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2-02-10杜英君

名师在线 2022年34期
关键词:圆明园语文课程思政

文 /杜英君

引 言

思政课是青少年的第一课,思想品德伴随着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处事方式,由其思想品德决定。新时代的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希望,担负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为最终目标[1]。小学阶段是思想品德的奠基阶段,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黄金阶段。如何让小学思政教育走出道法的课堂,有机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因此,语文课程在价值塑造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探索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策略与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为直接的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其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强调各学科、各学段的协同合作,将价值塑造渗透进日常的知识传授过程[3]。课程思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思政内容进课堂,即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历史文化、法治意识等思政要素,其破局的关键是能否结合学科内容,革新教学策略,使思政内容扎根于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课程兼具启蒙与奠基的作用,其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使之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语文教育是更高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是民族之根与国家之魂,是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少年不朽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4]。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教师大多将精力聚焦于零散的知识点,而缺少以小见大、因文制宜的视野,难以挖掘出课程中的思政要素。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从转变观念做起,提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创新思政要素呈现的策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一)目标层面:知识与价值统一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体现了语文知识的一面,人文性代表了语文价值的一面。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分离,将会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精致利己的倾向,不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做出无私奉献。因此,在目标层面,语文教学要将知识与价值相统一,在进行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过程中,讲述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传承中华民族团结、自强、无私、谦逊的美好品格。文字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5],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咀嚼其背后更深广的价值内涵,提升语文课堂的思想性与文化性,使学生将文字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内化于心。

(二)内容层面:教材与生活统一

以往的思政教育多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浅表层面,未能拉近思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远无法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内容层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需要教师主动引入生活这股活水,将“教材中所教”与“生活中所用”结合,让思政教育回归生活,发挥出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要积极地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引导学生品味思政的内在意义,另一方面要主动延伸课堂的范畴,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后生活,引导他们感悟思政的实际价值。

(三)方法层面:显性与隐性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开展手段单一,多以显性说教为主,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性不强,开展效果较差。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以具象思维为主,喜好真实、趣味的情境。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做到显隐结合、寓教于乐,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语言、问题设置、评价语言等自然渗透思政要素,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强烈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此,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设计时应做到两个“契合”,既要契合学生的现实心理,融入趣味、多元的教学手段,也要契合教材的内容要求,发掘语文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最终使思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言近旨远,浸身入心——以多元情境助推语文课程思政化

真实的情境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枯燥、死板的思政知识以更加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拉近其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在体验之中自主生成感悟,建构知识,实现思政教育的浸身入心。

《少年中国说》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戊戌变法失败距今已超过一百年的时间,当今的学生很难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自然也无法理解本文内容上的批判性与形象上的丰富性。笔者运用多媒体创建影音情境,播放纪录短片《梁启超的1900》,以真实的图像还原这段历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文章教学开始前,笔者用“母亲在大家心中是怎样的形象?能否回忆出一件自己与母亲相处的小事?如果有机会报答父母,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等问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回忆母亲对他们的无私付出,并依次走上讲台,分享自己与母亲的小故事。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心中的母亲形象也更加丰满。

四年级(下册)的《千年圆梦在今朝》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品读中国航天工作者身上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杨利伟、任新民、屠守锷等人的资料,安排他们进行课堂情景表演,复现神舟飞船登天的过程。让学生带入角色进行情景体验,在无形中渗透了思政要素,使其对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我笔我心,立言立人——读写相结合的语文课程思政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条腿,人要两条腿走路,步子才能迈得平稳。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呈现割裂的现状,这不仅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阅读过程中融入写作,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借写作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思维创造力,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让思政要素自然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章,以反衬的手法记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凸显英法联军的残暴,激起读者的痛心与愤怒,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写作融于各个环节,以读写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用三个段落简要概括了圆明园的位置、组成、建筑特点及其所收藏的历史文物,但每一特点都未能详细展开。在课前预习阶段,笔者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以及绮春园中“平湖秋月”“苏堤春晓”“西峰秀色”“叠石迷宫”等著名景点的资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描述其中一处景色的壮丽与秀美。在课堂上,学生代表依次发言,向大家介绍圆明园迷人的景色。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有了更加直观与清晰的认识,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用描述的口吻展示了“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将其中文物掠走、破坏、毁掉,并放火烧园的全过程。在课堂上,笔者安排学生将自己代入19世纪60年代北京城市民的角色,想一想当目睹圆明园这一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化成一片灰烬时,自己有何感想,用第一人称写出心中的惋惜与愤怒。对比教材上所使用的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描述的代入感更强,学生冲破时空的限制,重回那一特殊的历史情境,深刻体会这段历史的屈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激发出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

在深入感知圆明园的宏伟壮丽与侵略者的残暴后,笔者在“忆往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今朝”,思考今日中国是否还会再次遭受外敌的欺辱以及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背后原因。学生在课后以线上小组为单位,分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变迁,共同编织1860—2022的历史图谱,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通过历史实践来领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谛。在见证中国近现代史后,学生用文字记录心中的情感,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三次动笔,分别感受了传统文化的灿烂、近代历史的屈辱以及党领导下今日中国之辉煌,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被发掘出来并以更直观、深刻的方式被学生感悟到,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思政化含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广征博采、兼收并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语文课程思政化

想要让思政理论走入学生心中,仅仅依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让思政回归生活,构建起集校内校外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生活园地之中继续接受思政的熏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古典名著的导读单元,所编排的四篇文本《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与《红楼春趣》,涵盖四大名著相关内容。在单元教学结束后,不少学生萌生出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惊叹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曲折的故事情节。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古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突破口。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趁势组织学生在课后深入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在培养学生阅读意识与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在班级内部组织了“读古代经典,品传统文化”的课外学习活动,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水平,向他们推荐绘本版、白话版与文言版的四大名著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阅读活动。同时,依托线上平台,创设班级电台,每天安排一位学生担任主讲人,两位学生担任点评人,讲述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体悟,介绍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或最为感动的情节。在阅读和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而且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达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

结 语

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呼唤着心怀家国、学识扎实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坚持课程思政化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教学出发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日常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搭建课内课外一体的思政化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更加多元、趣味。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语文课程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游圆明园有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明园里过大年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