化项目用地供给,实施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行动方案,综合评价项目规模、效益、质量,实行科学精准供地。优化能耗指标供给,加大低效产能淘汰和节能化改造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指标。

五、着力畅循环,放大双向开放协同优势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展现场。 章勇涛|摄

坚持扩大内需和深化开放协同发力,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内外贸一体发展,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一要加快锻造一流强港。系统优化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和智慧管理体系,推进“两场一仓”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培育航运金融、海事服务等高端产业,完善“海丝指数”体系,提升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能级。以一流强港牵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培育海洋产业特色功能区块。二要增强内外贸易韧性。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提升工程,全面推进跨境电商“一站两仓”建设,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持续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能源资源、先进技术、重要设备、消费品等产品进口。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引导企业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建设内外贸一体的节点城市。三要深化开放制度创新。宁波自贸片区要强化枢纽自贸区主体功能,持续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新型国际离岸贸易等国家试点,加快油气全产业链布局和项目招引。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要大力拓展进口商品内销渠道,高水平办好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与消博会、浙洽会联动发力。四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出台实施更大力度消费新政,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和流通网络,发展直播电商等新型消费业态,丰富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家政服务、群众体育等消费供给,推动消费加快复苏。五要深度参与区域合作。深化落实沪甬合作协议,争取杭甬“双城记”形成新的标志性成果,推进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更高水平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做实做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

六、着力推改革,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活力

要按照系统性集成、创新性突破、变革性重塑要求,着力形成一批彰显宁波辨识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成果,进一步放大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一要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健全市域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整治体系,建立统筹谋划系统、集成式整治工作模式、数字化应用和监管平台,研究制定金融、税收、土地等配套政策,形成整体联动的全域整治推进态势。落实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跨城乡整治模式,启动实施六大重点区域和首批11个片区试点,在促进农用地提质增量、建设用地集聚集约、生态环境修复提升上形成一批示范成果。以整治工作为契机,实施新一轮存量用地盘活攻坚行动。二要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完善数字化改革体系构架,升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打造覆盖全域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网络,率先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持续推动重大应用落地,聚焦港口航运、智能制造、基层治理、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推出“浙里甬文明”“数智菜篮子”“智管家”等一批标志性应用。健全数据管理基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城市大脑建设等领域立法立规。三要协同推进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改革。全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资本、技术、人才等领域改革实现突破,率先构建协同一体的要素市场规则体系。充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动态调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三江汇海”混改计划,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七、着力提品质,推动城乡格局重塑蝶变

要牢固树立系统化理念、大都市思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格局全方位重塑、形象整体性跃升、魅力立体化彰显。一要扮新扮靓都市风貌。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品质,深入实施枕山价值挖掘、拥江活力增强、滨海空间拓展三大工程,开辟都市新空间,拓展投资新载体,集聚发展新要素。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赋能,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统筹创建城乡风貌样板区。全面整治提升“七个周边”及城乡接合部、“四类村”,高水平建设未来社区,高标准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地下城市、智慧城市。二要做深做实乡村振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加快打造“一心四区十带”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农业对城市的有效供给。迭代深化“千万工程”,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未来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全面建设“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新形象新风貌。三要护绿护美生态环境。以全域创建“无废城市”为引领,统筹打好各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污水、垃圾、固废等处置设施短板。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抓好象山港、东钱湖、四明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深化森林城镇、“一村万树”示范创建,力争全域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高耗低效等企业治理提升,抓好首批国家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八、着力惠民生,提升共同富裕示范成色

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共同富裕改革探索,高水平办好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要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扎实开展“扩中提低”行动,全面实施重点群体激励计划,优化低收入群体开发式帮扶机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构建山区海岛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加快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二要强化民生托底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推进“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抓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国家试点,落实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发挥社会救助托底功能,集成实施特殊群体帮扶政策。完善“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三要扩大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大力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加快组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高水平县级医院全覆盖。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短板,强化基层养老幼托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争取全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精心办好亚运会重大赛事,持续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四要打造全域文明典范。以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主抓手,抓好“浙江有礼·宁波示范”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实施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工程,举办“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浙江书展、市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九、着力护平安,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底盘

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手抓存量风险化解,一手抓增量风险防范,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要增强维护经济安全能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债务风险动态评估和监测预警。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强用好“甬金通”“天罗地网”等数智金融平台,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发挥好房地产在制造业大市中的功能性作用,落实好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二要夯实城乡基本治理单元。推进城乡现代社区治理变革,充分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底盘支撑作用。压紧压实街镇书记抓城乡现代社区建设主体责任,大力推动社工队伍提质增能、机关干部下沉一线、专业力量撬动引领。精简整合各类应用平台,迭代升级现代社区综合应用,力争实现“最多登一次”“最多录一次”。三要健全市域平安建设体系。构建全面、全域、全程、全量的大平安机制,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架构,健全更加系统完备的风险感知和闭环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护航亚运会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抓好扫黑除恶、安全生产、治安整治等工作,努力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市。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健全领导有力、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一要完善政令畅通的落实机制。健全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长效机制,完善“八八战略”抓落实机制,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宁波见行动、走在前”。二要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主动抓、抓主动,具体抓、抓具体,铆足干事劲头,提升干事本领,营造干事氛围,激励干部把精力集中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三要永葆争先奋进的昂扬斗志。持续深化“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把先行标准、先行要求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四要汇聚勠力同心的发展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会商研判、数据碰撞、政策协调,真正做到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经济形势和政策热点上主动发声,及时回应关切、引导预期、鼓劲提气,凝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