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小学阶段古诗文教与学的支架
2022-02-10邱雯燕
■文/邱雯燕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有效提高小学古诗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学习环境,积极为教与学构建支架、搭建平台,梳理教学内容的脉络,关注学习难度的循序渐进;辩证处理读与悟的关系,以读促悟、读悟结合;关注学段衔接,实现学习内容、方法、能力的进阶;以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从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入手。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在选材上突出经典性,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另有韵文、谚语、名言文等。如何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效能,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构建支架。
一、梳理教材,构建古诗文学习脉络
(一)从词语到词串的学习归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应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低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 段,教师用好教材中丰富的语言素材,可为今后的古诗文学习做好铺垫。
以一年级下册为例,识字1《春夏秋冬》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根据图文结合理解词义、了解四季景物的特点、感受四季的美好,还能进行学习拓展。比如“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这四个词语都是季节在前,景物在后,写出了四个季节最明显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从词串到语句的学习积累
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和《语文园地七》的“日积月累”板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出自《增广贤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源自佛经《涅槃经》。在学生初步了解和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介绍出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文中蕴含着人文智慧。教师也可略微拓展诵读范围,以实现促进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目标。
(三)从韵文到古诗的学习过渡
一年级上册的识字2《金木水火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韵文,体现了绝句一二四行押韵的规律,如第二句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天地”对“日月”,“分”对“照”,“上下”对“今古”,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古诗的语言规律。《对韵歌》遵循声韵统一原则,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声韵协调,可让学生接受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为古诗学习奠定基础。
(四)从古诗到古文的学习进阶
汉乐府《江南》是源于生活的民间歌谣,其回旋反复的音调显得节奏轻快。《悯农》(其二)和《古朗月行》(节选)都是源于生活、感于生活。这些诗歌开启了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共同的押韵、对仗等语言规律的反复感知,借助注释、猜读、想象等理解的学习方法,为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奠定了基础。
二、始于学法,构建读与悟支架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但是只有读书声的课堂是不够的,读与悟之间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以读为本,读中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读熟到背熟,从读通到读明白,从会读到会用,都是读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入诗文所创作的意境,从而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安排的古诗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节奏鲜明,学生很容易读记。《三字经》《弟子规》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边打节奏,边练习诵读,同时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二)以读促悟,读悟结合
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归宿。以六年级《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课文短小,字面意思理解难度不大,但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却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诵读、默读,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环节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描写伯牙琴声和钟子期语言部分的对称结构是在诵读中发现的,这也是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方法。知音间的惺惺相惜也蕴含在这一呼一应的语言结构中,师生、生生可分角色读,逐渐加深对“知音”的感知。
三、基于课标,构建学段间衔接的支架
《课程标准》提出,第一、二学段应实现积累的目标,第三学段应能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明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从三年级开始出现短篇古文,但是低年级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相关的语言材料,从词串到分类成语,从浅显的韵文到古诗,从古代典籍语句摘录到短小的古文。
比如二年级下册的《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虽是白话文寓言故事,但是它们出自古籍,与三年级下册古诗文《守株待兔》形成呼应,前后勾连,文白互补。教师可拓展《亡羊补牢》和 《揠苗助长》的古诗文,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对照二年级课文,改变以往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尝试编写注释,激发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就古诗文阅读鉴赏来看,每个学段都明确了读的重要性,又都有本学段的侧重点,如:第一学段诵读及整体感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诵读是积累与理解的重要路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读悟的学习方法,更要提出新要求,提高学生读的质量。
比如,三年级下册小古文《守株待兔》中包含“走”“触”的理解,“兔走触株”,教师可设置情景,帮助学生体会句义,即兔奔跑时撞到树桩。四年级下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走”的含义可以联系《守株待兔》一课,到了《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再次出现“走”,学生理解就没有障碍了。通过知识的联结,教师可丰富学生对古今释义的认知,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三)学习能力的递增
以古诗教学为例,教师通常从理解诗题入手,带领学生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借助关键字词读懂诗句,再感悟意境情感。虽说固定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局限,但这是学生打牢基础的根本途径。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行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而这套学习流程也适用于古文的学习,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借助注释能大致了解意思,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特定含义。
四、任务驱动,以构建学习任务的支架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提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突出学习任务的载体功能,以真实情境 中的学习任务融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以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为例,围绕“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逐层递进的小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通读知文意,借助拼音读正确,正确停顿读节奏,借助注释读意思,设置情境读明白。任务一的目标是通过多形式、分层次的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第二个任务是:趣读入情景,抓住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主要表现,感受人物特点,设计想象补白,如杜处士对所藏画“尤所爱”,他可能会这样夸这幅画,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还可能……第三个任务是:讲讲“我”的故事,创设牧童、杜处士、苏轼三个角色,学生需要充分考虑角色定位,讲“我”经历的故事。任务三提升了讲故事的难度,也增加了趣味性和 情境性。
五、以评促学,构建学与评支架
评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处理好教、学、评的互动关系是教师开展有效评价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渠道。教师要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以评促教,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优化过程性评价,发展地看待学生的成就,动态地解读评价结果。
再以《书戴嵩画牛》为例,为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师设计了有梯度的说话练习,从大致读懂文本到读出趣味、补白画面、及时肯定、适时指导、夯实基础。学生课堂展示后,进入自评、互评、师评环节。在这一互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评”一体模式。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感知、浸润的过程,仅仅依靠小学阶段的几篇课文是不够的,因此有些教师会结合学情课外拓展古诗文的学习,这也是基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期待。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积极为教与学构建有效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