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2022-02-10籍欢欢邵郁彭雅婕
籍欢欢 邵郁 彭雅婕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是促成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它指的是在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突出“写”的活动设计。从“写”的内容讲,“写”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句群,也可以是一个微型写作任务,等等。从“写”的活动组织形成讲,“写”可以是自主学习的圈点勾画,可以是小组合作的记录,也可以是“写”的任务的书面落实,等等。以“写”为中心强调“写”,但不局限于“写”,“写”的落实过程中伴随着“听”“说”和“读”。
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现实的意义关联。
现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具体阐述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思路及学习活动设计。
一、以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语为纲,确定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可作为学习散文要达成的整体目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则是对这些整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人文主题是“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语文要素是“学习默读”“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确定默读、把握基本内容、理解主题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确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默读,圈点勾画标题、文中关键句,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2. 通过精读,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赏析百草园的趣味,分析和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3. 通过以“写”为中心的学习任务,探究本文的多元主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体会童年生活和师生情谊的珍贵美好。
二、以“写”为中心解读文本,确定教学价值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角度出发,本课的教学价值聚焦在“百草园趣景”“百草园趣事”“先生其人”三个片段。从“写”的角度分析,其教学价值如表1所示。
三、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要,设计任务情境
从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出发,学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应聚焦在“童年”;从“写”的教学价值出发,“写”的任务应该落在“写景”“记事”“写人”三个方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它是七年级上册必读书目。因此,本文还承载着“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使命。在设计任务情境的时候,需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跨时空的童年共性,感受永恒的“童趣”出发,进行以“写”为中心的任务情境设计。即打通“我”与鲁迅的童年,在了解鲁迅童年的同时,回忆“我”的童年,从而发现“我”与鲁迅的童年的共同之处,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四、以“写”为中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既定目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创设如下以“写”为中心的真实情境和驱动任务。
学习任务一:精读第二自然段,同时发挥联想,完成以下表格(见表2)。
1. 精读第二自然段,圈点勾画出鲁迅的百草园之乐。
2. 回忆我的“百草园”,写出六项以上我的“百草园”之乐。
3. 四分钟自主学习,三分钟交流分享,推举最有特点的做展示。
4. 讨论要求:1号复述鲁迅的百草园,2、3、4号补充;按照1、2、3、4的顺序分享我的百草园。
学习任务二: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描写你的“百草园”,尝试在写作中调动感官,使用修辞等写法。
教师示范:不必说苍翠的古槐,火红的石榴花,挺拔的白杨树,也不必说野鸭在芦苇丛嬉戏,花大姐(七星瓢虫)在叶尖爬行,小巧的蜂鸟忽然从花丛直窜向天空。单是小小的水塘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螃蟹在这里安家,青蛙们在这里歌唱。拔下荷叶来,便会看见白白的莲藕。听老人们说,谁能找到像人形的莲藕,晚上就能在夢里见到神通广大的哪吒。于是小伙伴们一根一根地拔莲藕,等待我们的是一顿胖揍——小小的村子里,狗叫声、责骂声、哭叫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学习任务三:朗读第九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见表3)。
学习任务四:三味书屋发起了评教活动。作为寿镜吾先生班级的成员,请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本中的事件为依据,至少从两点出发,写出你的评价语。
学习任务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老师,除了寿镜吾先生,你还能在文中找到鲁迅的其他“老师”吗?同时回忆一下自己的老师们。见表4。
学习任务六:参考文中鲁迅写老师的经典片段,写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教师示范:我高中的班主任是位数学老师。他总是顶着双曲线般的头发,迈着正弦函数般的步伐,夹着那本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教案本走向教室。临近教室,他整理衣衫,将教案本丢到桌面,拿起粉笔——一节课不见他翻一页教案!
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写”的活动设计突出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分别是“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判断”,活动设计层次清晰,支架搭建合理,有助于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和学生成果的输出上,充分地“以读促写”“以听促写”“以说促写”,有效地消解了学生“写”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在“写”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建构,在“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世界的价值判断,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