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和课标的距离

2022-02-10赵劲松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邻边课标平行四边形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育部官网颁布。之后,解读课标、学习课标成为热潮。课标,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成为教育界的“顶流”。作为规划教育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它当得起这个“咖位”。然而,我所担忧的是:一线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投入了这股热潮之中呢?

有一种距离叫“不需要”。若没有需求,咫尺也是天涯。

能将课标通读一遍的老师不多。相比于新课标,我们对新教材要更为关注一些。有了教材就知道要“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再辅以“教师用书”,“怎么教”似乎也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教得怎么样”无论是从“绝对性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看,还是从“相对性评价”(比如在同年级的排序)看,似乎与是否读了课标关系并不大。一方面,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另一方面,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的评价,相比于课标来说更具体(微观),更容易把握。课标中,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都是宏观的。即便2022年版的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但是两年的学业成就用十余行文字进行表述,似乎远没有教材具体和清晰。

因此,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还要学习课标呢?”

对课标的需求,首先源于对怎样更好地教与学的思考。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角,更本质的理解,这些都可以从课标的学习中获得。当然,这个理由可能不太容易说服他。因为这其实有一个前提:他是一个对教学有追求的研究型教师。而一旦这个条件满足,也就无须别人说服了。

其次,要让素养的评价得以实现。我们将教材(教辅)作为教学依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目前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课程总目标“四基”中的另外“两基”、“四能”、态度和品格,到最终的核心素养,如何评价?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一点我确信的是,素养只能在解决新问题中体现。

有一种距离叫“不理解”。就像平行线,看似不远,却永远没有交汇的那一刻。

课标是高度凝练的概念丛林,唯有深入学习才能通透理解。

有些概念,课标做了阐述,比如核心素养,但依然需要反复琢磨和消化;有些概念,课标只给了一个名称,比如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其背后是复杂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这都是我们要有意识地重点去学习的。

还有一种概念,看上去很直白,我们往往也认为自己是理解的,然而实际上却有可能是理解得偏颇的、狭隘的。

例如,课标从2001年版开始,就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与“告诉”相对,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开导、启迪等,通过给学生一些铺垫、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启发”:

回忆一下,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正方形呢?

要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给你数据,怎样计算?有不同想法吗?

(课件演示)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延长,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把另一组邻边延长呢?

看来面积的确和两条邻边有关,那是不是只要两条邻边的长度确定了,面积就确定了呢?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拉一拉、比一比。在拉的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引导。然而,我认为这不是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没有感到困惑,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而若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尝试解答,又怎么会有困惑呢?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再如,课标一直强调“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什么是“自主”呢?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主动、自觉、独立等词语,认为自主探索无非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自主”的解释是“自己做主”,而做主意味着

拥有选择权、决定权,且需要自我负责。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自主学习”更是一个庞大的理论系

统,而教师对学生自主的支持,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话题。

学习课标需要拓展阅读,可能某个

概念需要我们啃好几本书才能真正理解。

有一种距离叫“不改变”。远方固然美好,但我已习惯了当下。

課标是蓝图,是远方。将蓝图变为现实,将远方变成眼前,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那么,课标落地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不妨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二十余年,目前课堂上谁是主角?

“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十余年,且不说日常教学,在各个级别的优质课评选中,若学生一节课都没有一次提问,评委会觉得欠妥吗?

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真的自己做主了吗?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吗?

核心素养并非全新的概念,十个核心词提出十余年,学生素养达成与否,我们进行有效的评价了吗?

……

实践,首先是观念的认同,然后才是方法的探索。是否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是不同观念的分水岭。特级教师于漪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并非自谦,因此尤其让人敬佩。我们从不断思考怎样教得更好,到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我们对原有观念不断重构,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的本质。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前两年,我们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真问题·大空间”教学研究,不少教

师表示:我们只能看看,因为这样的课堂驾驭不了。我们习惯了由“我”主导的、尽在掌握的“线性”课堂。相较于通往远

方的一路荆棘,我们更容易安于现状。能够预见,新课标提出的素养导向的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在课堂落地将是一个艰难的推进、摸索的历程。

教师个人和教培部门都需要清醒地看到,距离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是一起跨越。

(赵劲松,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邻边课标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基于线缓冲区分析的街区合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