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要有过硬的正己修身、忠诚为民作风

2022-11-19

创造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风领导干部

木 子

一、好作风是战斗力,好作风是推动力,好作风是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建设无小事,作风好就会无往而不胜。干部作风是促进和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最好的品牌。有了优良作风,干部才会想干事,才能干成事,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和凝心聚力的干事创业环境。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作风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是一个干部的战斗力、推动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展示,也是人民群众认识、评判一个政党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看一个干部形象好不好、威信高不高、干劲足不足?能否一呼百应、能否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关键就是看其作风如何。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请陈嘉庚吃饭,席上只有几盘蔬菜和一只鸡;而蒋介石在重庆设宴接待陈嘉庚,豪宴摆了好几天,陪客人员一大堆。陈嘉庚就是从两顿饭的差别中得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重要判断。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见识了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墙作黑板的抗大,见识了总司令朱德与普通战士在一起喂马、打球的场面,就断定这支军队将具备战胜一切对手的“东方魔力”。历史证明,正是因为我们的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创造新生活。

干部作风是软环境的硬要素,软环境是推动发展的硬资源。没有过硬的作风,再好的蓝图也会成为泡影,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旧唐书》云:“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领导干部有了好作风,才站得住脚,才挺得起腰,才能像一面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说话做事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有说服力、号召力、影响力。领导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政风就不可能好,歪风邪气一旦聚集成风,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巨大危害。邓小平同志曾经回顾我们党的风雨历程,这样感慨:“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干”字当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和“怕、僵、满、木、私、浮”的懈怠情绪,拿出一股子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劲头来,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让好作风更好发挥“水波效应”,实现一级一级传递、一个一个影响,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形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

二、歪风不止,正气难树;正气不树,事业难成

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一句话叫作“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万物靠这种正气才能生生不息、生长流传。孙中山先生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激浊扬清正字当头》中引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句:“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政治伦理和价值追求。

“激浊”以驱歪风邪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政治生态不好,各种歪风邪气就会冒出来,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近年来,一些领域窝案频发,腐败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结成团伙,形成一种“圈子”化的歪风,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从“朋党”到“圈子”,拉帮结派的歪风邪气看似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成为腐蚀领导干部、败坏党风政风的沉疴毒瘤,如果任由其大行其道,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就有可能会被带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作风建设需要大题大作、大事大为,警醒起来,延续打击的高压态势,同时又从“小事件”抓起,从“小细节”改起,从“小隐患”整起,固本强身,防微杜渐。

“扬清”以铸浩然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古往今来,官德,始终受到公众的关注,被视作为官从政之灵魂。《论语》中也提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气就是正直、正义、正大的风气。“正”是“政”的根本和源泉,“政”是“正”的躬行和实践。一身正气才能两袖清风,人无私念才能行端走正。领导干部要时刻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锤炼,把“正气”作为修身立命之本,作为一种官德、一种人品、一种修养、一种气节,始终弘扬浩然正气,坚定政治立场,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公正至仁、正以尽义、廉以权威、明以立信;要向先进榜样学习,慎独、慎微、慎初,始终做到“诱惑挡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努力做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让党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

三、高瞻远瞩公仆志,作假弄虚政客风

公仆的座右铭是心系群众,为民办更多的实事,而政客则是玩弄权术,想自己当更大的官。做“公仆”还是做“政客”是为官从政道路上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官从政必须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维,决不能有政客的心机和钻营。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不渝地以躬耕为民为己任,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把汗水洒在路上,把忠诚刻在心里。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王阳明创办龙冈书院时曾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无论是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但首先必须立志。人之有志,如军之有帅、舟之有舵。个人立志,是提高自身学问和修养,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国家和民族立志,则是引领事业发展,不断走向强大的关键。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样是一颗心,有的人只能装下一己悲欢,有的人却能装得下山高水阔。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的人生舞台上,不仅要牢记“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还要扩大自身格局,把目光放长远、心胸放宽广,不计个人得失、不看一时荣辱,而是看根本、看方向、看长远,以“为民”为志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真正把老百姓当成天,把老百姓当成地,自觉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官从政,表里如一是唯一的通行证。政客最大的特点就是追逐权势,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弄虚作假,没有原则、立场和信仰,习惯口是心非,甘做“两面人”。《史记》中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帮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中国封建社会的职业政客代表人物是宋朝的蔡京,忽而是王安石的“新党”,忽而又成司马光的“旧党”,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党史上的投机政客周佛海,叛党叛国,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唐朝末年,严重的蝗灾在向唐僖宗汇报的政客口中堂而皇之变成了“蝗虫不肯吃庄稼,自己爬到树上饿死”,僖宗还以此为祥瑞之兆,焚香庆祝,成为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政客貌似正人君子,但实则已貌合神离。对党忠诚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把心思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做到利益让步于信念,变通让步于规则,同时对那些坚持原则、敢讲真话的同志予以支持、保护和鼓励,让那些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干部失去市场。

四、思想一刻不能麻痹,精神一刻不能松懈,作风一刻不能疲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利益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领导干部手握国家公权、身系民生休戚,要从三重境界加强自身修养,切实校准思想之标、把好精神之舵、绷紧作风之弦。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是一道选择题,谨慎选择才能确保方向正确,糊涂选择就易步入歧途,放弃选择就会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领导干部要时刻警觉、谨慎,毫不懈怠、严防腐败。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领导干部所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面对的诱惑挑战也十分巨大,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保持警醒,如同行走在薄冰上、悬崖边一样步步小心谨慎,才能不迷失、不摔倒、不堕落,真正走好为人为官的每一步。

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古人云,“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很多落马的巨贪、大贪最初都起步于小贪、蚁贪,从“感谢费”“辛苦费”“交个朋友”开始,小节不守、私欲放纵,成为被“围猎”的对象还不自知,怀着一时一刻“没事”的侥幸心理,丢了原则、失了自我,结果“贿道一开”,发展下去必然是“欲壑成灾”。一时的思想麻痹、精神松懈、作风疲软,摧毁的可能是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拉紧公私界限的“分水闸”,做到在行为上防微杜渐、在思想上警钟长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干部就要讲奉献、就要讲服务,廉洁从政是对干部的最低要求,要做好干部还要牢记初心使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克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思想作风问题,坚决反对“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思想麻痹、精神懈怠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强化作风建设,把党性修养作为提升政治觉悟的“加油站”;要树立直面问题、敢于揭短的勇气,自觉检视问题不足,把解决问题作为提高能力本领的“磨刀石”;要走实群众路线,面对作风问题“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坚定干事创业 “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保持为群众办事一抓到底、锲而不舍的韧劲。

五、不丢好作风,不坏好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领导干部要把不丢好作风、不坏好规矩作为自己履职的指南和标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不丢好作风,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领导干部不丢好作风,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和热切期待,常怀亲民之心,多行为民之举,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所想,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依据,让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在为民服务中践悟初心;就要摒弃“反人民的作风”,不能站在人民之上,不能游离于人民之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当作“人民公敌”,努力破除不愿打、不真打、不敢打的思想顽疾,真正形成人人喊打、人人真打、打出实效的行动自觉,让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人民群众离我们越近。

不坏好规矩,就要始终坚持对党忠诚。规矩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讲规矩是对领导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制度规矩给力,作风建设才有力,转变作风,推动落实,既要靠个人自觉,更要靠制度规矩固化,让好作风成为好规矩。领导干部要做到“不坏好规矩”,就要遵守“规矩”,自觉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就要反对“潜规则”,不能应该懂的装不懂,应该报告的不报告,自作主张、我行我素,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就要努力形成人人讲规矩、事事守规矩的良好氛围,经常用制度规矩量一量,反思自身行为正不正、作风硬不硬,让遵守规矩形成好作风。

六、教育培训“养”作风,制度约束“强”作风,纪律严明“护”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前,虽然一些领导干部有意识、有态度去抓作风建设,但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究其原因是方法路子不对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去寻根溯源,只能见子打子、疲于应对。作风问题须标本兼治,只有用教育培训管思想、强信念,用规章制度管长远、固根本,用纪律规范管行为、遏“四风”,才能见常态、见实效、见长效,抓实抓好作风建设这个永恒课题。

常吹廉政之风,拂去思想尘埃。作风是思想的外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作风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根子都是精神上“缺钙”,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若想扭转过来,离不开自身修养提升,也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引导。只有不断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党性修养、宗旨意识、道德观念,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才能清除附着在思想上的“腐朽”尘埃,增强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重点开展作风教育,让人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

打造制度铁笼,防止权力滥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出作风问题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根本上还是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制度具有普遍、长期的约束力,是规范权力运行、改进作风常态化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努力把制度的笼子扎得紧一些、密一些、牢一些,用制度建设推动作风建设。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留“暗门”、不开“天窗”,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转作风不是一阵风”。

用好纪律武器,保护廉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守纪律方能正作风。要自觉遵守纪律、敬畏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触碰法纪红线,不逾越雷池半步,使明警线、守底线、画红线成为严格自律的必备素质和自觉要求。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防患于未然,行稳而致远。

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清廉干净的办事态度,勤勉务实的为民作风,担当任事的鲜明导向

精神状态、处事态度、行为作风源自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当下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对待他人或事物的态度,以及比较稳定的行为风格,都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领导干部要善于调节和管理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以身作则树立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坚决杜绝不严不实工作作风。

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振奋勇争先的精气神。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于个人来说,精神是前行的坐标、远航的灯塔、思想的火炬;对于国家来说,精神是人格化的价值观、看得见的正能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迈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命脉,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时代精神新篇章。

干事暖民心,干净得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纵观百年,正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秉持清廉干净的办事态度,为民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拥护。领导干部要以清正廉洁之心行为民之事,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想事情、做工作的衡量尺度,牢记“群众事无小事”的办事原则,诚心诚意办实事。

唯有勤政为民,才能不辱使命;只有求真务实,才会不负重任。勤勉务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领导干部要勤勉务实、为民办实事,就是谋事要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为民办事上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把精力用到谋事上,把劲头用在落实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俯下身、沉下心为民服务,真抓实干,脚踏实地躬耕事业。

领导带头,万事不愁;攻坚克难,首看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干部积极性,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领导干部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既要自己带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把自己打造成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又要贯彻落实“有为才有位”的选人用人理念,实现实践实干实效,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大力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切实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八、改进作风绝非一日之功,一曝十寒只能隔靴搔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刹住了一些长期存在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是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改进作风绝非一日之功,抓而不常、不细、不长就等于白抓。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严肃政治任务,要持续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注重发挥“头雁效应”、克服“木桶效应”、激发“乘数效应”。

要抓“头”,提纲挈领,发挥“头雁效应”。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是我党的优良作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风好不好,关键看领导。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如果“关键少数”只会空喊,再美好的蓝图也必然是“空转”;执行八项规定、严守纪律,如果“关键少数”松一寸,“绝大多数”就会宽一尺。对“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越较真,表率效能就越大,越能形成以上率下的连锁反应。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在作风建设中先行动、作表率,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和工作格局,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要抓“小”,防微杜渐,克服“木桶效应”。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工作是具体的,百姓诉求是多样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作风“小节”,尽管影响较小、危害较轻、涉及面较窄,但却是作风建设的“牛鼻子”,作风问题一旦发生,无论大小,都可能成为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的“毁堤蚁穴”。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板决定,要切实补齐短板,着力在党性教育、制度健全、监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以标准不降、要求不松、力度不减的实际行动,一桩桩、一件件深思细抓,让好作风在抓细抓实的点滴积累中养成,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要抓“长”,久久为功,激发“乘数效应”。“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四风”问题积习颇深,改进作风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四风”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改进作风也绝非一日之功,不能指望“爆竹一声除旧岁”,而是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改善,松一松就反弹”。作风问题如同病毒一样会变异、变种,会对打击方式产生“免疫”,面对高压态势下更加隐蔽、复杂的作风问题,想要巩固作风建设成效,就要不断升级发现、打击、防范力度,做到抓在长期、久久为功。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加强作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激发“乘数效应”,把作风建设抓深、抓实、抓出新成效。

九、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作风源于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自觉,具有较强的惯性。要形成优良作风,必须驰而不息、持之以恒地倡导和弘扬;要克服不良作风,必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纠治、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领导干部要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扶正祛邪、破立并举,经常抓、持久抓,一丝不能放松,一刻不能停顿。

前紧后松,功亏一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党的优良作风包括对党忠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斗争、艰苦奋斗等等,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生命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同甘共苦,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蒋介石的“西安作风”。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比过去少,只有持之以恒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领导干部要持之以恒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以好作风迈进新征程,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纠风之难,难在反弹。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有的地方和单位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然而,作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痼疾顽症,不可能短期内消除,巩固作风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严和实、深和细、常和长上下功夫,以制度建立健全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以雷霆手段坚决纠治不良作风,反复抓、抓反复,防止浅尝辄止、虎头蛇尾。

十、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增强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锤炼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火一样的奋斗激情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奋斗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必须始终保持那一股子气和劲,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种精神力量则体现在坚定信仰上、一心为民上、勇于担当上、干事创业上。使命在肩、奋斗有我。领导干部要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创新创造中引领潮流,奋力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崇高信仰是引路之灯。信仰是引领一个政党、民族和国家奋勇前行的精神航标和旗帜。百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苦难而不断奋起,历尽坎坷而淬火成钢,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变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恪守信仰、坚守忠诚。

为民情怀是奉献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根,离开了这个根,永远长不高、开不了花、结不了果。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察人民群众之苦,解人民群众之忧,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决不做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

责任担当是为政之本。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领导干部要坚持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带头担当责任、带头落实任务。要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分你我”的精神境界,既当指挥员、又做实干家,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追求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好评价,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奋斗精神是成事之基。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骨干,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至为关键,只有始终满怀激情、敢为人先,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才能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黑格尔曾说,“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领导干部必须保持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志气,进一步提高工作标杆,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大显身手。

十一、在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在风险面前不屈服不退缩

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前提,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更是离不开良好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保持良好心态,形成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其实,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顺境、逆境乃至险境,是其心态的反映,只有做到“顺境不惰、逆境不馁、险境不退”,工作和生活才会有“好状态”。

心态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态就是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情境下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其思想、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人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投入、事业成功。如果心态不好,更容易表现出自满、脆弱和悲观。培养良好心态,对领导干部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的好心态,应该是一种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态,就能正确对待所从事的事业和肩上的重任,就能顺利通过顺境、逆境和险境的考验,否则,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待组织和事业,导致心理失衡,使事业受挫、形象受损,最后背离初心,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

智者不以境役心,要以心制境。境由心生,是顺境、逆境,还是险境,取决于人的心境。唯有学会善待顺境、正视逆境、挑战险境,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如果鬼迷心窍,绝望了,到处都会是绝境。领导干部不论处于何种情境,都应该正视现实,培育良好的心态,身处顺境时,要珍惜顺境,不因顺境而故步自封及狂妄自大,做到不矜不骄、居安思危,积累好资本、把握好机遇,努力奋斗,加快步伐,全力向成功的彼岸迈进;身处逆境时,要正视逆境,不因逆境而一蹶不振和妥协丧志,做到不畏艰难、总结经验、创造机会、奋发图强,练就处变不惊、能屈能伸的顽强意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工作;身处险境时,要挑战险境,英勇斗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始终装在心里,敢于挺身而出,担起保护人民人身安全的责任。

十二、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尚书》云:“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谨慎是一种对外界事物和自己言行密切注意的为人处世理念,也是一种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的科学态度。宽容则是指对人谦和包容的态度。对领导干部而言,处事严谨和为人宽容都是干事创业必备的重要素质。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强调:“既勇于创造新的经验,又保持谦虚建设的态度。”可见,谦虚谨慎是一种品格,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作风,是我们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领导干部要把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自觉追求,作为一种良好的领导方法自觉发扬,作为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自觉践行,永远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俗话说:“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宽容是从政为官者的重要品德,体现的是一种胸襟和气度,彰显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展示的是一种自信和力量。一个人不论职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容不得事,不仅搞不好班子内部团结,也搞不好与群众的团结,而这两个团结搞不好,就会脱离干部群众,最终失道寡助,成为孤家寡人。领导干部要有博大的胸怀、容人的气度,工作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谨慎处事,宽容待人,善于理解人团结人凝聚人,容人之过、容人之短,努力营造良好的团结干事氛围。

十三、正视问题,要成为一种自觉;刀刃向内,要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短板;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领导干部要经常性地保持清醒头脑,勇于直面矛盾,增强斗争精神,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老子》有云,“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把问题当问题,才能不出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迈出科学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领导干部能否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既是认识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也是一个直面缺点和错误的精神和勇气问题。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防微杜渐,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查一查在理论学习上,是不是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服务人民上,是不是还存在“被动等待多、主动作为少”,多找找差距、多发现问题,才能在自我解剖、自我省视中更上层楼,敢于讲问题、说不足,才会知得失、辨方位、敢进取,使我们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事业更有希望。

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知其过不能改,是无勇也。鲁迅曾说:“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检视问题是方法,整改问题才是目的,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才能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防源头、治苗头、打露头,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效果。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政治保证。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要勤于三省吾身,把自省当作一种习惯,时刻反省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心全意把党和人民交付给自己的工作做好。要学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照查摆、谈心谈话、开门纳谏,不避实就虚、掩饰缺点,更不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切实把各类问题找实、找准、找全面,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坚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真刀真枪解决问题,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肌体。

十四、带着一颗“真心”而来,不带半分“私心”而去

天地无心,视听在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领导干部要练就过硬作风,就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在服务人民中大公无私、真情奉献,做作风建设的积极践行者。

方寸“真心”守初心,点滴“真心”暖民心。大浪淘沙始见金,方寸之中见初心。真心才能换真情。只有用真心对待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深入到群众中,做到与群众心连心,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领导干部要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用一颗真心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的境界。要真心思民苦、排民忧,急民需、解民困,盼民愿、暖民心,自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时刻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竭尽全力、对症下药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成为群众真正的“贴心人”。

出以公心谓之“公”,做好服务谓之“仆”。心苟至公,人将大同。人心向背看作风,老百姓认识和评判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其作风。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好作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能直指心灵深处,让人心悦诚服、心向往之。回望党的历史,“日穿草鞋,夜打灯笼”的苏区干部,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长期锤炼,锻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公仆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大公无私的情怀,做到甘于奉献、甘于付出,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计个人得失,矢志不渝、尽心尽责为人民谋幸福,永葆公仆本色、恪守为民之心。

十五、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锤炼“烈火丹心铸忠诚”的政治品格,强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担当,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厚情怀

信念是本,作风是行,本正而行聚。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为民情怀的一以贯之在百年历史中写下的不朽传奇。

心有所信,行则无畏。共产党人的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筑牢马克思信仰之基。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超越一己之私、一时之利,点燃内心正能量,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欲造钢铁品格,莫不以忠铸魂。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政治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品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员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忠诚是共产党人融入血脉、融入灵魂的本质要求。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擦亮共产党人的政治名片,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铁骨铮铮担道义,初心脉脉铭心间。百年征程,刻印下共产党人的担当与奉献,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望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跨越,需要展现的作风就是在积极作为中彰显使命担当。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是要在实践中增智慧,勇挑发展重担,积极主动作为,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就是要在真刀真枪中磨炼品质、塑造价值,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百姓之事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厚植为民情怀,要深知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忘对人民的热忱、对责任的敬畏、对使命的担当。要常思“律己之心”,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群众观念、群众意识、群众感情,使中国梦的人民底色日益鲜明。

十六、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心不成事

一个人如果不虚心学习,就什么道理也不懂;如果不真心诚意,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虚心做人,实心做事,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更是为官从政的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虚怀若谷,纳言增知。老子有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具备含蓄、内敛的功夫。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不虚心地吸取教训就永远不会明白事理。当我们放下面子,虚心请教,我们的智慧也会丰盈起来。领导干部要在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的氛围中修炼好虚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跟新时代的需求,加快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的建设。要始终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常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放低姿态,虚心向群众学习,以民众视角,与群众交流,为人民说话,拜人民为师。

真心对群众负责,诚心为群众服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能不能受益是党作决策、贯彻决定是否正确、能否到位的试金石。领导干部要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怀着一颗真心为民计民生保驾护航,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捧出真心、问出真话、了解问出需求,真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真心对群众负责,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做好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每一项工作,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使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十七、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群众就不难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反之,坐在家里“憋思路”,找个谋士“凑点子”,纵有一腔热血,决策部署也难免脱离实际,最终群众不买账、工作难收场。问计于民,不只是“虚心”与否的问题,而在于作风实不实的问题,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回望来路,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才能够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历危难而重生、于求索中壮大,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任何时候,共产党人都坚持站牢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领导干部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放下架子、端正态度,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学会换位思考,作决策、定政策始终尊重百姓愿望、体会百姓感受、维护百姓利益,使决策符合民意、让政策赢得民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所取得的伟大胜利,都是与人民的智慧与奋斗密不可分的。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只有始终坚持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才能够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无穷智慧、汇聚强大力量。领导干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拜群众为师,就能激发群众中蕴藏的力量;谋划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改革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改进作风就有了参照系,就能增强人民对我们党的信心,改革发展就没有蹚不过的河、越不过的坎。

十八、只有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终端、接触末梢,才能成竹在胸,才有可能成为抓落实的行家里手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抓落实的重心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领导干部要做到察实情、收实效,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点对点”落实,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到“基本”上来认识、思考、谋划、行动,紧紧盯住末端做工作,瞄着末端抓落实,这样才能抓住关键、抓住要害。如果只是沉到基层中去看政绩、看美景、看笑脸,那就是“看”得不全面,“下”得不透彻,难以沉下心来看清楚基层问题的本质,更难以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领导干部要学会除官气,牢记人民公仆身份,戒除妄自尊大、颐指气使、装腔作势,遵循基本标准、基本条件、基本要求、基本底线,多一些扑下身子、挽起袖子、干出样子,做到“一根杆子插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锤锤敲在点子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千里马是赛场上赛出来的,优秀领导干部不可能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盆景。基层一线是淬炼干部的广阔舞台,通过在基层大课堂学习,在一线接地气、连民心,提高综合协调处理能力、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在一线补短板、增阅历,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一线强素质、讲担当,提升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更加读懂群众、了解实际。领导干部要树立“人在基层,心为群众”的理念,摒弃“衙门风”,带头“下高楼”“出深院”,从“案头”走到“田头”,既要“接地气”,又要“沾泥土”,在基层一线历练成长,成长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十九、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脑袋思考问题,用行动破解难题

自古成败,皆在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走进群众,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才会准确地破解难题,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领导干部要更加主动地、开创性地了解民情,为民解难题、办实事,要把心思和劲头放在实干上,做到眼睛亮发现问题、耳朵灵掌握信息、嘴巴勤指出问题、手脚快解决问题。

脚踩泥土芬芳,足迹见证初心。常言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两脚泥,一身汗”,对真实情况不了解,看问题就会雾里看花,谈举措就会隔靴搔痒,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推进问题解决。作为领导干部熟悉民情,就是要用脚步丈量土地,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家田舍,听民声,解民忧,助民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坚持重心下移,迈开双腿多到基层去察实情摸底数,了解掌握第一手实情,真正走下去和老百姓“亲密接触”,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

善思则多谋,善思则多变,善思则出新。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说的就是不论做什么事,善于思考才能成功。要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贵在学而有思,就要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所学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将所学进行思考并转化为自身知识,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领导干部要想为群众办实事就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思考,打破固定思维、不断开拓思考困难问题的广度、深度及厚度,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时时让脑袋装问题、思问题、研问题,常常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浅尝辄止”“半途而返”。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为人民群众办事,关键要有实际行动,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破难题,就要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不从实处谋划,不向实处用力,抓落实就成了“空落实”“伪落实”。领导干部要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态度切实解决好敏感、棘手的“疑难杂症”,坚持向问题要方法、向问题要答案、向问题要成长,找准着力点,在行动上、措施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办成事。

二十、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想的问题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问计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绝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做群众工作积极不积极、善于不善于、效果好不好,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干事作风和创业本领。

坚持“问计于民”,强“眼力”。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就是眼力要准,就是要发现问题精准、判断问题精确、解决问题精心。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找问题,“小题”里面看“大题”,窥斑见豹、见微知著。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干事情,都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理出头绪、看到本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要善于问计于群众,在与人民群众交谈、交流、交心的过程中,既能进一步增强发现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增强解决好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坚持“问政于民”,强“脑力”。所谓脑力就是肯动脑、善动脑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求真务实、求效务本的事业心、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不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基层,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改善政府服务方式、工作思路和措施很有发言权。因此,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问政于民,在干事创业中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发展中融入群众的理念,才能使政策、决策更加顺民意、暖人心、见成效。

坚持“问需于民”,强“听力”。领导干部增强察民情的“听力”就要善听民怨民声,善听谔谔之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领导干部要学会自定“路线”,自选“动作”,多到“意见多”的群众中去听听,多些“微服私访”。不怕群众提意见,就怕群众“无意见”。要主动问需于民,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站稳人民立场,真心实意交农民朋友、拉家常,对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有回音、有落实。

做好“问效于民”,强“脚力”。领导干部增强走基层的脚力就是要多下基层,了解基层群众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做到问效于民,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还走山路去了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领导干部练好下基层的“腿上力量”“脚上功夫”,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既要总结“先进者”的经验之道,也要分析“落后者”的根源所在;既要到“群众炕头”,也要进“田园地头”,切实用心“走基层”,用脚“量民生”,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十二、所有的矛盾来自沟通不善,所有的浮躁来自基础不够,所有的成功来自比别人更努力,所有的奇迹来自激情永驻

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上,能力不敌态度;在成功上,才华不敌韧度;在做人上,精明不敌气度。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追求成功,往往都有激情、有冲劲,但背后往往又伴随着浮躁,总是眼高手低,没有耐心,不肯踏实地做一件事情,不愿意坐冷板凳,更多地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而缺少长远的眼光,急于求成,忙于应酬,常梦想着能不劳而获,一方面忧虑自己的前途,一方面又怠于学习新的东西,处于吃老本的状态,慢慢地必将沦为平庸。

沟通是一座桥梁,帮人渡过一条河;交流是一把钥匙,帮人解开一把锁。海明威曾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这世上所有的误会都来自不理解,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不沟通,所有的错过都来自不信任。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处理,领导干部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帮助建立下属之间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及时化解单位的矛盾与冲突,克服工作正常开展的阻力,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更快地推进工作。

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不能乱了阵脚,越要脚踏实地打基础,抖落浮躁那尘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做事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眼下,个别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求深入,滋生了不少“浮躁病”,使喧嚣代替了宁静、浮华代替了朴实、追风逐浪代替了独立思考,贪图虚名,不求实效,甚至劳民伤财。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这是领导干部抵制浮躁心理的一剂良方。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潜心研究、夯实基础,克服“本领恐慌”,讲奉献、有作为,为党和人民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就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任何的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坚持努力的结果。鲁迅先生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如果只站在起点处而不知努力,即使计划的蓝图绘得再完美,也只能是南柯一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领导干部需要用责任去诠释奋斗,做一个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人,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既能想大问题,又能做小事情,砥砺奋斗,获取成功。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这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激情能激发出一个人所有的智慧和潜能,进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无论一个地方还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在于是否有一种肯干事的激情,一种敢试敢闯敢于创新的气概,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领导干部要时刻有一种热血澎湃、如坐针毡、疾起奋进的感觉,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冲动。要有一种闯的魄力、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勇气,以火一样的激情投入工作,锐意进取,奋勇当先,争创一流。

二十二、光听表扬肯定的好话,不喜欢听那些批评的意见建议,是犯了主观片面的毛病

《成长的力量》里说:“批评,是潜意识里对爱的表达。”毛泽东同志也曾说:“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批评是一个让人“知错”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执政大党,还是一名领导干部,批评都是一种帮助。让批评如同一盆“凉水”泼过来,让领导干部保持清醒,才能够及时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少犯错误。所以,领导干部要敢于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真诚采纳诤言,把名利看得淡一点儿,把工作看得远一点儿,这样才能蓄足做人的底气、永葆进取的朝气、涵养工作的灵气、彰显处世的大气。

敢批评自己的人才是贵人。《说文解字》解释说:“诤者,止也,止其失也。”敢于直言,劝阻你过失的朋友才是最希望你能够有所发展、有所作为的人。好听的假话,蛊惑人心;难听的真话,方能让人警醒。没有批评,不代表没有缺点,若无人指出,只会越陷越深。领导干部,但凡有人批评自己,一定要珍惜,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再刺耳的忠言,也能听进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同时学习批评者的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和真诚待人,永远保持头脑清醒,确保自己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在人生中不失航向。

听取意见要带“两个耳朵”。人人都爱听肯定、表扬的话,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真正能让人成长的其实反而是批评。如果听取意见只带一个耳朵去听,光听表扬肯定的好话,不喜欢听那些批评的意见建议,从思想方法来分析,是犯了主观片面的毛病,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待工作。如果听不进批评,就看不到缺点,看不到缺点就会产生骄傲情绪,甚至“独裁”思想,以致走向人民群众的反面。不愿意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批评意见,就听不到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的批评意见,如果耳朵里只听得到恭维、奉承的话,老是自我感觉良好,那就危险了。面对“批评”,不但要听得进,还要入得心,当心存感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才有工作中不竭的原动力,才会开创出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三、批评他人不怕“辣”,自我批评“怕不辣”,接受批评“辣不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持有偏见,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内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开展批评首先要把好思想上的“总开关”,在思想上要不怕对别人太“辣”。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对开展批评多多少少有些忌讳,有的人认为与己无关不想讲,有的人怕穿小鞋不敢讲,有的人认为人微言轻不愿讲,凡此种种都是思想上批评他人怕“辣”的“畏难”情绪表现。“辣味十足”方能出汗排毒,没有“辣味”的批评必然会流于形式,也不利于党内民主。因此,批评他人必须要有“不怕辣”的勇气,出以公心,敢于较真,敢于揭短亮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及灵魂、取得实效。

坚持刀刃向内,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境界。怕不辣才有动力开展批评,怕不辣才有魄力揭短亮丑。要做到“怕不辣”,就是要有“不怕批评多,就怕话不辣”的宽阔胸襟,主动找“辣”,主动征“辣”,拒受礼炮、拒绝哑炮、拒放空炮。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有“向我看齐,对我开炮”的豪气,以诚恳、真挚的态度,敞开言路,广收辣言,让批评的炮火更响亮、更有效,真正达到红红脸、加加油、鼓鼓劲的效果。

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面对辣味十足的批评,有的领导干部一时还不太适应,对充满“辣味”的批评心有余悸、心存芥蒂,怕批评“太辣”会伤和气,会收不了场,对接受“辣言”还有思想障碍,认为别人是故意刁难自己;有的存在“闯关”心理,认为过了这一关,“辣”了这一回后,就万事大吉了,从此不再碰“辣”、不再尝“辣”。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有辣才见效,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长期有力的武器,就是要有“辣不怕”的底气,越辣越要说,愈辣愈爱听,这样才能达到提神醒目“治治病”的效果。

二十四、不要有官气,不要打官腔,不要有傲气,不要耍脾气

河南内乡县老县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领导干部来说,“自己也是百姓”的政治命题,必须要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来体现,必须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予以诠释,让“衙门味”淡一些,让“烟火气”浓一些。

官气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如影随形。居官谋公、为民造福、奉献社会、利在千秋,才是为政之幸福。走出官本,坚守民本,才能不忘本;少些官气,多些民气,才能聚人气。领导干部要用雷厉风行处理难题,写下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篇章;要树立规矩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化身低调履职的典范,勿做居高临下的蛀虫,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要勤修实干内功,练就过硬本领,擦亮敬业奉献的名片,争抢主动作为的特权,永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

讲话要像“话”,要讲百姓爱听的“大白话”。毛泽东同志曾经痛斥“打官腔”,称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打官腔是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民群众极为反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克服和纠正干部身上的官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就是要去掉‘官腔’、脱掉‘官服’、褪掉‘官气’,还原本色、回归本真。”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位置,消除特权思想,摒弃拿腔作调,了解群众生活,接受群众语言,以温言细语宣传政策、解答困惑。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广南县八宝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傲气是一击即破的“空心气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身上一旦有了傲气就会飘飘然起来,做事容易独断专行、容易脱离实际、容易自我毁灭。傲气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会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进而忘记初心使命,忘记理想信念,背弃党性原则,以致影响党和国家的事业,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一定要摒弃“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做到为人谦虚谨慎,做事正直坦荡,工作认真负责,对领导不卑不亢,对同事谦逊有礼,对群众热情有加,内有“傲骨”,外有“和气”,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如临秋水的美好感受。

官升脾气长,贪重祸端多。左宗棠年轻时脾气火爆,但是随着他官位越来越高,脾气却越来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后来他说出其中玄机:“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时,不被人嫉,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但是当下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动不动摆官架子,耍官威,发脾气,一调研、检查、开会就骂人,官不大,脾气却不小。要学习左宗棠反其道而行,官位坐得越高,反而脾气越小,容人容事的胸怀越广阔,切不可在老百姓面前“抖威风”“耍大牌”。

猜你喜欢

作风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