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吟诵 感受小学古诗语言之美
2022-02-10■文/陈莉
■文/陈 莉
古典诗词的语言精练而含蓄,表达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引领学生借助吟诵去鉴赏诗词、传递情感。吟诵能让学生的体悟变得更加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深层意蕴与言外之意。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感受语言的节奏、语调、语速以及平仄,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及情感的变化。吟诵也能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突破时空的制约,让学生的内心深处迸发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吟诵方法,如:学会依字行腔,做到发声自然、咬字清晰,跟着声调走;学会依义行调,根据对文章的感悟合理地运用高低、强弱、缓急等语调;学会入短韵长,入声字要读短而急,读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将古诗词的含义充分地表达出来;学会将“平长仄短”与“平低仄高”结合起来,平声要吟得低且长,仄声要吟诵得高且短;学会“两调三声”,把握好情感基调,使诗歌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吟诵让小学生感受古诗语言之美,以供参考。
一、初感声情,促进感知体验
吟诵诗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绪,唤醒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机械讲解的方式难以触及学生的深层情感,难以引领学生融入诗词的语境中,会令他们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吟诵古诗词中富有特色与意蕴的字词,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品析能力。
比如,五言诗、七言诗等都有严格的节拍划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节奏停顿、平仄等方面的知识。五言诗的节拍划分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拍划分一般为“二二 二一”或“二二一二”两种。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一诗的节拍划分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时,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与去声为仄声,这首诗的韵律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方式吟诵,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
在吟诵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感受吟诵的腔调与节奏,掌握吟诵的规则。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语言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依字行腔,根据诗词中的平仄变化拉长声腔,形成自己的吟诵曲调。教师是吟诵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引领学生反复吟诵诗句,体会诗句的情感,逐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二、反复吟诵,启发学生联想
古诗词是言、象、意的融合,作者寄物寓情、触景生情,实现由物象到情感的跨越。诗词的吟诵能促进学生对诗词语言、意象与意境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声情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诗句,并围绕诗词中的意象展开联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象的情景,使其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吟诵文本,说一说作者到底望见了哪些景物,有的学生发现白银盘、青螺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景物。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还有什么别的景物是想象的吗?”有的学生找到“镜”也是想象出来的。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铜镜的图片,并进行详细的介绍,如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作而成的,铜镜的使用从夏朝一直到清朝,唐代是打磨镜子的顶峰期,经过打磨的镜子非常光滑,能清晰地照出人影,而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只能照出模糊的影子。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月色下朦胧的洞庭湖就如同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在风平浪静下呈现出安宁而温柔的美。
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作者经过想象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而读者经过想象将具体的意象转化为抽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思绪展开联想,真切地理解诗句中表达的无限深情。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诗文,让他们讨论“诗文描写了什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南宋时期朝廷腐败无能,一味寻欢作乐,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迫害爱国志士。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疆域地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替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百姓而问,是替在金兵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的人而问,这种质问是恨其无能、怒其不争的问。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向学生展现美丽繁华的汴洲,让学生通过对比破碎的山河、遭殃的百姓和只知吃喝玩乐的权贵,体会诗人的深层情感。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诗情的感染,引导学生跟随吟诵想象画面, 留给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词的意境。
三、知人论世,融入体味情感
每首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或与诗人某种人生经历的情感相关,因此,教师要结合诗词内容向学生补充背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诵读诗文,让学生讨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想象读诗,描述想象中的“万马齐喑”的景象,分析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种局面可哀。为增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这首诗写于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民不聊生。学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理解作者对于形势的分析,才能感受到这里的“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指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新兴力量。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探讨“人才”是指什么样的人。结合背景资料,融入诗人奇特的想象以及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批判现实、揭露矛盾的同 时,也憧憬着未来,唤醒着社会变革。
社会背景会影响古典诗词的创作风格,教师要引领学生品析词句,探讨作者的独特风格。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歌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通俗自然,以多样的风格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杜甫在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经历了战乱,体会了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介绍相关背景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杜甫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什么?”并向学生展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诗作,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体会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探寻隐匿,唤醒思辨意识
教师要引领学生寻找隐匿于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常常停留于表面,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推敲语言文字,挖掘文字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暮江吟》一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让学生思考“夕阳的余晖为什么是残缺不全的?发挥想象,说说夕阳被江边景物如何遮挡了?”教者可以抓住“铺”字,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妙,并让学生思考“铺”字能否换成其他的字,如“照”“射”等,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感受“铺、照、射”意思的不同,想象阳光慢慢铺满江面的画面。教师要摆脱功利性阅读的状况,引领学生通过解读、探究,走进文本的世界,探寻隐藏于文本之后的深层意蕴,与诗人进行情感的深入交流。
五、转识成智,内化能力智慧
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体验、运用,能将古诗词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将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多元表达。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诗词,能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传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形成敏锐观察、主动感知的能力,大胆创作诗词。学生通过吟诵古诗词,能发展自己的语言思维,感受意象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月亮消失于夜幕下,诗人此时能望见吗?乌啼划过夜空,漫天氤氲的霜气逐步消逝,此时天地间一片朦胧,江枫还能看得清吗?只剩星星点点的渔火,若明若暗,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同样看不见了,此时你听(播放钟声的音频)那钟声穿过风云,传到了愁眠之人的耳中。同学们,那钟声仿佛对诗人说了些什么呢?如果此时你就是从寒山寺传过来的幽幽钟声,你想对诗人张继说些什么?请你将‘这钟声仿佛在说……’补充完整。”
总之,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引领学生吟诵诗词,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补充背景知识;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感兴吟诵去理解、感悟古诗词,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