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
2022-02-11李翠翠张建军
李翠翠,张建军,王 炜
(徐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18)
徐州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且四季分明,光照十分充足,雨热同期。水稻作为徐州主要农作物之一,加强对其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为避免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
1 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的必要性
传统水稻种植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粮食产物也达不到理想效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相关技术人员将水稻病虫害技术和当前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并融入绿化环保理念,有效保障水稻生长。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应从源头进行有效管控,减少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情况。相关的数据显示,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这要求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问题加以关注,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保证水稻整体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水稻生产种植过程中,进行绿色综合防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3 点。一是保证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安全性,而且防控效果相对较有保障,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问题发生,减少侵蚀水稻植株现象发生,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使水稻产量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产物的整体质量,达到发展的需求,促进水稻防治向绿色化发展,提高水稻整体防治无公害水平,加强水稻在当前激烈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够有效丰富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绿色化防控水平。三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种植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有效减少水稻中的残留农药,让人们食用水稻更加安全,有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避免残留毒素堆积在体内的情况发生。减少农药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效避免农药污染自然环境,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在水稻生产种植过程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至关重要,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相应的技术能得到有效应用,使农业向绿色化发展,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
在水稻种植生长过程中,利用农业技术应对病虫害问题是当前我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在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同时,能够提高水稻品种在抗虫害方面的整体性能,更加环保。利用这种防控技术调控出现病虫害问题的稻田,能够有效维持整个稻田系统的生态平衡,如深水灭蛹、深层翻耕、利用香根草防止土壤流失等一系列方法。具体应用方法如下。一是合理选种。在种植水稻前挑选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威胁,减少水稻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特别是稻瘟病方面,选择合适的种子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对于水稻种植至关重要,能够有效保证水稻的整体质量和产量。二是深层翻耕。农民可以针对病虫害采用深层翻耕的方法,在冬季无法种植时,将稻田整体翻耕,使深埋在田地里的虫卵和幼虫暴露在地表,经过冬季对其进行有效灭杀,减少害虫过冬后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和为害,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进行深耕操作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推迟水稻种植期,时间通常为7 d 左右,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降低病虫害问题发生概率,使水稻能够顺利度过病虫害高发期。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加快水稻植株生长,有效提高水稻的茎叶茁壮程度,提高水稻植株的抗性,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控。为进一步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免疫力,农民可利用香根草防止土壤中的水分、养分流失,提高其营养成分与水分含量。相关研究表明,香根草能够提高土壤的pH 值,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在水稻田中适当种植香根草可保证水稻的营养供应,进一步提高其对病虫害的免疫力。三是应用生态防控。在农业防控过程中,应合理应用生态防控手段,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在稻田中种植大豆、芝麻等,能够有效吸引和聚集害虫,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威胁。大豆、芝麻等农作物能够诱导害虫,这是当前较普遍的病虫害防治方式,能够对水稻形成绿色保护,属于较重要的农业防控方法。在秋收或春耕过程中,需要管理田间杂草,在耕作过程清除杂草,减少杂草和水稻争抢养分的情况,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隐蔽的场所,减少病虫害问题。在防控病虫害过程中,农业防控是比较重要且实用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病虫害作用,并且能够进行大规模防控,为病虫害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条件,有效减少病源数量,建立良好的防控途径。
如果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二化螟为害,需要立即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二化螟在生长过程中存在化蛹高峰期,这是进行虫害防控的最佳阶段,种植人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优势对稻田地进行整体灌溉,通过灌溉打破二化螟化蛹过程,实现防治虫害的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滋润稻田。在灌溉过程中,保证稻田内的水深大于10 cm,而且连续浇灌7 d 以上,最大程度上淹没二化螟幼虫和虫蛹。在临近二化螟羽化期时,需要翻耕稻田,将虫蛹暴露在地表,利用太阳光对其进行杀灭,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水层高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其暴露在稻田表面。在临近化蛹高峰期时,需要增加稻田内的水层高度,并进行合理控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种绿色防控方法在提高水稻食用安全性的同时,维护了稻田系统的生态平衡。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控技术是利用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利用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的作用防控病虫害,相对来说较为环保。一是以菌治虫。在防控过程中使用细菌、真菌等防治虫害,例如利用微孢子菌防治蛾类幼虫、利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稻飞虱等,当菌类进入虫害的体内后,能够迅速繁殖,使虫害死亡,实现病虫害防治。二是以虫治虫。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挑选对水稻植株影响最小的虫子灭杀害虫,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能够有效抑制和减少害虫数量,从而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水稻植株的为害。三是以天敌治虫。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利用虫害的天敌捕食害虫,减少虫害的数量,例如青蛙、蜘蛛、瓢虫、草蛉等,都以害虫为主要食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平稳发展,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种植环境。
使用生物防控方式防治病虫害,对整体稻田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且不会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利用生物防控技术能够促进水稻和环境共生共存,维持水稻整体生态系统平衡,对于水稻生长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生物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稻田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虫害的数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周边环境符合一定的标准。正常情况下,要保证周围环境不被污染,为天敌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能促进水稻植株生长。生物防控技术和化学防控技术不能同时使用,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系统,减少天敌的数量,降低整体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使生物防控技术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生物防控技术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生长过程当中的大部分虫害,例如较常见的二化螟,使用赤眼蜂能够限制其繁殖,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当稻田内发生二化螟虫害时,可以交替混合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一般释放2~3次,能够有效解决二化螟病虫害问题。利用捕食关系减少虫害数量,有效提高水稻安全性,还可以在稻田内养殖雏鸭,但需要水稻达到一定生长程度,让水稻和雏鸭共存共生,实现对二化螟的控制[1]。
2.3 物理防控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物理防控方法属于无公害灭虫手段,能够有效捕杀害虫,效率相对较高。一是稻苗覆盖防虫网。在稻苗上覆盖防虫网,能够避免灰飞虱等害虫进入,实现害虫和水稻隔离,让稻苗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安全度过幼苗时期。使用防虫网进行防治属于环保型,利用物理方法隔离水稻和虫害,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在选择防虫网时,材料要具有防腐蚀、耐热、耐水效果,有效减少防虫网受到环境的影响,保证其使用寿命。在使用防虫网的过程中,需要固定好底端,让防虫网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防止防虫网在大风天气被揭开,保证虫害防治效果。二是性诱剂诱杀。使用诱捕器,并在其中加入性诱剂,能够有效诱杀飞蛾类害虫,减少害虫数量。使用的性诱剂是生物诱捕剂,具有一定的环保性,其中包含性信息素,通过诱导雄蛾对其进行捕捉,将雄虫诱杀在诱捕器中,干扰害虫交配,有效抑制害虫的后代种群数量。三是灯光诱杀。可以使用具有频率的灯光吸引害虫,将其灭杀。正常情况下,3~4 hm2的稻田只需要一盏杀虫灯,能够有效诱杀范围内的害虫,利用其趋光性达到大面积诱杀的效果。在安装杀虫灯时需要遵守相应的要求,安装高度120~150 cm 为最佳,能够有效传递光源吸引害虫。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例,在稻田当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要想直观了解杀虫效果,可以在每3 hm2范围内安装1 盏,有效防治二化螟这类病虫害,也能灭杀稻飞虱等。在放置诱捕器时,要合理把控时间,在害虫羽化阶段进行防治最合适,正常情况下需要提前5 d 进行防治诱杀,能达到良好的诱杀效果。放置诱捕器时,只需要放置诱捕器15 个/hm2,可以在稻田外部布置额外的诱捕器,有效保证水稻质量。害虫的羽化期通常会持续2 个月以上,这要求选择诱捕器时,挑选持久性较强的设备,并在使用后进行回收,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诱捕器主要利用雌性激素诱捕雄性害虫,相关试验表明,诱捕效果达到60%以上,可最大化降低害虫的雌雄比例,限制害虫繁殖的效率,从而有效减少害虫对于水稻植株的为害,保证水稻整体的质量和产量[2]。
2.4 化学防治
为了有效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要重点关注病虫害防治,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尽可能挑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低风险)农药,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药量,减少对环境和水稻的影响。一是合理分析病虫害,根据其特点选择针对性药剂,充分发挥药剂作用。二是挑选毒性较低的药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是合理控制药量,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配制药剂,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四是喷洒过程中采用雾状的方式均匀喷洒。五是定期更换药剂,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六是在喷洒药剂前了解气象条件,选择合适的天气喷洒农药[3]。
3 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3.1 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剂技术的应用
我国根据相关技术建立了水稻种植示范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种植方案,将性诱剂技术和太阳能杀虫灯作为示范焦点,投入一定资金购买太阳能杀虫灯。徐州水稻常见虫害有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稻螟蛉、大螟等数量较少,但均需要开展防治。农民可先确定太阳能杀虫灯覆盖范围,诱杀螟虫、稻飞虱等害虫,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其引诱后集中捕杀,可有效控制稻田中虫害的整体数量。在实际效果得到验证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添设备,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还可购买一定数量的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性诱剂,根据使用说明和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可取得良好的工作进展[4]。
3.2 防虫网和养鸭控草的综合使用
徐州养殖业较发达,农民可将家畜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实现对水稻虫害的防治。农民可以在水稻进行落谷育秧的过程中设置防虫网,在播种水稻并喷洒除草剂后,进行防虫网覆盖工作,在揭膜操作后喷施送嫁药,再在稻田中养殖雏鸭,雏鸭在活动过程中以害虫、杂草为食,同时不断踩踏稻丛,改善水稻田的通风透光条件[5],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需要在水稻移栽后进行雏鸭放养,在10:00 左右放鸭,水稻植株抽穗后收鸭,减少雏鸭对水稻食用情况的发生,稻田放养225 只/hm2(鸭龄10 d)的雏鸭,雏鸭活动过程中捕食稻田中的虫害和杂草,有效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
3.3 病虫监控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建立水稻种植示范区后,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在田间实际迁出和迁入行为,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公布水稻病虫害的变化情况,保证防治工作有效进行。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通过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高度配合,建立完整的绿色防控体系,明确防控目标,保证在试验过程中有相应的人员负责,推动技术规范化发展。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深入理解和认识绿色防控技术,保证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足够重视防控技术,保证绿色防控技术落实到实际种植工作中[6]。
3.4 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
技术人员需要对植株进行技术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低风险)农药种类。徐州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农药较少,均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用量,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水稻植株的影响,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水稻作为主要农业产物之一,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法,使防控工作向绿色化发展,减少病虫害影响的同时,也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