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2-02-11黄美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黄美菊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这个原来只能从电视、报纸上才能获得的信息类型,变得无所不在且价值低廉、质量不一。当下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正在深度沉浸于各类新闻之中,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辨析能力,他们容易受到不实新闻的伤害。2019年,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高中学生都没有考虑过新闻来源的有效性,且超过一半的学生无法正确评估新闻的真实性。
在此背景下,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新闻素养教育的呼声日渐增多。在美国,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已经初步成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框架。在国内,新闻素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新闻观的差异,我们仍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闻素养教育体系。
● 美国新闻素养教育及其取得的经验
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艾伦·米勒(Alan C.Miller)是较早倡导新闻素养教育的人士,他在2006年萌生了让新闻记者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带进学生的课堂的想法,在得到了相关方面的支持和资助后,于2008年创办了“新闻素养项目”(NLP),为中学生提供新闻素养教育,以期使学生们能辨别新闻价值,享受优质新闻并消费可信的资讯。到2013—2014学年,NLP已经在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特区的68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闻素养教育。2016年以后,NLP更是致力于线上新闻素养培训,甚至开发了虚拟教室、手机APP、在线游戏等方式,其目标是每年为300万中学生提供新闻素养技能的培训。
美国另一个以新闻素养教育驰名的机构是石溪大学新闻素养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美国第一个新闻素养研究中心。中心自2010年起开设暑期学院教师培训课程,并为大学生开设新闻素养课程,迄今已为超过30所美国大学提供相关课程,并与超过10个国家合作开发新闻素养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对美国新闻素养教育实践的梳理,我们可以一窥美国新闻素养教育的定义、目标、主要内容体系等。
按照美国石溪大学新闻素养研究中心的界定,新闻素养指的是“人们通过批判性思维技能去判断纸媒、电视、网络等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能力”。新闻素养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新闻素养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正如美国新闻素养研究学者蕾妮·霍布斯所说的,“新闻素养需要通过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训练才能获得”。这也是新闻素养有别于媒介素养的地方。
而新闻素养教育就是以培养新闻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其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了解新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信息的区别,能够辨析新闻与“观点”的区别,能够基于证据评估新闻的质量和可靠性,能够认识到新闻的偏见,等等。
● 我国新闻素养教育应包含的三个层次
通过对发端于美国的新闻素养教育的现状的梳理,笔者认为,美国新闻素养教育已初步成型且自成体系,但是,照搬美国的新闻素养教育显然并不完全适合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在我国,新闻观与美国有所不同,我们需建构起本土化的新闻素养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新闻素养教育体系应包括观念、知识、技能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观念层次,即新闻观方面,学生应了解新闻观是对新闻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衡量标准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总的看法,是对新闻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思想方法的集中概括。特别是要了解新时代我国的新闻观,从正确的新闻观出发,去阅读、理解、审视新闻,这也是正确评判新闻的前提条件。
在新闻知识层面,学生应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要素、类型、体裁、语言特点、传播规律等,掌握了新闻的这些内涵,能为进一步分析新闻奠定基础。
接下来,就是新闻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新闻进行甄别、判断的技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新闻素养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浸润式教育,且渗透于多个学科。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体系谈一谈新闻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 青少年新闻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新闻素养教育不可能由某一个单一学科完成,而是渗透在多个学科中。笔者认为,新闻素养教育中的观念、知识、价值判断等内容可通过人文学科渗透,而判断新闻可靠性、可信度的技能的习得将更多由技术学科承担。
1.通过人文类课程训练判断新闻价值的方法
新闻的价值判断包括了新闻的立场、全面性、公正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重要性、影响力等方面,新闻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它需要以批判性思维为依托。
在语文教学中,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客观事实、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文体,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新闻知识的传授、新闻价值的挖掘、针对新闻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是语文教学渗透新闻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着重分析新闻的立场、属性及其受众指向等,特别是分析新闻中的偏见以及意识形态色彩,从国家立场上评判新闻的价值。
英语学科可以通过对国外新闻的分析、解读,了解东西方新闻特点的异同,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闻翻译的过程,了解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过程,规避认知偏见和意识形态渗透。
2.通过技术类课程掌握判断新闻信度的技能
与人文学科不同,技术学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帮助学生甄别、判断新闻的可靠性、可信度,从而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新闻素养。
例如,学生应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追溯新闻源头,进而甄别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要学会核查原始信息,用多种权威媒体展开互证等方法评判新闻的可信度。要有较强的新闻检索能力,同时了解搜索引擎的局限性,掌握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以及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得权威信息的方法。要能够识别出新闻,特别是网络或自媒体新闻中的技术“造假”,包括图像造假、数据来源造假等。
新闻素养教育是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新闻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在包括人文和技术等多学科中,以综合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