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云农使命担当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2022-02-11李永和
李永和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党充分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深刻领会到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进力量,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出坚定信念,学出使命担当,学出实际成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常态长效化机制构建,让理论教育有温度、有厚度、有实际应用价值,有力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学校建设实践,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澎湃思想动力。
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可堪大任的新农人才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才。云南农业大学建校80余年来,培养出了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15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我们要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牵住学科专业建设“牛鼻子”,凸显农科优势特色,培养大批知农爱农的新农人。一是培养“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新型复合型农业人才。按照新农科要求,及时调整农科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推广应用校地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范式,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新农科人才。以社会需求为靶向,把市场和企业前置于教育教学中,培养农科类学生专业过硬的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二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推动乡土人才成为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军”。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服务高原特色农业能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作为以农科为优势的高校,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理所应当冲锋在前。
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当好“卡脖子”问题的主攻手。在科学研究上勇于揭榜挂帅,围绕“卡脖子”问题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发力。实施卓越人才团队培育工程、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大成果转化引领工程,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聚力开展云南农业产业难点技术攻关,重点在滇型杂交稻、中药材、马铃薯、茶叶、甘蔗、葡萄、花卉、蔬菜、小麦、特色小杂粮、牧草等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藏粮于技”技术应用,把杂交稻旱种作为稻谷增量的新举措,从品种、栽培模式、间套轮作等方面强化技术集成,下大气力推广“水稻上山”技术,力争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问题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高原环湖农业转型新模式,在洱海、杞麓湖、抚仙湖等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域建立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区,构建耦合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周边有机农业发展的生产模式,打造高原环湖农业新名片。
二是着力良种繁育,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加强高原农业种源保护和繁育创新,建设种质资源库,选育水稻、花卉、果蔬、肉牛等新品种,深入挖掘和保护云南特色优势资源基因。深度推进种质资源发掘与保护,建设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省级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加大特有、特优、特异、濒危等特色资源的收集,结合活体、冻精、冻胚等方式进行种质资源的系统保护。建设保种场,组建各畜禽保种群体及家系。加大花卉、果蔬、肉牛等生物种业创新力度,打造高标准现代化的花卉、果蔬、畜禽联合育种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现代花卉、果蔬、畜禽良种“保、育、测、繁”体系,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三是不断擦亮云农社会服务名片,服务乡村振兴。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校内、校外“两类资源”和科技、人才“两种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服务的拳头优势,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以产业为导向、多元化参与、面向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团队;充分整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等平台资源,建设具有云农特色的专业化高端智库;着力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支持。
未来五年,是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五年,也是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夯牢基础的五年,我们要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中发出云农声音、体现云农担当、贡献云农力量,服务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好云南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