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2022-02-11解琴王涛李志伟吴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丹徒区镇江市总数

解琴,王涛,李志伟,吴军

镇江市丹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2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事件因其成因复杂、难以预测,加之发生突然,给公众健康、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镇江市丹徒区突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提升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现将镇江市丹徒区2010—2021年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镇江市丹徒区2010—2021年上报、完成应急处置各项工作并已结案的突发事件数据。

1.2 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与判定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2];未分级事件是指未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报告一般级别及以上标准的事件[3]。分类依据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3-4]。

1.3 数据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录入,R 3.4.2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罹患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共报告突发事件14起,报告病例数589例,暴露或波及人数13 992人,罹患率为4.21%。无死亡病例。

2.2 事件分级 14起突发事件中,一般(Ⅳ级)事件报告6起,占总数的42.9%,病例数326例,罹患率为3.52%(326/9 272);未分级事件8起,占总数的57.1%,病例数263例,罹患率为5.57%(263/4 720)。未分级事件与一般(Ⅳ级)事件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

2.3 事件分类 所有事件均为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其中,丙类传染病11起,占总数的78.57%,罹患率为4.13%(461/11 175);其他类别传染病3起,占总数的21.43%,罹患率为4.54%(128/2 817)。丙类传染病与其他类别传染病事件的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7,P>0.05)。

2.4 病种情况 14起事件涉及两大类5种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4种;其他类别传染病1种,为水痘。事件数和病例数最多的均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6起,266人,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2.86%和病例总数的45.16%),罹患率最高的则为手足口病(8.95%)。不同病种之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5)。6起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中,5起为诺如病毒引起。见表1。

表1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突发事件传染病疫情病种情况

2.5 事件传播途径 14起突发事件中,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突发事件6起,占42.86%(6/14),罹患率为4.55%(278/6 109);以肠道传播为主的8起,占57.14%(8/14),罹患率为3.95%(311/7 883),两种传播途径的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P>0.05);无其他传播途径为主的事件报告。

2.6 流行特征

2.6.1 时间分布 2017年突发事件报告起数最多,为4起;2010、2018、2019年均为2起,2013、2015、2016、2021年均为1起;其余年度未有报告。事件集中发生在3—6月和11—12月,分别报告事件10起和4起,占事件总数的71.43%和28.57%;分别发生出现病例344例和245例,占病例总数的58.40%和41.60%。事件发生最多为4月、5月,分别为4起、3起,占事件总数的28.57%、21.43%;出现病例数最多的3个月依次为5月、4月、11月,分别发生病例151、128、127例,占25.64%、21.73%、21.56%。见图1。

图1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突发事件月份分布情况

2.6.2 地区分布 镇江市丹徒区行政区划为6个镇和2个街道,事件发生在6个镇和1个街道。事件数居前两位的分别为上党镇和高桥镇,分别为4起、3起,共占事件总数的50%。病例数最多的为宜城街道,病例数158例,占病例总数的26.83%。城区事件平均罹患率3.50%,农村地区平均罹患率4.55%,城区与农村事件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01)。见表2。

表2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突发事件地区分布

2.6.3 场所分布 学校共发生事件13起(92.86%),病例582例(98.81%);社区1起(7.14%),病例数7例(11.82%)。小学事件数和病例数最多,共7起、361例,分别占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的53.85%、62.03%。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6,P<0.05)。见表3。

表3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突发事件学校分布

2.7 报告时间与持续时间 14起突发事件报告时间中位数为7.63 d,范围为1.01~25.17 d;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2.48 d,范围为0.65~55.29 d。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s=0.754,P<0.05)。

3 讨论

2010—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与本省部分县(区)报告事件数[5-6]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省内外部分单一场所(类别)的事件数[7-10]。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人口总数、人员流动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防控水平等有关。

从事件级别和类别看,丹徒区以一般和未分级为主,均为传染病,这与多地的报道基本一致[5-13];丙类传染病的事件数、病例数均占了较大比例,提示丙类传染病事件是突发事件防控的重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防止漏报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事件。

分析显示,学校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这与多地事件发生场所的研究结果一致[6-8,14]。突发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和11—12月,这与肠道、呼吸道等相关传染病流行特征基本一致。农村地区事件数、病例数、罹患率均高于城区,可能是因为丹徒区以农村地区为主,城区范围较小,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卫生条件及群众卫生意识较差[11]。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监测敏感值以及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甚至低于部分报道[9,12,14]。但考虑到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势必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强化教育部门责任意识,提高突发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从而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的危害。

综上所述,丹徒区在突发事件防控方面,仍应以一般事件防控为主,重点做好传染病尤其是丙类传染病的防控,要将学校作为工作的重点场所、农村作为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丹徒区镇江市总数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镇江丹徒区开展二季度执法检查“双随机”抽取工作
镇江丹徒区上门服务企业 把好复工复产安全脉
镇江丹徒区主动出击 扎实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大手拉小手 共迎党的百年华诞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实验小学党史知识小报作品选登
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