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党史学习教育方法的重要论述探析
2022-11-24田雨晴
田雨晴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学习高度重视,对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新的论述。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2]习近平关于党史和党史学习教育方法论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党史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针,对在新的征程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大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历史的本质、特点、作用,对历史的发展动因、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的认知、理解和态度。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所谓大历史观,即从党自身发展之内在逻辑出发,贯通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总体的、整体的、全面的考察。这种历史观要求,必须坚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社会历史,洞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认清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从社会历史维度的比较中把握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方向和成功密码,在社会历史传统的传承中理解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避免碎片化、简单化。
(一)开拓历史视野,增强历史自觉
历史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一个政党的历史,能够为其组织成员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透析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丰富素材和思想资源,是一个政党能够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根脉[3]。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因此,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把有关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党史活动、党史决议、党史现象等,置于我们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史中去认识,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认识,全面了解和把握我们党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全面了解和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守和发展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不断提升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行为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政党纲领的前瞻性、领导核心的坚定性、理想信念的纯洁性,谱写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不断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谱写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探索史,谱写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伟大改革史,谱写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进行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奋斗史。“回顾百年历程,几代共产党人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改天换地、战天动地,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4]党史学习教育,在科学了解和准确把握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和伟大成就的同时,要有更大更宽的历史视野和维度,也就是说,更要置于五千多年更为宏阔的中华文明史中去认识,置于社会主义五百多年更为宏大的发展史中去认识,置于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史中去认识。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秉持正确的历史视角和维度,“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5],对党史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党史上出现的前进与曲折、顺境与逆境、成就和失误。
(二)突出历史主题,抓住历史主线
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体现了历史的主要方面和根本属性,是贯穿历史发展过程始终的重要内容和中心脉络。历史是由无数具体的生动的事件、人物和活动所构成的,大历史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于历史的局部与片段、细枝与末节、野史与传说,而要坚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辨别研判主流与支流,探讨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的本质规律,探讨偶然性背后所内蕴的必然性。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党首次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24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2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科学总结和客观评价,形成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起到了在全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思想依据、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实践史,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党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使命任务,也是构成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突出主题,而为实现这一主题而展开的道路探索则是贯穿党长期奋斗史的主线。正如习近平所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当然,在把握历史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对于必要历史细节如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把握也不容忽视,必须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失误、曲折。事实上,“宏大叙事”并非与“日常生活史”对立,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展现和再现历史本来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的原貌和真相。但无论怎样,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评价观,“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1]绝不能以支流来否定主流、以局部来否定整体、以失误来否定成就、以偏概全,这不符合历史的客观性,也不符合历史的辩证法。
(三)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大势
能否找准自身方位、正确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与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方向和进程”“前途和命运”,而且深远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历经了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百年中外变局,至今能够在世界政党版图占据一席之地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因为能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判把握历史趋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习近平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8]新时代,他着眼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断,比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等等,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历史不断以客观事实检验着“两个必然”的科学真理,推动着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下,世界格局虽然呈现出“资强社弱”“西强东弱”的特点,但不容忽视的是,“东升西降”特别是中国崛起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不可逆转。当前,从国内外局势和环境来看,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空前复杂严峻。为了增强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保持战略定力,必须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获得经验启迪和宝贵智慧,总结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辩证思维
习近平多次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要求透过复杂现象揭露客观事物内部的深层矛盾,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视野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范畴丰富、现象复杂、体系庞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运用辩证思维看待评价,分析研判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时期,把握其内在发展脉络和规律,总结出科学经验和鲜活教训。
(一)辩证研判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频繁出现在文艺、学术和舆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思想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往往会成为政权瓦解崩塌和民族分裂分立的导火索、导火线,必须加以严肃看待和高度重视。抛开“还原历史”“重新评价”的外衣,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改造的重要媒介,以诋毁丑化革命领袖、英雄烈士与先进模范,肆意夸张党史中的曲折失误为手法,企图割裂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伟大探索实践,从而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负面因子,冲击了人们的历史文化修养、历史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基础,不利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它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以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价值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选择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就是忽视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前车之鉴。对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和重要领导人物的全面否定,搅乱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10]。党史领域是揭露、批判和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阵地,必须增强思想引领和理论辨析,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辩证看待“两个历史时期”
“两个历史时期”即1978年之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而且事关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评判,因此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等方面和层面有很大差别,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关于两个历史时期互相否定、互相抵牾等错误思想和观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和根本对立的关系,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指出的:“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1]这就为我们以辩证思维和正确态度看待两个历史时期、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逻辑关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和透彻分析。两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的特性和过程,在这之中,党的根本制度、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没有变,而前一个时期为后一个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制度条件和精神文明成果,为后一个时期党工作的深入展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关于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系列论述,是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代表之作,彰显了厚重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底蕴,对于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廓清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迷误,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论述,更是经典的历史辩证法代表作。”[12]
(三)辩证评价重要人物事件
重要的党史人物、事件和会议不仅是党史的记录,也是进行党史评价的重要素材。在党史研究和学习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关键命题就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党的发展历程中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对于党史基本元素的评价,在方式、标准和结论上的差别很可能导致党史分歧的产生。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13]这一深刻阐释为正确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挫折失误指明了方向。以辩证思维评价党史事件,就要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勇于纠错、坚决改正,“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13]。即着重研究出现失误和曲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深入剖析产生挫折失误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能够有效避免负面现象发生的切实有效的路径方法。党史人物是党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是党史的生动缩影,不能对其肆意神化拔高或歪曲贬损。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的自觉遵循,习近平指出,对待革命领袖,不能像对待神明那样顶礼膜拜,而不去正视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他们,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13]。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去分析,做到五个“不能”,即“不能脱离对历史过程、历史条件的整体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或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功于或归咎于个人;不能用发展了的时代条件、认识水平去要求和衡量前人,苛求前人干出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14]这也就是强调,把党史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考察,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好历史整体和细节、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历史顺境和逆境等关系,不断增强用辩证思维认识党史全貌、考察党史事件、评判党史人物的自信和自觉。
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党史学习教育方法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宏观背景,以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历史底蕴、悠久政党传统、先进理论基础和鲜明问题导向为滋养,不断更新、拓充和发展。党史蕴含着诸多治党治国、资政育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充分结合。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正确认识历史,还要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达到立足现在、开创未来的根本目的。
(一)读好“教科书”,增强开拓进取的智慧
在长期奋斗中,党形成了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优势等,党史就是对这些独特优势形成过程的鲜活记载和生动凝结。习近平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5]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学习自身历史和国家历史的一贯立场和坚定态度,彰显了学习党史、运用党史的极端重要性。学习好党的历史、总结好党的历史,传承好党的成功经验、发扬好党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掌握党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发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有助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从党史学习教育中获得做好现实工作的动力、路径和方法,汲取思想伟力、增进思想认同、增强自信自觉、坚定前进方向;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接受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以崇高的追求提升人生境界、陶冶高尚情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二)打剂“清醒剂”,促进执政水平的提升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它犹如一面明镜,启迪今人,照鉴未来。对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运动规律认识得越正确、越深刻,对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也就认识得更为深刻。习近平多次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他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13]他也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困难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16]。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严峻,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矛盾叠加期的情况下如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新调整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问题,都对执政党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决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素质危机感和本领恐慌感,善于运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加深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总结和运用,从而确保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
(三)注入“营养剂”,赓续精神血脉的传承
党的历史不仅记录着党的奋斗史、探索史,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担当作为、为政清廉等伟大精神和品格,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用智慧、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写就的,是极其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养料。习近平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15]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10]。我们党成立伊始,就把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并为此前仆后继、忘我奋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贯穿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条主线,也是贯穿党治国理政全过程最亮丽的政治底色;集中统一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无畏牺牲的气节等都是党应对考验、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从历史中汲取的这些精神营养,只有转化为解决棘手问题的方法、处理复杂关系的智慧、破解僵局困局的能力才有实际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荣历史,结合工作性质和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研读学习党史,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知史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