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领导力探究
2022-02-10郑结霞谭思行
郑结霞 谭思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要求。由此,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课程实施的新阶段。近六年来,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致力开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开发了“小脚丫”系列的地方校本课程,并且在创建过程中致力于校本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的探索。
一、理解力:“小脚丫”课程的诞生
课程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提升的载体,还是学校管理者实现教育目标的计划过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以敏锐的课程理解力,捕捉地方文化所蕴含的宝贵育人课程资源,实现为每一位师生创设在参与课程中体验成长出彩的机会。
课程理解力首先是建立在科学理解课程标准为基础上的个性化办学行为。学校管理者还要以实际行动做实践学习的“实战家”。在学、研、践、悟的过程中深层次地理解“校长即课程”,保证开齐、开足和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致力开展为实现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研究。其次,课程理解力来自校长科学的育人观念。教育是为学生成年后生活作准备的过程,课程目标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1]校长要用百年的长远眼光去思索为学生未来美好生活设置更好的课程。最后,课程理解力来自于校长对文化的寻根。校长要深入了解学校周边的育人资源,了解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了解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把文化的力量品行提炼为学生汲取成长的营养,制定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课程愿景。
二、开发力:“小脚丫”课程的建立
地方课程是国家为了给予学校更多的拓展空间,促进学校和学生进一步发展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全国统一课程的重要补充。[2] 课程是彰显学校精神和目标的载体,是学生、教师和学校整体从现实此岸到达理想彼岸的“通道”。在对课程文化改革和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后,笔者带领学校课程研发组成员,把课程文化建设的大目标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围绕小目标循序渐进,持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1. 定课程文化之“调”
课程是文化的再生产。地域文化是课程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激发学生爱乡情感的最佳素材。
2015年,太平小学面临着地处老城区中心、校园占地面积小、教师平均年龄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一般等现实情况。本着“教育是培养幸福普通人”的教育理念,在行走石岐的过程中深挖老城区“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特点,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作用,使其成为“小脚丫”校本课程资源。
六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石岐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石岐文化的课程化与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两个阶段的研究。在这过程中,课程研发组成员深入挖掘石岐本土文化的优秀元素,以“走石岐”为校本课程契机,为学生创设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语言交流表达的课程学习契机。
2. 铸课程文化之“魂”
课程愿景只有通俗形象,才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深度的认同。[3] 在课程愿景中坚守儿童本位的立场,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目标提炼为“走石岐,立志向”,确立“博爱、包容、自信、创新”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魂”。構建的课程文化体系如下图所示。
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校园课程文化建设体系,不仅让师生易于理解、记忆,还成为师生清晰可感的目标,易于师生在实践中贯彻与落实。
3. 造课程文化之“势”
学校的一切都是课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环境,最真实地体现着学校的办学追求。[4] 学校把石岐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德育等方面,以打造聚焦地方特色文化课程且具有童年趣味的主题环境为课程文化的“势”。
校本课程以“小脚丫”课程为命名。“小脚丫”是太平学子的昵称,“脚丫印记”是学校的主要标识物,“脚踏实地、快乐成长”的成长宣言悬挂在学校教学楼的墙身上,校园的铃声选自石岐名人吕文成先生的音乐作品;体育快乐园地的墙身上张贴着36字的“小脚丫”成长品格……课程研发组成员通过精心营造,使石岐文化元素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太平小学独特的校园课程文化。
三、执行力:“小脚丫”课程的开发
执行力是学校核心的竞争力。学校高效的执行力表现在致力推进课程的实施、拓展课程实践途径两个方面上。笔者把“小脚丫”课程的开发与落实分解为四个项目: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综合课程校本化开发、德育活动校本化开发和特色课程校本化开发。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精神是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怎么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发展。[5]基于此,课题组对石岐文化课程开展了“整理”与“提炼”的探索。
“整理”指对教材进行知识系统的梳理。课程组成员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学科教材知识的整理。“提炼”指打破学科教学的界限,进行学科课程融合的研究。不同学科间有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学科知识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为提高教学成效,学校组织各学科的教学骨干,整理出不同学科中关联的教学内容,再开展学科课程融合的教学研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知识的学习方法。“提炼”还包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教师结合教材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社会公德及成长品格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明理、更健康地成长。
2.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兴课程,它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由学校校本化开发与实施。[6] 开发与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及带动意义。
石岐是老城区,在饮食(西方饮食习惯的融入)、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名人(吕文成、萧友梅)等诸多领域都颇具特色。课题组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综合实践课堂,开设了方言、饮食、街道、名人、交通、旅游、建筑、风俗共八个系列的校本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通过主题探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考察报告等形式,感受、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实现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成效。
3. 德育活动校本化开发
“博爱、包容、自信、创新”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魂”。课题组通过开发、整合,巧妙地把石岐文化的精神特质融合在德育主题活动中。
例如,学校每年开展“老城印象与石岐今昔”图片展览,通过交流、分享方式展示学生在假期里“走石岐”课程中的活动作品;学校美术科组开展行走石岐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石岐古建筑并且画下来;德育处每年开展探究石岐文化的研学之旅;为鼓励阅读,树立成长中的榜样,学校每年均举行“石岐名人激励成长”的演讲比赛等。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学生在特色文化活动课程中寻找成长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脚丫”课程文化目标紧密结合,确立“惜生命、善自护;爱学校、懂感恩……”的“小脚丫”成长品格,并且把12个主题的成长品格分别落实到各年级主题班会课程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特色课程校本化开发
开拓广泛的社区资源,聘请专业人士到校进行校本指导,是学校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多年来,中山市委老干部局一直支持学校工作,组织退休干部送课到校。许多退休干部,都曾是某一行业的专家、能人,学校成为他们发挥余热的热土。例如,在老干部的支持下,学校开设了“石岐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家乡小观园之岐人岐事故事会”“小小乒乓球健儿弘扬江嘉良精神”“诗词楹联”等兴趣小组。中山市博物馆以“送课进校园”的形式和创建“馆校联合”的教育新模式。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大大充实了学校开展石岐文化課程的讲师团队,使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更畅顺地开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罗明福. 浅谈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八强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11(S1):6-7+14.
[3]薛法根. 课程领导力:把梦想“卖”给别人[J]. 江苏教育,2011(8):33-35.
[4][5][6]万伟. 课程的力量[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一般项目“石岐文化的课程化与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立项课题编号:B20201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