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10林别嘉

艺苑 2022年6期
关键词:钢琴曲钢琴演奏民族音乐

林别嘉

多元文化时代,各国本土音乐均受到外来音乐的冲击,在重视学习外来音乐优秀成果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受众率较高、受众年龄分布较广的钢琴演奏教学之中,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融入度和接受度,有利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构建和丰富本民族音乐体系。本文在多元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具体策略和教学实证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钢琴演奏教学的发展创新。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是以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性为依托的教育理念。钢琴演奏教学作为一种以钢琴作品为媒体的教学方式,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曲家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近百年来,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能够为中国钢琴音乐融入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丰富的钢琴教材。1949年以来,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或多或少地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也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提供了各种具体宝贵经验。因此,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融入各级各类钢琴演奏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自20世纪初起,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这些钢琴音乐通常体现了钢琴演奏的中国特色。以中国民歌式钢琴音乐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家就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纳入钢琴教学体系之中,鼓励各大音乐学院编写本民族音乐内容的钢琴教材。1952年陆华柏编撰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出版,这些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小曲即可作为中国音乐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演奏教材。1956年,黎英海编写的《民歌钢琴小曲50首》出版,收录其中的民歌钢琴小曲不仅具有较强的钢琴教学价值,而且还是钢琴民族化教材的初步体现。[1]175-176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民族钢琴小曲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国民歌钢琴小曲作为教材被应用于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由此可见,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爱国作曲家们已为振兴民族钢琴音乐及推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钢琴热”,各级各类钢琴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然而也伴随着出现中国钢琴学习功利化的不协和音,在考级和艺术高考的功利目标下,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一度被淡化。尽管如此,在社会功利化价值观之外,仍然存在一批热爱中国传统音乐,并致力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们以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内容编写初级钢琴教材,希望从小即对学生进行钢琴民族化教育。如,20世纪80年代董刚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周广仁、应诗真编写的《初级钢琴曲集》等。

(二)必要性分析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在钢琴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推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必然途径。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播音乐文化知识的功能,是培养和发展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工具,能够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效果最佳的途径之一。而当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或蕴涵着“道法自然”“中和”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古曲音乐被改编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传统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进行了传播。而在钢琴演奏教学的过程中,能长期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效性。因此,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实践与钢琴教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纳入中国钢琴教学,逐步建构完善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体系,才能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钢琴演奏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思维,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纳入钢琴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文明、和谐和友善的价值观。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作的音乐,具有较强的民俗化特质,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及祖国壮丽的河山胜景。如《茉莉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庆翻身》等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又如《巴蜀之画》《平湖秋月》等反映了祖国美好河山壮丽景色的作品等。[2]98-99这些音乐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具体策略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钢琴教育就根本而言必须采取逐步构建中国特色教学体系的总体策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民族化钢琴教学的理念

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不同民族音乐特性的关键。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确立民族思想,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补充丰富高校钢琴教材,并借助音乐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特点,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时代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兼容并蓄,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纳入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引导学生对中国乐曲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民俗等信息进行了解掌握,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确立中国化的钢琴教学理念。[3]87-89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把落脚点放在西方音乐“多声思维”、理性逻辑与中国音乐“线性思维”、意境韵味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上,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消弭钢琴演奏教学中的矛盾与不适;二是借助“以通求变,以变达通”的中国传统“通变”思想,有效处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继承中国民族乐器的传统演奏技法,并在教学中寻求合适的钢琴触键方法和演奏技巧,以创新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韵味。

(二)确立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目标

一是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目标。音乐文化价值观在个人的音乐学习、演奏和音乐审美观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相比,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明确设定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目标,以民族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是确立民族音乐文化情感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引发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钢琴教学中设立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目标,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姿态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作曲家创作情感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索传统音乐中深层次的意境美;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三是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目标。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代钢琴教学中,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音乐的传承是一个长远目标,将民族音乐传承作为教学目标融入钢琴教学之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民族音乐教育。[4]78-79民族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特别重要,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是学校音乐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增强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成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阵地。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目标。

(三)建立民族化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质量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阶段,我国钢琴教育多是从西方钢琴教学体系因袭而来,教材则直接是照搬西方的资源。西方钢琴教学体系大多以本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作为教材,而中国特色钢琴教学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在使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作为教材时面临着学生不解作品蕴意,不知传统音乐文化特征,无法精准地传达作品的意韵等尴尬局面。反之,如果在中国钢琴教学中构建完善了民族特色的教学体系,必然会增强中国钢琴教材的使用,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5]178-180;同时还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钢琴演奏风格。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中渗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钢琴教学体系的必然基础。

(四)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以传统音乐文化的感知与欣赏为教学内容。现代钢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并最终实现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目标,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大量民族音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演奏中充分体会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知民族音乐与众不同的特色。近百年来,中国钢琴作曲家通过不懈努力创作改编了大量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如《梁祝》《平湖秋月》《阳关三叠》《百鸟朝凤》等。[6]152-153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原曲与改编后的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播放,并分析两者的异同,以促进学生快速理解这些钢琴乐曲的音乐特色和演奏特色。同时,也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赏析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说唱以及地方戏曲音乐的学习。传统民歌、说唱音乐、地方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魅力。多年来,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不断把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西洋钢琴里,创造出大量独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如,钢琴曲《皮黄》,根据中国戏曲元素西皮、二黄的腔调改编而来,这首作品回忆了作曲家儿时生活在云南滇池的景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类似民族特色元素鲜明的作品,如《皮黄》《京剧瞬间》《茉莉花》《太湖美主题变奏曲》《侗乡鼓楼》《滇南山谣三首》等,这些作品中包含着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7]32-34以此作为教材,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界,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证

现阶段,我国钢琴演奏教学中大量使用西方钢琴作品作为教材和练习曲目,而较少使用中国钢琴作品。近年来,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取得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

(一)《百鸟朝凤》的民族色彩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融合

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音量宏大,音色粗犷,常用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情感,唢呐可以模仿自然界中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还可以演奏技巧性较高的华彩乐章。唢呐的高音尖锐刺耳,不易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因此,常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民间地方歌舞或地方戏曲中应用较为广泛。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意蕴的表现,具有较强的人文情怀。西方音乐文化,尤其是钢琴音乐中大多承载着作曲家个人的情感。例如,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以及舒曼的《诗人之恋》等均在其中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传性特点。贝多芬、肖邦等西方音乐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也反映出一定的自传性倾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更多地体现出较强的意境和韵味,对自然景物进行客观的描摹和写意,而作曲家本人的主观情感虽融入其中,但却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以及清雅、高妙的韵味,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

唢呐曲《百鸟朝凤》中就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意蕴和强烈人文情怀的特点。王建中所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中利用钢琴的音乐模拟作用,使用大量的装饰音模拟出唢呐的金属气质音乐,使该首钢琴乐曲中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从旋律上来看,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旋律十分欢快,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旋律进行了扩充整理和改编创作,保留了原有乐曲的主要旋律脉络,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音色高亢明亮,曲调激情澎湃。[8]31-35从音乐和声上看,钢琴曲《百鸟朝凤》的和声中配合民族五声调式的横向旋律编写纵向和声。这种纵向和声编写与西方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色彩,这些色彩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得以融化吸收。[9]189从旋律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大多以单声部为主,或加入一些其他声部的模仿和变化发展,而西方钢琴音乐则十分重视和声织体的创作。在钢琴曲《百鸟朝凤》的和声旋律进行了丰富而立体的改编,充分发挥了钢琴多声部音响效果的特点,更加突出音乐作品的欢快和热闹氛围。钢琴曲《百鸟朝凤》中作曲家王建中还将中国地方戏曲音乐——豫剧的因素纳入其中,在曲式结构、节奏速度、和声织体手法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豫剧的民族音乐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有机地融入《百鸟朝凤》这首钢琴乐曲中。

在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演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唢呐曲《百鸟朝凤》和钢琴曲《百鸟朝凤》,让学生仔细体会唢呐的传统音乐与钢琴音色之间的区别,通过对钢琴曲《百鸟朝凤》作品的美学特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风格与西方音乐文化风格的对比,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钢琴曲《百鸟朝凤》中包含大量模仿唢呐和百鸟音色的装饰音,在教学中可通过对比唢呐吹奏的百鸟音色与钢琴模仿百鸟音色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对唢呐等中国民族乐器音色进行深入了解。此外,教学中还可针对钢琴曲《百鸟朝凤》中所保留的中国传统音乐曲式和豫剧音乐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西方曲式之外,加强对中国传统曲式和豫剧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乐感、句感的把握。

(二)《夕阳箫鼓》的民族神韵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融合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夕阳箫鼓》改编自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中国传统古琵琶曲目《夕阳箫鼓》,其中运用了富有诗意的分段标题,为听众带来富有中国诗意美的享受。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整体旋律相对较为简单,描绘出夕阳西下之时,登船泛舟江上,微风轻拂的自由而优美的意境。在《夕阳箫鼓》钢琴音乐作品中,作曲家黎英海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创造性地使用装饰音模拟笛、箫、琴、筝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同时充分挖掘钢琴音色的表现力,整首音乐形象鲜明,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再现了传统民族音乐的气质与神韵。

将这首钢琴作品应用于钢琴演奏教学中时,应注意使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充分利用不同的触键和踏板用法,对笛、箫、琴、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进行模拟,同时把《夕阳箫鼓》的民族神韵融化在钢琴演奏音乐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对中国传统乐器的模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笛、箫、琴、筝等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兴趣。对乐曲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西常见的曲式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曲式,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并通过演奏《夕阳箫鼓》把民族音乐的神韵和钢琴音乐融合在一起。[10]67-68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根据古代传统乐曲改编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夕阳箫鼓》中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淡然、悠远的韵味和古朴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中西钢琴音乐风格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体教学中可借助白居易《琵琶行》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影视资料与琵琶古曲进行音画结合体验,运用“联觉”心理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音乐意境,培养学生的联觉意识,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感觉与思考,进而提高音乐素养。

(三)《阳关三叠》的民族意境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融合

钢琴曲《阳关三叠》改编自中国古琴曲《阳关三叠》。古琴曲《阳关三叠》最初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歌传出后,被人们谱成了送别名作《渭城曲》。清朝末年,张鹤根据《渭城曲》以及社会上流传的数十种送别曲编写成古琴曲《阳关三叠》,之后我国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和译配,使古琴曲《阳关三叠》更加驰名中外。古琴曲《阳关三叠》采用三叠曲式结构,主题质朴,结构简洁,情感深厚,其中所包含着浓厚的离别、惆怅、无奈的情感。钢琴曲《阳关三叠》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成。在这首钢琴曲中保留了中国古琴曲原有的音乐特色、特征和特质。在曲调上直接采用古琴曲的曲调元素,沿袭了古琴曲的下行音调线条,将原古琴曲中回环曲折的曲调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作曲家在这首钢琴曲中有意识地模拟民族音调、旋律线条,乐器特色,让传统民族音乐的意境和意蕴在钢琴演奏中得以融合。

在钢琴曲《阳关三叠》的演奏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乐曲的音色、旋律、乐器特色等进分析,并在教学中充分将钢琴曲和古琴曲《阳关三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古琴这一乐器的音色,音响效果,激发学生对中国古琴等传统民族乐器的兴趣。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意境和韵味存在较大差异。钢琴曲《阳关三叠》中充分保留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意蕴。“离情别恨”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之一,《阳关三叠》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蕴和音乐的终极关怀意义与价值。钢琴曲《阳关三叠》在改编的过程中,极力保留了古琴曲原有的意蕴和意境,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固有的审美体验。因此这首钢琴乐曲教学时,教师更需要对该乐曲的意境和韵味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便更好地表现钢琴曲的意蕴和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曲改编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和演奏心理的培育。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并深刻体会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钢琴曲钢琴演奏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