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测仪在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2-10王婷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王婷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心电监测仪在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实施心电监测仪监测,分析应用价值。结果: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72.2±10.2)次/min、(78.5±10.9)次/min、(73.8±8.9)次/min,(128.1±23.0)mmHg、(145.6±26.2)mmHg、(130.9±25.8)mmHg,(86.2±9.1)mmHg、(89.3±8.5)mmHg、(85.3±8.6)mmHg,训练中较之训练前明显升高(P<0.05),训练后与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钠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方面,训练前分别为(80.15±6.47)pg/mL、(166.32±9.74)U/L、(0.79±0.08)ng/L、(50.63±7.54)ng/mL、(0.004±0.001)ng/mL,训练后分别为(40.81±6.89)pg/mL、(195.34±9.58)U/L、(0.37±0.03)ng/L、(30.23±1.98)ng/mL、(0.008±0.002)ng/mL,训练后比训练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测仪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指导中,效果显著。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疾病由多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破裂或者血液回流障碍所引发,临床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病后,可引发极高的病死率,尽管经过积极的救治,仍然会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经过紧急救治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需要采取积极的康复训练措施,逆转神经功能损伤,达到降低认知、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的目的[1]。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会出现心率、血压等异常变化,引发生命危险。因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脑卒中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密切监测,以调节运动强度,保证训练的安全性。为此,本研究将心电监测仪应用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观察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0.3±3.6)岁。包括脑出血24例和脑梗死40例。文化水平:小学12例,初中15例,高中18例,大专及大专以上19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及家属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经临床症状及CT或者MRI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合并冠心病、慢性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心功能正常。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资料齐全、完整且意识清晰;具备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发病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存在意识不清或者语言交流障碍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或者系统疾病者;合并器质性病变;合并恶性肿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存在严重心理疾病或者精神异常;伴有原发脑血管疾病或者遗留严重功能障碍;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既往具有心肺疾病;合并痴呆、失语、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进行心肌酶谱检查。经过临床积极有效的诊疗,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由康复医师指导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0~30min,主要内容是采用桥式运动、翻身训练、良肢位摆放以及上肢活动,及关节被动训练等方式开展早期训练。训练开始前,即采用Dash4000型心电监测仪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采用自觉疲劳指数对患者的疲劳情况进行观察。评分规则为:6~9级轻微疲劳,10~13级中度疲劳,14~17级中重度疲劳,18~20级重度疲劳。早期康复训练中,康复医师通过康复指导过程中,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观察患者反应,评估其疲劳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电监测仪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心率、血压等情况进行监测,连续监测3d。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一般保持在上午9:00~11:00,以防止监测时间不同造成的心率、血压变异情况[2]。
本次心电监测仪操作以及疲劳情况的评估,均由同一名康复医师进行。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患者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后的心电监测指标变化,包括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监测心肌标志物,包括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Ⅰ、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综合评估Barthel指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s描述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训练前、中、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心率指标分析,患者训练中指标比较训练前指标有明显提升(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中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收缩压指标分析,患者训练中指标比较训练前指标有明显提升(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中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指标分析,患者训练中指标比较训练前指标有明显提升(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中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指标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患者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后的心电监测指标变化分析(n=64,±s)
表1.患者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后的心电监测指标变化分析(n=64,±s)
组别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训练前 72.2±10.2 128.1±23.0 86.2±9.1训练中 78.5±10.9 145.6±26.2 89.3±8.5训练后 73.8±8.9 130.9±25.8 85.3±8.6 t/P训练前/训练中 3.376/0.001 4.016/0.000 1.992/0.049 t/P训练中/训练后 4.378/0.000 3.198/0.002 2.646/0.009 t/P训练后/训练前 0.946/0.346 0.463/0.644 0.575/0.566
2.2 比较训练前后心肌标志物
训练后BNP、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比训练前优,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比较训练前后心肌标志物(n=64,±s)
表2.比较训练前后心肌标志物(n=64,±s)
组别 BNP(pg/mL) 乳酸脱氢酶(U/L) 肌酸激酶同工酶(ng/L) 肌红蛋白(ng/mL) 肌钙蛋白Ⅰ(ng/mL)训练前 80.15±6.47 166.32±9.74 0.79±0.08 50.63±7.54 0.004±0.001训练后 40.81±6.89 195.34±9.58 0.37±0.03 30.23±1.98 0.008±0.002 t 33.298 16.993 39.326 20.935 14.3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比较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
训练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训练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比较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n=64,±s,分)
表3.比较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n=64,±s,分)
images/BZ_111_1252_1317_2268_1473.png组别 Barthel指数训练前 48.25±12.32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积极的救治,有效避免了死亡风险,然而仍然有致残的高风险,因此,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后,需要给予积极的早期康复训练,以降低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伴随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身体耐受力降低,且伴随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时,有可能引发心率异常,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也可引发极高的病死率[3]。因此,在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时,需要采用心电监护方式,对患者的运动强度进行密切的监测,以防止运动强度过大引发心脏负荷增加,而出现心血管意外。通过心电监测仪的监测,可以对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并结合患者自觉疲劳指数监测,在出现血压、心率异常时,即刻停止康复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准备好吸氧装置以及硝酸甘油、抗心律失常等急救药品,以应付突发情况。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引发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意外的脑血管意外主要是冠心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对于该类疾病患者,在进行心电监护过程中,一般保持其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基础上增加20~30次/min的控制范围内[4]。而在采取桥式运动、翻身训练以及上肢运动过程中,还结合了患者自觉疲劳指数进行综合评估,评估中对患者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通过引导患者与康复医师交谈,对其心率、血压等监测值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有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在可控制范围内[5]。证实了心电监测仪的使用,可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同时,保证患者心率、血压等稳定,以防止各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中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较之训练前明显升高(P<0.05),训练后与训练前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其运动强度会对心率、血压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在心电监测仪的指示下,对运动强度进行控制,可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患者训练结束后的监护指标未见异常。
针对脑卒中患者来讲,由于心血管病变程度不同,再加之长时间卧床、制动等因素作用,使得自身耐受力越来越低。因此,应及早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能够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基于此,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应联合心电监护干预,避免因为过量运动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应用效果明显,尽可能的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采用心电监护干预脑卒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联合具体病症护理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心电监护相关内容,仔细观察并记录心电监护仪有关参数,通过分析心电监测结果,能够及时反映患者预后状况和病情程度。同时,脑卒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早期康复护理期间应加强对健康宣教的关注,尽可能地提高脑卒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配合度[6,7]。
经研究发现,训练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训练前高,差异明显(P<0.05),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联合心电监护仪能够将患者康复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从而更好地判断疾病。心电监护仪的采用,能够有效监测脑卒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尽量避免过量运动,避免心脏负荷增加,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研究结果显示,BNP、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方面,训练后较训练前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训练前为(48.25±12.32)分,训练后为(63.27±11.28)分,训练后比训练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结果分析,通过实施康复训练后,患者心肌指标改善明显,同时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强度不同,有引发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采用心电监测仪进行心率和血压的监测,进行运动强度的控制和调整,可有效保证康复训练的安全性。证实了心电监测仪在合并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