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文旅融合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为例

2022-02-10朱明庚

旅游纵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旅融合

朱明庚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引言

21世纪以来,党中央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孕育出来的精神产物与物质产物的总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将逐渐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工作思路之一。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贴近人民生活等产业特性,在促进资源整合、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

从农村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是亿万农民生产劳作、安居繁衍的家园,又以乡规民约、淳风厚德深度影响制度文化、民俗文化、观念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也随着当地的气候情况、风土人情、地区文化、产业特色、人文风情、传统习俗等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而衍生出丰富灿烂的乡土文化。

在文旅融合的定义方面,王秀伟认为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2]。现有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方面,陆勇总结了当前五种乡村旅游模式,一是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的乡村游,二是以鲜花和鲜果的观赏采摘为主的乡村游,三是以古村落与民俗风情为资源的乡村游,四是以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及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乡村游,五是以新农村建设成就为主的乡村游[3]。

在节日类非遗传承上的文旅融合方面,萧放、周茜茜在《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一文中提出,应将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生计方式与精神状态结合起来,让具有传统特性的非遗的文化因素有机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从而使民族社会文化既保持古今关联的文化传承特性,又具有服务当代社会的实际价值[4]。

在全国各个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想要从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中脱颖而出,文旅融合发展不失为一条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立足自身具体实际,根据自身文化特性,对自身旅游建设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行相对应的设计规划,使得该地区的旅游产业更具有竞争性与可持续性。

一、梅桥镇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保护问题依旧突出

一是对梅桥镇周边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认识不到位,资金缺乏。当地居民对湿地的概念、用途等并不了解,当地也缺乏湿地保护开发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上游水域补水能力下降问题较为突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淮上区曹老集、梅桥两乡镇交界处,主要河流为三汊河,由于三汊河上游怀远县的工业园区落成,上游怀远县的用水需求激增,进而导致三汊河水域流量进一步减小,湿地周边补水能力进一步下降,不利于湿地未来生态环境的维系与生物多样化的存续。同时,上游的工业园区污水排放与农业生产使用的污水经上游排放至三汊河湿地,对于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生物栖息繁衍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乡村旅游产品缺少特色

当前,梅桥镇旅游产品缺少特色。梅桥镇的乡村旅游只能满足游客低层次、附加值低的消费需求。多数旅游服务局限于观光、住宿、餐饮、垂钓等,在涉及对乡村文化,尤其是乡村当地生态、民俗文化等相关资源时,缺乏深度解读开发,游客往往不会将梅桥镇作为二次或多次旅游观光的目的地。

目前,三汊河湿地周边民宿数量较少,客房使用数量无法满足游客日常使用需求。另外,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缺少游玩乐趣,游客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少的游客则进一步提高了梅桥镇当地民宿的建设与运营成本,导致当地民宿运营陷入低迷。同时,当地经营商户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整合和优化,参与经营、提供服务的主要为周边农户,且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相应的商户特色与服务竞争力。以游船为例,当地同时存在3~5家提供游船服务的商家,但主要存在于周口村周边河流区域,并未将游船服务扩展至整个三汊河流域,导致北刘桥村与南刘桥村虽然有着靠近河流的绝佳地理位置,却因服务缺失而迟迟未能发展,无法将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自身旅游优势。游船的单一服务也导致其服务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几乎无法与其他相关产业产生联动。

(三)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相关人才缺失

发展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对当前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梅桥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技艺淬火神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点心蜜角、苇子编织工艺,区级文化遗产梅桥羊肉汤等,从制作技艺到食品传承再到歌舞文化,梅桥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与旅游业进行融合拓展。在梅桥镇实地调研了解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愿意学习传播的继承者,部分独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面临传承难的困境。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技艺淬火神功为例,传承者的年龄基本上在50岁以上,而本应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80后”与“90后”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学习或传承相关技艺的越来越少,长此以往,真正代表当地民俗文化的非遗技艺与相关传承会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下消失殆尽。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特色种植产业、观光业、餐饮业、民宿业等诸多服务业态,对当地农民的相关素质与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经营者改变过去的种植方法与经营思路,将种植业、观光业、餐饮业、民宿业与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电商直播、“互联网+”等相结合,从过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多业态融合发展,这对于当地农民与经营者也是极大的考验。当前,旅游服务业的人才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断档及如何提升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是梅桥镇未来文旅融合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梅桥镇文旅融合的建议

(一)整合当各项资源,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打破过去旧的单一产业的“单打独斗”的模式,打通各产业间的阻碍,促进多产业多业态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各产业的协同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未来,梅桥镇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业+特色种植业”,打造花卉观赏种植园区、水果种植采摘园区等,将过去的单一种植区域打造为集种植、观赏、采摘、风景于一体的特色种植新业态。不同村庄可种植不同的作物,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在粮食作物生产区域,通过结合景观设计与艺术处理,将水稻小麦种植区结合成“麦田书屋”“稻田民宿”等艺术装置与景观平台,充分宣传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基于梅桥镇良好的地理位置,可借助当地丰富乡村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景观,打造独特的乡村农耕艺术装置与艺术景观,吸引周边旅游者前来参观、游玩。基于当地的丰富水系与种植产业,可鼓励发展花卉种植观赏特色农家乐、水果种植采摘特色农家乐、油菜花田种植观赏园、人工养殖垂钓观赏湖等特色农家乐,着力打造梅桥镇全镇观光农业,探索梅桥镇全域旅游的新发展模式。

(二)发挥当地文化作用,实现以文促旅

随着游客的增多,各类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工作岗位,进而促进了当地的就业。要将当地农耕文化与梅桥镇旅游产业融合,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农业生产、民宿居住、特色种植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梅桥镇已经拥有一个镇民俗文化博物馆与两个村民俗文化博物馆,当地各级民俗文化馆是以沿淮地区的农村民俗文化为主线,以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建设人民群众精神家园为宗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未来可通过推进梅桥镇各行政村的村级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通过利用当地老旧建筑进行修建改造,征集当地各类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物件,进而打造符合村各特色的民俗文化馆,力求“一村一馆,一村一品”。当地政府还可以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影响范围与使用场景,将旅游产业与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有机结合。利用现有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与社会组织或艺术家进行联合展览,创新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当地知名度,进而促进梅桥镇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可利用现有的农家书屋设施,开展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各大高校的交流活动,将传承已久的民俗、书本中的知识、新的农业产业理论等知识成果分享给当地民众,让农家书屋成为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场所,更好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要借助梅桥镇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赋能旅游产业。通过当地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入当地乡村旅游之中。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以村镇民俗馆为基础,进一步打造适合当地的红色经典游、文化沉浸游、农耕体验游等民俗特色旅游项目。

(三)重构乡村记忆,实现以旅促文

深入挖掘村庄特色资源,规划建设特色文旅产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梅桥镇,理应是一种包含乡土观念、族群记忆和农耕文化模式的综合性文化价值体。而这些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借助于物理空间、生活方式、品牌形象、配套服务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等价值转换系统,可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商业价值的转换,而商业价值又通过文化体验再生产文化资源和文化认同[5]。当地文化资源促进了当地旅游商业价值的体现,而通过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同样反哺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长此以往接续发展。梅桥镇要借助独特的自然湿地与丰富水系通过发展户外运动和休闲模式,深入推进“文旅+体育”融合,组织梅桥镇村民探索和提供当地的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拓展如野营、环湿地自行车、自驾、山地马拉松、漂流等适合当地的“体育+观光”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另外,可以借助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北淝河、清沟河、三汊河丰富的水系,尝试探索“三汊河湿地+农庄”的发展方向,通过打造高品质休闲垂钓庄园和独具特色的民俗生态农家乐,借助当地特色种植业,打造荷花荷塘观赏园与三汊河湿地漫步带,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打造集水上观光、垂钓、采摘、住宿、餐饮等一站式的旅游农庄。

(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社会团体进入

要制订梅桥镇湿地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对相关方面适时适度实施相应财政倾斜,保障文旅产业资金投放。目前,梅桥镇湿地治理的资金缺失,导致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没有得到较好保护。未来,梅桥镇可以进一步完善湿地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独立划拨北淝河、清沟河、三汊河的河体治理资金,进一步争取蚌埠市与淮上区的财政支持,通过加大对河体水体整治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当地或湿地污染的相关问题。

另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加入,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借助村集体资金,成立梅桥镇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与梅桥镇乡村旅游合作社。扶持一批梅桥镇当地优秀的经营个体,通过资金与政策鼓励,将过去“小而散”的经营个体不断发展壮大,做大做强。通过注册专属梅桥镇当地的特色品牌,集合梅桥当地商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与参与的相关农户规范当地经营活动,打造“生态梅桥,文化梅桥”特色品牌,提高梅桥镇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文旅融合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