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2022-02-11聂高辉李晟全雷旭航

关键词:格兰杰人口老龄化升级

聂高辉,李晟全,方 舒,雷旭航

(江西财经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乡村产业升级的振兴乡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是乡村产业得到升级、乡村经济繁荣昌盛、推动乡村现代化实施。其中,乡村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乡村经济繁荣昌盛与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创新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内驱动力,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业升级[1]。然而,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处在巨大变化中,因计生政策的惯性作用,如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由金字塔型转变为纺锤型[2]。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总人口的12.6%;16到65岁人口达9.73亿人,占总人口的69.5%,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正逐渐“消退”。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均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撑,劳动力老龄化将显著提高我国乡村产业人力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乡村产业升级提出挑战。但另一方面,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加速小农化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农业转型。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重,老龄化趋势难以扭转。我国正处于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口老龄化的叠加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下乡村产业升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对政府制定有效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当前,大部分文献资料侧重于直接研究人口老龄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少有学者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重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水平、就业结构、消费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冲击[3]。陈颐[4]指出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影响的,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内都会对双方产生正面推动效应,但在短期时间内,老龄化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羊雪琪[5]利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构建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模型,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在劳动力衰退和税负加重两个方面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刘玉飞和彭冬冬[6]基于199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人口老龄化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是使其向更高级的方向转变。Siliverstovs等[7]整理51个国家的序列样本,得出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不同行业的劳动就业市场,其对服务业和金融业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Martín Gonzalez-Eiras等[8]同样以50个国家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多重影响,同样得出老龄化会对服务业和金融业产生正面效应,但是会对农业、矿业、建筑业等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现有研究多是针对于人口老龄化对于地区整体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且学界还未就此影响达成一致意见。一方面,当个体到达老龄阶段时,由于精力与身体的退化,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大不如前,创新机能受到抑制,所以人口老龄化会抑制技术创新[9];此外,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公共开支的提升不仅会对社会带来巨大压力,还会挤占社会的技术研发支出[10]。但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者的知识与经验会逐步丰富,经验丰富的老龄劳动者能够帮助年轻劳动者更快地进步与发展,并且人均寿命的延长也会敦促年轻劳动者加大对自己的教育投资,从而有助于技术创新[11]。王欣亮[12]和楚永生[13]提出人口老龄化不仅能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也能推进产业技术创新。Xiang Li和Xindong Zhao[14]基于单向因果关系测度方法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人口老龄化会对技术创新产生长期影响,同时老龄人口和儿童人口的抚养比增加也会对技术创新产生长期影响。

梳理现有文献可知,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少有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做进一步考察。其次,已有研究多是就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鲜有学者从农业技术创新角度就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一,研究内容上,在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并进行实证检验,补充现有文献研究方面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模型多是直接探讨人口老龄化与乡村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忽略技术创新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不足,为此,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将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变量进行综合考量来克服这一缺陷;此外,本文在理清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的互动机制之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便反映出三者的长期影响特征。

二、理论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与乡村产业升级

乡村产业升级是指以乡村居民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突破以单纯农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农业衍生功能,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资源整合,促进农村多产业融合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一体化,人口老龄化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关键因素[15-18]。国内外学者发现,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影响消费需求与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乡村产业升级,具体影响路径如下。

1.消费需求方面。人口老龄化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起点,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消费需求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商品需求量的改变。当居民消费需求随年龄结构变化而发生改变时,契合居民需求的商品的需求量增长速度将大于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大于其他商品时,其价格增长速度也会高于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带来利润的提升,而在“利润至上”的市场经济中,当某一商品的利润大于市场平均利润形成“超额利润”时,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调整自身的生产策略,会投入更多人力资源,同时更多的资本为了获取利润也会涌入该行业。由此,可得式(1),其中M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力,下标i代表契合居民需求的商品,下标h代表其它商品,下标t代表时间。

(1)

借助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其对乡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假设各产业生产技术不发生变化,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相同,可得式(2)与式(3),V代表产值。

Vit-1=AiLit-1βMit-11-β,0<β<1

(2)

Vht-1=AhLht-1βMht-11-β,0<β<1

(3)

对式(2)与式(3)取对数并对t求导得到式(4)和式(5)。

(4)

(5)

然后结合式(4)、式(5)得到式(6)。

(6)

由式(6)可知,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策略,还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投资倾向和劳动力流动趋向发生改变,从而对乡村产业升级产生影响。

2.劳动力供给方面。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对乡村产业升级施加影响。一方面,由于乡村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空心化”会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及人才流失,乡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大幅减少,这使得企业人力成本飙升,2008年农民工月工资为1 340元,2019年则达到了3 961元,增幅超过200%;老龄化使得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严重,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55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由第一次普查时的18.11%增加到了33.57%,远超联合国划分的15%的老年化社会分界线。劳动者年龄结构偏大所导致的学习能力下降,会产生较大的知识学习成本,最终造成大龄劳动力难以适应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失业,也继续拉低着乡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并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提升和人均寿命的增加,使得老龄化为乡村市场储备了更多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本。其次,人口劳动力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抑制乡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迫使乡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倒逼乡村企业谋求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最终通过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人力资本,从而影响技术创新进而影响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与农业技术创新

人力资本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无论是技术的改进还是创新均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持[19]。人力资本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区域内人口年龄结构,故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迁的表现形式之一,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20]。挑战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身身体机能、记忆力、认知力、创新能力等都会面临较大程度的衰减,加之乡村劳动人口人均文化素质和劳动技术较低水平,老年人口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提升自身技能素质,乡村人力资本可能因人口老龄化而折旧和减少,这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在生产与应用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21-22]。但据此认为人口老龄化只会对农业技术带来负面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乡村劳动力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和成本的提升,将迫使乡村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寻求以资本与技术要素代替劳动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23];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乡村老龄人口对农业机械的便利化、大型化的需求,也会倒逼乡村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其生产适用于老龄人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从而显著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这一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需通过实证进行进一步检验。我国为复兴事业实施了不少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就有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除纾贫外,还取决于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战略应用经济学基础是投入产出,乡村振兴的表象一是脱贫二是不易返贫,这隐含地要求乡村产业结构匹配合理且易于就业。这种合理匹配的且容易就业的乡村产业面对我国当下乡村老龄化这一事实,要实现乡村产业这一状态,农业技术创新是唯一选项。

(三)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

过去,我国乡村产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但是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总值逐渐下降,因此,为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打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格局,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24],其中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要内驱动力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其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

其一,农业技术创新优化了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升会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技术创新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从最初的手工劳动到现在的机械化劳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得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乡村产业的融合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供给[25]。另一方面,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会促进乡村各产业间要素配置更加合理、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与发展。

其二,农业技术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消费需求传统,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提高了乡村产业的总产值,进而提升了区域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品质,倒逼乡村产品的质量升级,由技术创新产生的消费效应会促进新兴农产品产业的更新与迭代,带动了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26]。

其三,农业技术的进步能加快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有助于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进而引发新兴产业革命。如农产品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扩展了销售渠道,从而催生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使得传统农业逐渐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成为乡村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引进使传统农业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服务的农产品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产业领域、规模、层次的扩张,全方位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乡村产业升级[27]。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

考察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影响效应,需要选取有效的可观测变量来构造模型。本文涉及的内生变量包括人口老龄化、乡村产业升级和农业技术创新,各变量中所涉及的指标数据皆来自1997—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人口老龄化(Age)。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代理指标,本文借鉴汪伟[28]的评价标准,选取老年抚养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于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

2.农业技术创新(ZL)。现有文献还未对农业技术创新代理指标的衡量达成一致。在此,本文采用罗洎[29]、Argentino[30]等国内外学者的方法,将农、林、牧、渔业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代理指标。

3.乡村产业升级(TOP)。贾晋[1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将乡村产业升级定义为“六化”的统一,即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效率化发展;突出农民组织化,加快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模式;落实农产品品质化、农业融合化,深挖乡村产业的“价值洼地”。本文以该评价标准为基础,构建了乡村产业升级评价体系(表1),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了乡村产业升级的代理指标TOP,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表1 乡村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构建评价矩阵。该乡村产业升级评价体系中,存在6个二级指标,时间跨度为1997—2018年,故构建评价矩阵Z=(zij)22×6。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在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之前,需要利用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保障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和无偏性。中国乡村产业在不断发展,产业升级数据会有所波动,所选取数据可能是不平稳的。变量序列不平稳会使实证结果出现“伪回归”现象,导致实证结果出现偏差。

首先,为确定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将各变量取对数,得到人口老龄化对数序列(lnage)、农业技术创新对数序列(lnzl)、乡村产业升级对数序列(lntop),并进行PP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列。三者的T统计量绝对值均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绝对值,相应的伴随概率分别为2.535、1.405、2.033,结果表明三者均为不平稳时间序列。之后对3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发现三者对应的观测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4 4、0.014 1、0.001 5。由此可知,lnage、lntop、lnzl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数据。

表2 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上文中PP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3个变量为同阶单整,这为下面的协整检验提供了数理基础,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lnage和lntop、lnzl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4所列。结果表明,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表3 Johansen协整迹检验

表4 Johansen协整最大特征值检验

(三)人口老龄化与乡村产业升级的经验VAR模型

在确定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通过AIC和SC准则,本文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2,即建立VAR(2)模型,并得到了AR根检验图,如图1所示。所有AR单根均落在单位圆中,表明该模型平稳有效,在此列出VAR(2)模型的方程式:

图1 AR根检验图

lntopt

-0.306

0.267 0.038

0.918

-0.199 0.115

0.509

-0.468

0.032 0.104

-0.115

0.555 -0.04

-0.29

-1.878

(7)

在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存在显著推动作用。就乡村产业升级而言,乡村产业升级的一期滞后系数为0.918,二期滞后系数为-0.115,综合来看乡村产业升级滞后期对自身具有促进作用;对人口老龄化而言,一期滞后系数为-0.306,二期滞后系数为-0.468,表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会随时间而增强。对农业技术创新而言,其一期滞后系数为0.509,二期滞后系数为-0.29,综合来看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此,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上文VAR模型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当原假设为“lnage不是lntop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时,伴随概率为p=0.014<0.01,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人口老龄化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同理当原假设为“lntop不是lnage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时,伴随概率p=0.756>0.1,表明不能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乡村产业升级不是人口老龄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此外,当原假设为“lnzl不是lntop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时”,伴随概率p=0.006<0.01,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农业技术创新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当原假设为“lnage不是lnzl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时,伴随概率p=0.003<0.01,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人口老龄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此外,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不仅具有直接影响效应,还会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中介对乡村产业升级产生间接影响效应。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

(五)脉冲响应分析结果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于分析一个变量的扰动项变动对于其他变量造成的冲击。对上文构建的VAR(2)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2-5所示。由图2可知,在本期给定乡村产业升级一个正向冲击,乡村产业升级在前两期内缓慢增长,并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从第4期以后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乡村产业升级对自身具有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性。由图3和图4可知,给人口老龄化一个正向冲击,在第1期会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但第2期之后冲击效果变为正向,然后随时间推移这一冲击的正向影响一直存在;此外,给人口老龄化一个正向冲击,发现在第1期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也是造成负面影响,第2期开始产生正向影响,并且至第10期此影响持续存在。由图5可见,最后给农业技术创新一个正向冲击,可以发现前两期乡村产业升级向下波动,但这一冲击造成正向影响,接着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该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增大。综上所述,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冲击会给乡村产业升级带来持续的正向影响。而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产业升级和农业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是负面作用,虽然短期来看老龄化导致的人才损失会阻碍乡村产业发展与农业技术创新,但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加快会对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产业升级产生正向冲击。

图2 lntop对lntop的脉冲响应结果

图3 lnzl对lnage的脉冲响应结果

图4 lntop对lnage的脉冲响应结果

图5 lntop对lnzl的脉冲响应结果

(六)方差分解结果

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对于乡村产业升级造成的影响后。在此采用方差分解模型具体分析各时期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的贡献程度,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农业技术创新对于乡村产业的影响效应具有滞后性。人口老龄化第1期贡献是1.88%,第2期贡献是81.60%,之后一直稳定在62%以上。农业技术创新在第1期贡献是0.02%,第2期贡献是7.46%,其余时间均稳定在区间[0.1,0.2]内。综上,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农业技术创新都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前者相对于后者贡献更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对于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将逐渐增强。

表6 方差分解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1997—2018年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技术创新的代理指标。首先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技术创新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具体分析3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接下来利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原因,人口老龄化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农业技术创新又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原因。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不仅直接影响乡村产业升级,还会通过农业技术创新间接影响乡村产业升级。在验证了变量间的影响机理后,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而分析一个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变量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得到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创新、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显著为负,而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会给农业技术创新、乡村产业升级带来正向冲击;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推动的作用,并具有较长的持续性。最后利用方差分解的思想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变动的贡献程度,得到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升级变动的贡献显著大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其的贡献率。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人口老龄化、农业技术创新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具体来看,农业技术创新会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同时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对乡村产业升级与农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推动了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并对乡村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产业升级是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两大挑战,但两者之间并不对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会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文章给出如下3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引导老龄人口再就业,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化、融合化转变。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人口老龄化在短期内确实会对乡村产业升级带来不利影响。乡村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数量大幅减少,这使得人力成本飙升以及劳动生产率下降。因此,政府应重视人口结构的转变,引导人力资本流向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充分挖掘地方现有的人才和资本聚集优势,比如可使老龄人能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为社会再次创造价值,从而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劳动力供给上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倡导老龄人的正确消费观和培养其积极的消费态度,完善老龄公共服务事业。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在长期内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也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未来我国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乡村老年人口也会急剧增加,乡村老年人口群体形成了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这为乡村老年产业的发展和乡村产业创新提供了广袤的市场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完善老龄人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来使老年人消费有保障、激发老年人消费需求,同时应提升老龄产业发展质量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从战略上重视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改变政府职能,形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由方差分解结果可知,农业技术创新对乡村产业升级的贡献率并不高,尚不能满足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政府应认识到现有技术创新体系的不足,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体系,在技术创新支持上为乡镇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分散乡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激励乡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还应提升创新科技投入产出率,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乡村企业生产能力,提升乡村产业产出效益,进而推动乡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格兰杰人口老龄化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回暖与升级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及缺陷
榜单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