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农业院校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2-11王汉羊马永财李颜龙付晓明邱士庭
王汉羊,马永财,李颜龙,2, 付晓明,毛 欣,邱士庭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哈尔滨 150431)
0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及经济发展形式的升级换代,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地方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各地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部署,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深度转型,努力实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1],高校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随着我国教育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不同于传统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指的是高校和企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及校内开设的专业,积极开展专业对应产业,使“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种校企合作共赢、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最终实现学生自身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
1 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
2013年教育部指导性文件中最早提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和教育两个方面。相比以往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产教融合则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3]。同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论述中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重要教育任务,开启了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产教融合新纪元。国务院2015 年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文件指出我国的高等院校均应推广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并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的调整和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将“产教融合”提升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高度,文件指出要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文件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统筹开展试点,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试点目标。
2 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产教融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将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整个过程融合到大学教育对企业及社会服务的工作中。产教融合改变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以校内单一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环境与可直接获取实践经验、锻炼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教师、学生与社会和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从中取得知识、获取经验、锻炼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缩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4]。
3 农业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农业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传统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工程技术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5]。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实现自我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及农村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时对国家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直以来,传统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农业工程类学生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偏弱、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其本源就在于农业工程类教育“产”“教”脱节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是以研究型学者为主,缺少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其次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由于对企业发展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致使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长期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缺少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后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当前学生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主要是单纯的理论考试,考核的手段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薄弱环节。
3.2 农业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课内外相结合、模块化多层次”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旨。以强化创新和实践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通过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开展科技竞赛等,构建能力本位的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6]。
3.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产业需求相吻合,首先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状,掌握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分布、工作任务和需求情况,把准专业的办学定位,确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2.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讲求实用与可持续性,使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支撑。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大众化教育阶段应在重视实践性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3.2.3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能力本位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入手,在分析研究现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基本原则,构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知识,强化素质教育,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4 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为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配置。一是打造宽厚的基础知识,要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重视渗透文理;二是强化专业课程,根据各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专业课程强化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注重专业特色的精练,彰显专业特色,避免繁杂,形成有特色的专业训练,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三是拓宽专业口径,在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注重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无缝衔接,体现良好的应用性;四是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基础,强化实践,提升学生热爱专业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4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能力本位的农业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