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基地服务立德树人的作用研究
2022-02-10张剑影孙彬秦源
张剑影 孙彬 秦源
摘 要: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任务,通过高水平科研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科研基地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科研基地在科研育人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进一步推动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等发挥科研基地育人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基地;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24-02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正在牵引高等教育从过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模式逐步向“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转变。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其中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前沿要素。高校既要开展科研,又要培养人才,通过高水平科研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科研育人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其中,科研基地作为高校最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围绕共同科研目标汇聚了学校内部的高水平团队,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科教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实现科研育人的重要阵地。发挥科研基地育人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科研基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柱,在其建设具体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依托高校建设的科研基地作为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完成“双一流”建设具体任务、实现科研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
(一)科研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科研基地集中高校各类优质科研资源,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开展创新研究,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将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成为高校科教融合育人的高地。同时,科研基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助力科研后备人才的涌现。
(二)科研基地是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科研基地以自身为纽带将科研人员和学生结合在一起,以科研人员的行为示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贴近性,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与科研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其中。通过科研基地优秀文化氛围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培养学生优良学风和科学素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形成科研报国的行动自觉。
二、科研基地在科研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科生的宣传开放不足
高校科研基地的定位是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本科生处于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存在天然疏离。加之目前高校科研基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本科生与科研基地深入接触的机会较少。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了解本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科技发展前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思维,是对高校现有科研育人资源的浪费。
(二)对专硕、学硕同质化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型研究生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使之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二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完全不同。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往往围绕其所在科研基地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展,即使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实际情况依然同质化。充分认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不同类型的科研培养支撑,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重科研成果轻科研训练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面临更大的评估压力。量化评价体系造成了压力的自然传递,高校将科研项目、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的压力转移至科研基地和科研人员。高校科研基地的管理、評价以及奖惩机制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现状,使科研基地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科研训练,造成科研基地育人作用的弱化,同时也忽视了科研成果向育人手段的转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较为欠缺
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依托于其所在学院来开展,但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科研基地中度过的,学生所在学院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其学习情况。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基地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与科研相关的活动上,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指导较为欠缺。一方面,科研基地的部分导师仍然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职责,缺乏科研育人意识,更缺乏科研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忙于申请和开展科研项目、参加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三、发挥高校科研基地在立德树人方面作用的举措建议
(一)坚决贯彻国家政策方针
当前,国家陆续出台诸多政策规定,既有关于平衡科研与教学的意见,又有科研融合、产教融合的意见,还有总体提升办学水平、优化人才评价的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为高校科研基地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政策依据,高校科研基地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并针对自身的情况将这些政策方针落实落细。
(二)进一步推动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
针对本科生特点,制定专门的科研基地开放、宣传措施,打破本科生与科研基地之间的隔阂和疏离。鼓励科研基地的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建立科研基地、教师与本科生的直接交流渠道,利用班会、学生活动等积极宣传科研基地的研究进展和科研精神。与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建立合作,面向全校定期召开实验室开放周,设立专门针对本科生的开放课题,鼓励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本科生开展系统科学研究,鼓励科研基地内的课题组开放组会,方便学生接触科研一线的新知识。针对科研基地研究领域外的本科生制定专门的开放、科普方案,为不同学科的本科生相互交流学习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的能力。
(三)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高校科研基地应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采取分类培养模式,制定切实有效的体现其价值取向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学术型应以培养和发展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专业型研究生应以培养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中,结合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严格执行“双导师制”,在配备校内导师的基础上,引进校外导师作为科研基地流动人员,增加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理论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要求、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合格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定是两者的结合过程。科研基地应将学生培养贯穿科研全过程,使学生从国内国际前沿科学研究中汲取科研灵感;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横向项目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参加学术、国际交流的机会,国际合作基地等更可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与其他相关专业交流沟通的机会,重视与其他学院、科研基地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走出交叉学科的创新之路。
(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坚持发挥科研基地的育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努力为研究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科研基地配备思政教师,与相关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建立联系,及时沟通思政理论、思政目标及实践技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将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纳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全过程。充分发挥导师的行为示范作用,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努力修炼崇高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学生作好表率。充分利用科研实践的探索过程、失败与曲折,培养学生敢为人先、不畏失败、实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总结
科研基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育人作用是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如何充分发挥科研基地育人作用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总结的问题。坚决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进一步推动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等措施将有利于提高科研基地育人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毅华.高校德育之科研育人:路在何方[J].科技视界,2018(11).
[2]贺海波,汪鋆植,邹坤,等.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3]高玄.高校科研育人的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4]李焰,马晓凤,白秀琴.高校科研基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1).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03-19
作者简介:张剑影(1969—),女,天津人,南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创新基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研究”(18ZLZDZF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