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推动种质资源保护
——以丰县牛蒡为例
2022-02-11姜涵露
姜涵露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1 保护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1 我国种质资源的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 年,我国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品种选育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1]。2020 年,经统计,10年内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 万个,良种对粮食增产与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四成,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突破15 000 kg/hm2并保持国际领先。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年世界第一已到第四个年头。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多个自主培育的品种其生产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种质资源大国[2]。
虽然我国种业较为领先的领域发展优势突出、前景良好,但在其他领域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人口的占比下降,生产资源和要素向非农业转移,必然会威胁到粮食安全[3]。以丰县牛蒡为例,牛蒡的主要种植地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且一般认为产自浙江嘉兴桐乡的质优。但在2008 年对牛蒡种质资源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浙江嘉兴桐乡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没有规模化种植牛蒡[4]。由于牛蒡种质资源市场基本被日本控制、国内缺乏系统的牛蒡良种繁育基地,栽培牛蒡所需的种子需从国外引进,0.5 kg 种子的费用要几百元,丰县每年花费在种子进口的费用超过千万。牛蒡的种植成本过高,导致牛蒡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传统的栽培技术被逐渐忽视,传统种植的农作物被新品种取代,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种质资源流失是我国农业发展最严峻的缺口。江苏省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基本不再生产地方品种[5]。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但目前玉米、大豆、油菜等品种的市场被国外垄断,导致目前我国进口大豆的主要供应来源是美国、巴西以及阿根廷。2020 全年累计进口大豆10 032.82 万t,同比增幅11.7%,2021 年累计进口9 652 万t。截至目前,国内小麦、玉米、大豆价格仍处于上涨态势中。另外,我国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较为落后。虽然我国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已超过52 万份的保存资源,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但已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比例极低。缺乏对基因多样性的系统深入研究,空有极大样本量的种质资源,也很难为我国育种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力基础。
1.2 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种质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因此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丰富的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资源[6]。有的地方产的大米会更黏糯,不同地域的鸡鸭鱼肉口感也不一样,这些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都是不同基因影响的结果。在丰富多样的遗传基因中,还有众多人类未知的优良基因亟待开发利用。对优良基因进行汇聚或重组或叠加利用,可能实现对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的质的跨越。因此,农业种质资源是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新品种选育的基础。
种质资源也被形象地称为未来农业创新和发展的“芯片”,正是每一次种质资源的突破性发掘利用,才推动了农业产业的一次次进步。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一粒种子从绿洲种到沙漠,端起了全国人民的饭碗;以梅山猪为主等地方品种,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猪繁殖性能的提升;特色黄羽肉鸡产业的发展,则得益于充分挖掘利用文昌鸡、清远麻鸡等地方品种。粮食安全是人民生活稳定的头等保障,种质资源则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要想保证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品质安全,就必须保护好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农作物育种的种质资源。
1.3 我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趋势
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当前正努力从种质资源大国向种质资源强国发展。
2015 年颁布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 年)》为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十三五”规划注重提升设计育种关键技术,鼓励自主培育优良品种。2022 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种业振兴的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区种质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增了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生产性能测定经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出台了投贷联动金融支持种业政策以打好种业翻身仗。“十四五”期间,我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也将持续推进。正在建设的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其设计保存容量较现有资源库容量扩大近4 倍[7-8]。新《种子法》的颁布也阐明了国家坚持激励育种创新、保护种质资源、加强基因资源的产权保护不动摇的坚定态度。法律的不断完善使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逐步成熟,也将进一步引导、扶持我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2 丰县牛蒡的应对模式
丰县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总面积1 450.2 km2。丰县又以“特种蔬菜之乡”闻名,栽培牛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被引进的食用牛蒡种植在种过山药的山药沟中得到推广,助力了丰县农产品出口增收。随着开沟机的普及,牛蒡种植得以进一步推广,种植方式也变为有规模的大面积种植。
2.1 丰县牛蒡产业发展瓶颈
2.1.1 种植成本高、效益低下
早些年,牛蒡产业收入并不容乐观。一是种子进口的高额成本问题;二是丰县牛蒡的种植模式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使得标准化种植技术难以充分普及,导致牛蒡产品自身的品质不高;三是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人力投入加大,使牛蒡种植的收益较低甚至亏本。农作物的种植是整个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种子资源的限制与成本过高问题对于牛蒡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1.2 加工技术水平低
丰县牛蒡的初加工技术已经广泛普及,使得同类产品的竞争加剧,产品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虽然丰县牛蒡加工产品种类多达80 余种,但大多是酱、酥、茶等粗加工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深加工产品较少。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缺少资金、技术和研发人才的情况,导致产品和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加之企业规模限制,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对原产地的带动能力都十分有限。
2.1.3 销售、宣传模式单一
丰县牛蒡的市场流通模式单一,分散农户所种植的牛蒡全部经过收购商流向市场。农作物的种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头。
农户对于收购商的定价没有话语权,仅依靠种植牛蒡的收入,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此外,丰县牛蒡针对产品宣传的投入较少,欠缺有效的市场宣传;未注重发展“丰县牛蒡”公用区域品牌特色,品牌附加值较低,导致众多初加工产品的市场定位一直较低。
2.2 丰县牛蒡利用地理标志保护种质资源的做法
2.2.1 加强政策引导,专业领导团队助力产业发展
要想实现打造产业链并且塑造有影响力的商标名牌,现有单一体系的知识无法解决,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特殊人才在各个流程进行指导与帮助。因此,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员作为“科技镇长团”来到丰县,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予以专业的研究与指导。2010 年以来,团成员累计已达61 人,其中不乏博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等顶尖专业人士。镇长团成员们通过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社会及研究等资源,从生产加工到形成产业链再到品牌建设,极大地助力了牛蒡产业的发展。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想提高农户的积极主动性,少不了经济方面的政策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专门设立2 000万元扶持基金保障其顺利发展,并且为了避免农户的高额种植损失,还积极推广牛蒡相关种植保险,为农户提供底线的经济保障[9]。
2.2.2 推动生产专业化,实现种植标准化
牛蒡因其自身种植和生长特点,从种植到产收的过程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力、物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土壤保肥的角度出发,必须采用牛蒡与其他作物轮茬播种的种植方式。常见用菠菜或玉米轮番播种,其生长周期较短,仅靠人力以及初级机械工具种植对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包种机、打沟机、播种机、收获机等机械设备普及后,丰县牛蒡机械种植的生产与研发实现了快速发展。
目前,丰县牛蒡实现了全链式的机械化种植,极大地提升了传统生产效率。由于农民传统种植经验中缺乏对土壤保护的专业知识,仅依靠简单的轮作维持土壤活性,对牛蒡的生长周期把握也有所偏差,常常有根部木质化而使牛蒡品质下降。为此,丰县建立了标准化种植基地,积累并分析牛蒡及土壤等各项数据,总结牛蒡种植经验,以实现丰县牛蒡科学高效的标准化生产。
2.2.3 加强科研投入,打破种质资源垄断
提升种植技术解决不了种子来源的限制问题。种子是农作物的起点,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产业的活力离不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产品的推陈出新。丰县成立了牛蒡产业研究院、牛蒡良种繁育基地等培育国产牛蒡种子解决种质资源的限制问题,并对牛蒡生产技术以及相关产品进行持续研发。
截至2021 年,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包括牛蒡酵素、牛蒡叶酵素、保鲜牛蒡、牛蒡皮固体发酵等20 余项发明;已申请的发明专利超过30 项。丰县还建立了丰县牛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徐州工程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联合,资源共享,联合研究探索开发牛蒡新品种的利用[10]。
2.2.4 擦亮地理标志名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打响丰县牛蒡的品牌效应,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合力,丰县积极参与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工作。2013年“丰县牛蒡”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随之涌现出了“康汇百年”“天利”“孟家庄园”“满春食品”等一批江苏省著名品牌。为拓展企业产品类型,助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丰县大力助推牛蒡精深加工业,开发一系列酵素饮品、牛蒡益生糖果等产品。为形成产业长链、提升产业价值、实现资源整合,丰县以范楼镇齐阁村为核心规划建设牛蒡产业园,其功能包括产品科技研发、标准化种植研究、提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以及文旅休闲项目,实现从研发、种植、加工生产、运输配送到品牌推广文旅宣传的整个产业高度融合发展[11]。
3 地理标志推动种质资源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总结
3.1 丰县牛蒡的发展成效
2017 年以来,“丰县牛蒡”先后入选“江苏省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以及荣获“中国气候好产品”的认证,2020 年丰县拿到了“牛蒡之乡”证书。目前,丰县拥有超3 333 hm2的种植基地、15 万t 的年产量,占全国牛蒡出口量1/2 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牛蒡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深加工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牛蒡之乡”。
在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丰县目前已完成了1.33 hm2牛蒡资源库基地建设、200 m2牛蒡种子储藏低温冷库建设以及牛蒡种子监测实验室建设,建成牛蒡良种繁育基地。新培育的种子是本地种植户种植的源头保障,极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在今后的两年内还将完成牛蒡种子资源库建立;资源库收集牛蒡品种资源20 个;试点种植面积1.33 hm2;种子种植面积超1 000 hm2;专利申请5 件;新型产品3 件;牛蒡新品种1 个。
在市场贸易方面,2020 年丰县牛蒡及其制品销售额达2.17 亿,营业利润1 960.89 万元。2020 年出口量8 817 t,出口创汇1 500 美元。专业市场的流通量从2 520 t 提升至4 500 t。国内电商渠道的销售量持续增长,2019 年初每个月8 000 单左右,成交额27 万元。到2020 年初,每月订单总量超5 万单,成交额超150 万元。从2015—2019 年,产值达113 550 元/hm2左右,净收益为73 875 元/hm2。2018 年,由于牛蒡价格的大幅上涨,净收益达到顶峰,产值为178 500 元/hm2,净收益达到了139 500 元/hm2。相比其他竞争性作物,例如水稻、油菜、小麦等,牛蒡的净收益明显提高。
在乡村振兴方面,丰县因地制宜地发展牛蒡特色产业,实现了种植模式的机械化升级、产品粗制到精深加工的升级、种植规模的产业化升级、产品单一到形成产业全链的升级、农作物到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升级;实现净收益的成倍增长,从几百元到5 000 多元,带动4.47 万户、10.69 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3.2 经验启示
一是重视种质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依然匮乏,专业收集、研究人员队伍和支持经费不足,限制了我国已有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应在经受资源威胁与限制的情况下开展。每一种动、植物品种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应在农作物资源开发保护、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应用、种子储备等方面给予可靠的财政支持。各地应对当地农作物、禽畜品种进行统计调查,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种质资源的统计与保护成本,还降低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门槛,充足的资源保证有利于进一步的农产品研发与产业建设。应鼓励企业与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积极与国内知名基因检测企业合作。借助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种质资源的互利共享[12]。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专业指导。建立并完善农业产业、地理标志、工商文旅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提升政策协同性、业务联动的灵活性和信息共享的便利性。各地区应着力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情况、农产品种植的发展阻碍以及此类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能使国家政策有效“落地”的措施,并研究制订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及其所在区域发展规划[13]。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种质保护,都需要专业化团队的支持,依靠专业人员的指导,才能在种植前做好产业规划,生产中做好技术指导。针对各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不同特点,一个完整的专家团队应包括不同农作物种类相关专业以及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深挖地标品牌,创新宣传模式。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努力挖掘当地地理标志产品特殊品质、文化内涵等独特卖点,就其品质特色与文化内涵进行针对性宣传。制订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建设完善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推进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标准制修订,把控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借力新媒体时代,丰富宣传模式。借助互联网宣传手段,比如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媒介,开展丰富的商业宣传活动,将产品推进公众视野,拉近品牌与公众的距离,扩大地理标志的影响力。努力实现通过地标产品保护,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人才资金流入,推动种质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是打造产业强链,实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农业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产品加工升级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效应,还会给农户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可推进市场流通与加工存储有效衔接。符合当地农产品所需的冷链物流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输过程的消耗损失,提升仓储灵活性,实现从田地到餐桌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流程保证了产品的可追溯性,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规范管理与提升。吸引企业入驻,激发区域活力[14]。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吸引力,打造区域龙头企业,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扶持中小企业,形成一体化创新科技集群。依托产地文化特色,开拓文旅产业。以地理标志为起点,挖掘历史典故、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与品牌故事,与产业园区相结合,统筹现有资源,有序发展新型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加大文宣推广力度,借助各种新媒介宣传,提升产地的文化影响力。
4 结束语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应放到各地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在宏观政策上强调种质资源保护,在具体法律保护、制度措施保护上,应落到实处。更需要提升各个部门、主体主动保护意识,扩大公众参与度。“丰县牛蒡”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种质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为种质资源保护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各地应结合种业振兴、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探索当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路线。支持具有民族特色、蕴含传统文化的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依法申请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实现农业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