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语言超常搭配的不反常理据阐释

2022-02-11周芬芬唐灵渊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言语隐喻语义

周芬芬,唐灵渊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1]。2020年6月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用语等。一方面,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语言因超常搭配而被赋予了新的特殊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汉语词库;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正在被逐渐消解,微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切认知和探索都需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在传统语言学的“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2],它对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反应也最迅速[3],因而最能贴切地同步反映社会和语言发展的真实状况。微语言通过超常搭配以新颖的姿态闪亮登场,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广为大众接受、认同和使用,最终有望成为社会乃至国家约定俗成的一种新的语言规范[4]。众所周知,修辞是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种艺术,它与词汇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寻求微语言超常搭配不反常理据的真谛,首先要从修辞出发来探索相关理据。文章以2020年6月2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中运用超常搭配的部分网络热词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热词的实例,分别从认知、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探析微语言超常搭配构词的合理性并揭示其不反常理据。

一 超常搭配:潜语言的显性化处理

关于学术界谈论的词语搭配问题,冯广艺认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常格的搭配”(即正常搭配),另一种是“变格的搭配”(即超常搭配)[5]。曹京渊也称超常搭配为异常搭配[6]。其中,冯广艺将超常搭配定义为:“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5]巨芸从苏联语言学界的“世界图景”出发论证了超常搭配突破的是语言规范(除语法规范外),而不是常规关系,因为语言符号的表达有限[4]。在认识世界的漫长征途中,人类在显性语言中没有适切表达的词语,因此才要去开发潜性语言,而超常搭配的出现则解决了人类认知水平与语言符号间的矛盾。百度百科将超常搭配定义为一种语言技巧,指作者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语义和情味,以超出规范的方式将词语搭配起来使用。冯广艺和巨芸对超常搭配的定义相近,与百度百科的区别在于:词语超常搭配所超出的规范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从词语搭配的层面上看,王希杰把词语搭配不当即对词语搭配规则的偏离称为负偏离搭配,把词语运用的搭配艺术称为正偏离搭配[7]。大多数学者如王希杰、冯广艺、曹京渊、杨绍林[8]等讨论的是基于文学、诗文等文学创作语体中出现的超常搭配,认为运用超常搭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修辞效果,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其中也不乏对其他语体的研究,如有学者研究了近十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超常搭配的艺术表达所体现的修辞和审美功能等。相比文学语体所呈现的艺术美,微语言超常搭配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字上的再造美、表达上的洒脱美以及领会上的抽象美。

日常交际中,人们所见及所用的微语言超常搭配实际上是对规范汉语言的一种偏离。这种偏离形式具体体现在对传统汉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偏离。但并不是所有微语言都满足了超常搭配,微语言包括常规搭配的微语言与异常搭配的微语言,我们将异常搭配的微语言称为微语言超常搭配。例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铜牌赛时出现的热词“莎伊儆百”“莎气藤藤”等都属于异常规搭配的微语言。而超常搭配的微语言也并不只是胡乱的、有语病的搭配,按微语言语用影响程度划分,可分为正偏离超常搭配即正面的、有积极效果的超常搭配,以及负偏离超常搭配即负面的、有消极效果的或者说有语病的变异搭配。若按网民的使用意愿划分,还可分为“主动型”微语言超常搭配和“被动型”微语言超常搭配。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大量抗疫热词“以独攻毒”“宅心人厚”“今朋洗手”等属于积极的主动型的微语言超常搭配(见表1);而网民们借助超常搭配的委婉含蓄功能在公共平台发表的詈骂语等则属于消极的被动型的微语言超常搭配。

表1 抗疫热词超常搭配新解

二 微语言超常搭配的理据阐释

微语言超常搭配是基于常规关系和客观逻辑基础上,对语言规范的一种偏离;也是基于适应人类认知水平基础上,对逻辑语义的一种偏离;更是基于语用目的基础上,需要适应特定适切语境来证明的特殊词语搭配现象。因此,若要探求微语言超常搭配的不反常理据,首先应从认知、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出发探讨其搭配构词的合理性。

(一)认知理据:关联性构建的基础——认知域相似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微语言超常搭配的出现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空降式,它主要源自客观现实,是广大受众对客观现实的社会语义认知作出的常规和常态反应。人们对微语言超常搭配的语义认知解读过程背后凸显出的是隐喻认知机制,“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化,但追根溯源还是转喻认知操作在起根本性的作用”[9]。Lakoff 等在MetaphorsWe Live By中使用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等阐述隐喻的认知过程,并指出隐喻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映射[10]133。束定芳提到如果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互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那么相似性(similarity)就是这种互动过程的根据。所谓相似性,就是指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仿、一致的地方[11]。言语接收者以识别微语言超常搭配中的表层语义冲突为突破口,追踪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认知关联网,从而拥有完整的语义场。

1.概念相似性描摹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是能够被人类的感官,如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器官等感知的。言语接收者通过锁定言语表达者所传递微语言超常搭配与其认知数据库之间在外表特点、形状、结构或功能上的相似性,即通过利用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挖掘其中暗含的深层语义,这样微语言搭配对象的特性在言语接收者的认知域中便能得到凸显。

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中指出,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12]234。语义特征的效用体现为词语间语义成分的适应与包容性,这种语义成分间的适应与包容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词语间搭配的“适配率”。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对词语语义特征作出进一步分解来探析词语间的超常搭配关系。例如,“柠檬精”在百度百科被解释为柠檬成精,指很喜欢酸别人,嫉妒别人。汉语中柠檬的语义特征为[+酸][+黄色],柠檬精的语义特征为[+羡慕][+嫉妒][+自嘲][+调侃]。二者在功能上都具有[+酸]的这种特质,源域“柠檬”被投射到“柠檬精”所在的目标认知域。因此,根据此超常搭配可将其认知语义理解为:嫉妒心很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又自视清高的那种人。

2.抽象相似性推理

抽象或心理相似性是人们心理感知的结果,也可指言语表达者或言语接收者基于文化、传说或某些其他心理因素构建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联想,从而进行推理来建立起源域与目标域二者之间合理的认知关联性。

以因腾讯公司状告老干妈拖欠广告费,后经警方查明是3人伪造证件诈骗腾讯公司而火的“逗鹅冤”为例,“逗鹅冤”音同“窦娥冤”,“逗鹅冤”是一个由“动词+名词+形容词”在语法偏离层面上组合而成的微语言超常搭配,我们无法凭借感官来感知名词“窦娥”和动宾结构“逗鹅”二者间的关联性,但我们都知道“窦娥冤”出自一个千古流传的悲剧,因而拥有了可以借助的文化概念,二者间的关联性因此被建立。

(二)语义理据:隐喻义析出的方式

超常搭配使微语言的表达显得俏皮生动、幽默有趣,受众运用超常搭配的微语言来交流将会拥有良好的体验感。但微语言超常搭配是会受到语义的关联与制约的。

1.隐性语义相关联

早在1986年,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合著的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就提出了关联理论,并指出其核心在于关联性。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和推理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话语关联性越强,即人们推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则对话语的理解也就越快,所达到的语义认知效果也就越强,反之,认知效果就会越弱。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倾向于将关联最大化,交际双方在交流时应预置与信息本身有关联的隐性语义内容。言语表达者在交际过程中应使自身欲表达与实际表达的内容一致,即具备相应的关联性,言语接收者才能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迅速找出关联性从而建立意象图式结构进行语码解构。从表面上看,微语言超常搭配是几个在语义、语法上不合常规语法规范甚至毫无逻辑搭配的组合,言语接收者通过以搭配项中的关联纽带为切入点,完成对搭配的认知解码,而这个关联纽带就和人们的知识结构,即逻辑知识、百科知识、词汇知识[11],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相关。

2.内在语义相制约

尽管微语言超常搭配的构成方式十分复杂,但其根源不外乎语言的变异。冯广艺将超常搭配分为两类:一类是搭配项的语义转移,另一类是不改变搭配项的语义,但组合起来的整体语义很特别,从而形成变异[13]。微语言语义的内在制约主要体现在逻辑规律对语言表达的制约和词语间语义成分上的相互制约,具体表现为搭配前项对搭配后项或搭配后项对搭配前项的语义制约,这种制约作用使搭配前后两项形成一个语义整体。这种语义整体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为言语表达者的创新和突破开辟了新境界[14]。

微语言超常搭配并不是词语间的相互叠加,而是将搭配项以特定的关系融合进语言应用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抗疫正能量新词,例如“一心‘移疫’”,这个超常搭配的词是由搭配前项“一心”与经过谐音处理的后项“移疫”构成的,由于后项“移疫”的制约,前项“一心”已经不是原来的字面意义了,而上升到全民万众一心这个更深层次的意义之中。这个经过超常搭配后的词,构成了一个与表面语义有别甚至大相径庭的新的深层语义整体。因此微语言超常搭配的语义在于语言背后的深层语义,而这种深层语义则具有整体性。

3.隐喻意义终析出

隐喻是人们用熟悉具体的事物表示不熟悉抽象事物的认知过程。当两个不同概念域跨越系统地互相映射且相似性被激活时,隐喻意义就被析出[10]134。在微语言超常搭配中,词语间突破了固定搭配组合,言语接收者借助对源域和目标域产生的相似性联想,形成映射。超常搭配通过建立两个认知域间的语义映射,使其延伸意义得以被解构。

隐喻为人们理解微语言超常搭配提供了认知工具。例如“是个狼人”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通常用来调侃厉害的人,其喻化过程显而易见。首先我们不难得出“狼”的语义特征为[+凶猛][+狠毒][+狂野][+冷漠],跟[+厉害][+狠]在语义上有交叉;其次言语表达者没有在话语层面明确“狼”的具体所指,而言语接收者通过建立“狠”与“狼”在字形上的相似以及抓住“是个狼人”一词演变前的微语言“是个狠人”为突破口,搜索认知语义网事物间的相似性,从而建立认知关联性。借助对“是个狠人”的认知理解不难推测“是个狼人”的延伸意义,从而析出该微语言超常搭配的隐喻意义。

(三)语用理据:语用语境与语用频率双重制约

微语言超常搭配是交际双方基于特定语境和需要而呈现的一种特殊搭配组合构词形式。微语言超常搭配作为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形式乃至语言文化现象长期存在于网络交际中,受到语用语境和语用频率的双重制约。

1.语用语境的制约

语境在语用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境信息是人们透过言语来理解及表达的窗口,也是影响言语信息的基本因素之一。Firth在语言学上有两项独特见解,其一便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而诞生、发展于互联网语境的微语言,自然也脱离不了语境。

语境和超常搭配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语境作为超常搭配的必要条件,超常搭配的运用将受限且其加持言语表达效果的使命也很难完成。例如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出现的超常搭配“‘拜’局已定”,谐音“败局已定”,并跟其词义相悖:一个指真正的败局既定,带有贬义的色彩;而另一个则巧妙取用“拜登”名字中的“拜”字指代拜登,通过谐音暗指拜登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定局。人们对“‘拜’局已定”的理解恰恰是基于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网络语境。正是因为语境帮助受众解码微语言超常搭配,言语的交际语用效果才得以实现。

2.语用频率的制约

微语言超常搭配源于客观现实,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其各种变式亦是层见叠出。因此,对语言历时与共时交替变化共存现象进行研究,是探讨微语言超常搭配构词合理性的首要任务。由于各民族政治、生活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同一词汇的表达往往形式各异。根据微语言传播快、存活短的特点,可知有些较早出现的超常搭配的微语言现在已没有生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生命力旺盛的微语言因使用频率高仍然存活至今。人们本着经济性原则,把使用频率高且与生活相关的表达存留下来,比如“点赞”“疯狂打call”“奥利给”“hold不住”等。

邹韶华指出,语用频率效应指因词语及句式在语用中出现次数的多寡而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不同的影响[15]39。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句台词彻底火了。各行各业的官方微博账号进行了造句大赛:“@中国消防提醒您:提示千万条,记住第一条,当作耳旁风,亲人两行泪”“@马鞍山消防提醒您:安全千万条,消防第一条;防火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人们使用这句台词的频率高,意味着交通安全意识也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邹韶华还从语用频率中概括出“语义积极性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使用积极语义,而选择在潜意识中忽略消极意义,这是由人们不断追求完善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原则决定的[15]183。

三 结语

微语言超常搭配主要来源于客观现实,在遵守客观存在和常规关系的同时反映客观现实,并逐渐被社会普遍接受与采纳。总的来说,微语言超常搭配的发展是一个从超常到常规再到超常的循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又趋于常规的过程。同时,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变体,微语言超常搭配是一把双刃剑,在交际过程中也将存在一定的负偏离。因此,人们在寻求潜语言显性化即微语言超常搭配的过程中,应遵循文化理性与适度原则,保持动态的语用平衡。

猜你喜欢

言语隐喻语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