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温、底质对不同规格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

2022-02-11姜亚洲凌建忠江天棋唐保军

海洋渔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底质贝类水温

张 扬,姜亚洲,凌建忠,孙 鹏,王 杰,江天棋,唐保军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

行为是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主要手段,行为可塑性在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动物的行为特性也是长期进化形成的,是动物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研究动物的行为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滩涂贝类大多潜居于潮间带或潮下带滩涂底质中,营底栖生活[3-4]。滩涂底质是埋栖型贝类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滩涂底质环境直接影响贝类的种类分布、组成、生长和繁殖,也影响贝类的潜砂行为。研究发现,底质粒径大小影响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稚贝的初潜时间[3];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californiense)的潜沙率与底质含沙量呈正相关[5]。同时,水温等环境因子以及规格大小也影响贝类的潜砂能力。20 °C的条件下魁蚶的潜砂率最高[6],文蛤的潜砂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7],大竹蛏(Solengrandis)稚贝潜砂速度随着规格的增大而加快[8]。

毛蚶(Scapharcakagoshimensis)肉味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含量等特点[9],是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毛蚶自然资源量急剧减少。为了恢复不断衰退的毛蚶资源,很多地区已开展了苗种底播增殖放流[10-11]。毛蚶是典型的埋栖型贝类,潜砂时间和深度等影响其摄食、生存和躲避敌害的能力,是评估毛蚶健康程度、选择底播适养区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毛蚶的潜砂行为对其底播增殖和人工养殖均有重要意义。

关于毛蚶的潜砂行为,有学者研究了壳长5~15 mm的毛蚶苗在3种砂粒径底质和不同水温下的潜砂率[12],以及壳长1 cm的毛蚶在251~500 μm粒径底质中的潜砂时间和潜砂率[7]。但是,毛蚶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海区底质多为泥沙质。因此,有必要研究毛蚶在泥质底质中的潜砂行为。此外,初潜时间和潜砂深度也是评估贝类潜砂能力的重要指标[3-4, 6]。本研究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毛蚶苗和稚贝在不同粒径底质中的初潜时间、潜砂率和最大潜砂深度,以期更全面的揭示毛蚶的潜砂行为规律,为毛蚶的生境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毛蚶的底播增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毛蚶采自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铁港滩涂,取回实验室后,以触碰后闭壳速率为指标挑选活力好的个体,按壳长大小分为两组[平均壳长(21.15±1.64)mm、(9.78±2.79)mm],分别对应一龄苗和二龄稚贝的规格,清除表面附着物后放入2 000 L玻璃钢桶暂养5 d,每天早晚7∶00换水两次,换水2 h后投喂2次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海砂、海泥采自象山港铁港滩涂不同区域,海泥不进行筛分,直接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BT-9300S)测定粒径范围,平均粒径为(7.02 ± 0.93)μm。参考郭良勇等[12]的方法,结合象山港底质组成,海砂经筛分,设粗(>1 700 μm)、中(830~1 700 μm)、细(380~830 μm)3个粒径组。全部底质经过高锰酸钾24 h浸泡,用海水进行多次清洗后备用。

自制长25 cm、宽4 cm、高15 cm的有机玻璃潜砂实验装置,将海泥和3种粒径的海砂平铺在实验槽内,厚度为10 cm,然后放在100 cm×60 cm×50 cm 的玻璃缸内,海水加至高出砂面20 cm处。参考象山港不同季节海水平均温度,设4个温度处理组:12、20、25、32 ℃,水温每天升高1 ℃,达到设定温度后暂养1周,维持水温变化在±0.5 ℃间。

1.2 实验方法

1.2.1 潜砂过程观察

将分辨率为2 160×1 080像素的数码相机平行放置在有机玻璃实验槽上方,对毛蚶潜砂过程进行观察、拍照。

1.2.2 初潜时间、最大潜砂深度、潜砂率的测定

不同底质粒径对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选择两种规格毛蚶,水温20 ℃;规格对毛蚶潜砂行为影响实验,以细砂为底质,水温20 ℃;温度对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选择小规格毛蚶在细砂中进行实验。每个试验组设6个平行,每个平行20只毛蚶。实验期间,海水盐度为25.0 ± 0.54,溶解氧为(7.60 ± 1.23)mg·L-1。分别测定毛蚶的初潜时间、最大潜砂深度和潜砂率。

初潜时间:以第一个毛蚶开始潜砂的时间为初潜时间,判定标准为毛蚶贝壳一半以上潜入砂内[6]。

潜砂率[13]:K=(1-Et/20)× 100%

(1)

式(1)中,K为毛蚶潜砂率(%),Et为t时间内实验容器中未潜砂的毛蚶数量。

最大潜砂深度[4]:统计12 h的潜砂率后,透过有机玻璃观察潜砂最深的毛蚶,利用实验初始放在缸外壁的直尺,测量毛蚶最大潜砂深度,即底质表面到毛蚶贝壳最下端的距离。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1.3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利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图,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百分比数据在分析前先进行反正弦转换。先开展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的单变量分析,若数据间有交互作用,再对该数据进行交互方差分析(cross analysis of variance),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蚶潜砂过程

参照周玮等[14]、张安国等[15]对魁蚶(S.broughtonii)、文蛤(Meretrixmeretrix)潜砂过程的研究,将毛蚶潜砂过程分为潜砂准备、潜砂、潜砂完成3个阶段。本实验中,毛蚶放置在底质一段时间后开始潜砂(图1-A),不同规格毛蚶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小规格先开始潜砂,大规格毛蚶所需时间较长。开始潜砂时,毛蚶先张开双壳,向下伸出斧足,慢慢接触砂面,将斧足伸入砂内(图1-B);进而利用斧足的力量将身体直立(图1-C),前后摆动,利用斧足与砂子的摩擦力使身体下潜(图1-D);毛蚶的下潜间歇进行(图1-E);潜砂完成后,毛蚶贝壳的大部分被底质掩埋(图1-F)。

图1 毛蚶潜砂过程

2.2 水温和底质对毛蚶初潜时间的影响

2.2.1 水温对毛蚶初潜时间的影响

当水温为12 ℃时,毛蚶的初潜时间最长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组(P<0.05),大小毛蚶初潜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7.67 min;20、25和32 ℃ 3个温度组的初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两个规格毛蚶的初潜时间仅在12、20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规格毛蚶的初潜时间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图2)。

图2 水温对毛蚶初潜时间的影响

2.2.2 底质粒径对毛蚶初潜时间的影响

大小两种规格的毛蚶在海泥中的初潜时间分别为40.00 min和19.83 min,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底质(P<0.05)(图3);小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砂、粗砂3种底质中的初潜时间依次为1.67 min、2.67 min、3.67 min,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砂、粗砂三种底质中的初潜时间依次为7.00 min、9.83 min、5.17 min,彼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两种同规格的毛蚶在海泥、细砂、中砂中的初潜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3 底质粒径对毛蚶初潜时间的影响

2.3 水温和底质对毛蚶最大潜砂深度的影响

2.3.1 水温对毛蚶最大潜砂深度的影响

25 ℃时小规格毛蚶的最大潜砂深度为1.35 cm,显著高于12 ℃ 和32 ℃时(P<0.05),12、20、32 ℃时的最大潜砂深度无显著差异(图4)。大规格毛蚶的最大潜砂深度在20 ℃达到最大值,与25 ℃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12 ℃和32 ℃时(P<0.05)。大小两种规格毛蚶的最大潜砂深度在20 ℃和25 ℃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4 水温对毛蚶最大潜砂深度的影响

2.3.2 底质粒径对毛蚶最大潜砂深度的影响

大、小两种规格毛蚶在海泥中的最大潜砂深度分别为0.10 cm和0.38 cm,显著小于其他3种底质(P<0.05)(图5)。两种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的最大潜砂深度显著高于中砂和粗砂(P<0.05);毛蚶在中砂和粗砂中的最大潜砂深度无显著差异。大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砂和粗砂中的最大潜砂深度显著高于小规格毛蚶(P<0.05)。

图5 底质粒径对毛蚶最大潜砂深度的影响

2.4 水温和底质对毛蚶潜砂率的影响

2.4.1 水温对毛蚶潜砂率的影响

在0~120 min,20℃和25 ℃组毛蚶的潜砂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温度组(P<0.05)(表1);12 ℃和32 ℃组的潜砂率无显著差异。在180~720 min,20℃和25 ℃组毛蚶的潜砂率较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2 ℃组的潜砂率显著低于20 ℃和25 ℃组(P<0.05),但均显著高于12 ℃组(P<0.05)。以水温、潜砂时长为交互因素,对潜砂率进行交互方差分析发现,水温和潜砂时长的交互作用对潜砂率无显著影响(P<0.05)。

表1 水温对毛蚶潜砂率的影响

2.4.2 底质粒径对毛蚶潜砂率的影响

不同粒径底质对两种规格毛蚶的潜砂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潜砂时长对潜砂率无显著影响(表2)。大规格毛蚶在海泥中的潜砂率最低,在粗砂中的潜砂率最高。在实验的前30 min,小规格毛蚶在海泥中的潜砂率最低,在细砂和粗砂中的潜砂率较高;在60~720 min,细砂、中砂、粗砂中小规格毛蚶的潜砂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海泥(P<0.05)。小规格毛蚶的潜砂率在不同底质和潜砂时长下都大于大毛蚶。以规格、底质、潜砂时长为交互因素,进行交互方差分析发现,规格和底质粒径的交互作用对毛蚶潜砂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潜砂率无显著影响。

表2 规格和底质粒径对毛蚶潜砂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毛蚶潜砂过程

埋栖型贝类用斧足挖掘泥砂,依靠斧足与底质之间的摩擦力完成潜砂过程。本实验中,毛蚶壳面从与底质平行状态到竖直状态用时非常短,几乎在一瞬间完成,这与张安国等[15]描述的文蛤竖壳过程一致。本研究发现,毛蚶的潜砂过程是间歇完成的,即潜入一部分身体后,毛蚶会停顿一下,调整身体与砂面的角度,这在其他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蚶科贝类由于没有水管[16],潜砂后需露出后端进行摄食,所以只能以自身壳长为埋砂深度[14]。本实验观察到的毛蚶潜砂深度和魁蚶相似,以潜入大部分贝壳为限,不像有水管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等潜砂较深[17]。

3.2 规格对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

个体潜砂能力是影响埋栖型贝类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18],贝类需要尽快、更深地潜入底质,从而免受外界敌害侵袭,在复杂的环境中提高存活率[19-20]。本实验中,小规格毛蚶的初潜时间显著低于大毛蚶,表明小毛蚶适应环境更快,可能因为小毛蚶贝壳较薄,为避免捕食者侵扰,需尽快潜入底质中。这也可以从潜砂率得到印证,小规格毛蚶的潜砂率在不同粒径和时间均显著高于大规格的。综合初潜时间和潜砂率,小规格毛蚶的潜砂能力强于大毛蚶。这与对侏儒蛤(Mulinialateralis)[21]、长竹蛏(Villoritacyprinoides)[22]、魁蚶[13]等贝类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埋栖型贝类的捕食者倾向于选择个体小的贝类[23],所以通过适应性进化,小规格毛蚶需要更快潜入砂中。但也有研究报道,大规格文蛤的潜砂率高于小规格[4];大规格青蛤(Cyclinasinensis)的潜沙深度高于小规格[24]。本实验中,大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砂和粗砂中的潜砂深度显著高于小规格。这可能是因为不同贝类足的运动能力和掘沙能力不同,斧足的运动能力是影响埋栖型贝类潜砂能力的重要因素[25]。黄晓婷等[21]认为,大规格垂直潜入型贝类的斧足发育得大,与底质产生的摩擦力也更大,从而潜入的更深。

3.3 水温对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

本实验中,温度降至12 ℃后,两种规格毛蚶的初潜时间都延长,这与对魁蚶(S.broughtonii)的研究结果一致[6];在低温的条件下,斧蛤(Donaxsrrra、D.sordidus)[26]的潜砂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表明低温对埋栖型贝类的潜砂速度有抑制作用。12 ℃和 32 ℃时毛蚶的最大潜砂深度显著小于20 ℃和 25 ℃时,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毛蚶的潜砂能力。不适宜的温度会对贝类的摄食[27-38]、代谢[29]以及消化[30]等各类生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贝类从环境中摄入的能量可能会减少,降低整个身体包括斧足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潜砂能力。在低温条件下,毛蚶可能以降低潜砂速度为生存策略,以应对低温时的能量损失,进而提高存活率[12]。

3.4 底质粒径对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

底质对埋栖型贝类的底播增殖效果有重要影响,应选择有利于贝类下潜的底质[31]。近年来,象山港底质中砂和粘土的含量有所增加[32],导致底质粘性增加,对埋栖型贝类的下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实验中,海泥对毛蚶的潜砂行为影响最明显,两种规格毛蚶在泥底质中的潜砂时间最久,潜砂深度都非常小,小规格毛蚶在细砂中的初潜时间最短,大规格毛蚶在粗砂中最易下潜,这与于瑞海和李琪的结论[31]一致,即粘性大、空隙小的底质不利于毛蚶稚贝的潜砂行为,质感更疏松的大粒径底质适合贝类下潜。毛蚶的潜砂深度随着底质中砂比例的升高而增加,这与对文蛤的研究结果一致[4]。毛蚶的潜砂率也随着含砂量的增加而升高,这在菲律宾蛤仔的潜砂实验中[33]也得到了验证。研究发现,砂底质中的藻类附着量比泥底质中的多,所能提供的食用藻更加丰富,所以砂底质比泥底质更适合贝类的摄食活动[34]。同时,砂底质比泥底质的颗粒间隙大,且易分散,贝类在下潜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35],所以毛蚶在海砂中更易下潜。

猜你喜欢

底质贝类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性研究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文蛤的底质选择性及潜沙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