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学科渗透路径探讨

2022-02-10刘红丽甘肃宁县盘克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劳动科学

◇刘红丽(甘肃:宁县盘克镇中心小学)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新课标针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议,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途径,展开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基于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其劳动观念。科学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过程以实践形式为主。基于跨学科教学要求实施劳动教育,理应发挥科学课程的独特优势,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有机融合,扩大对小学5~6年级学生的教育影响。

一、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一)认识不足

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所有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即使是农村学生也很少接触到体力劳动,他们只需全心投入学习之中,无须参与家务劳动或其他体力劳动。小学生从小就在此环境中长大,缺少对劳动的客观认识,不会思考自己的衣食住行与劳动的关系,直接导致其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虽然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观念,但在小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仍处在边缘地位,学校与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虽然按照教学要求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实际教学结果无法保证,学生在校获取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严重不足,不利于发展其劳动素养。

(二)方法单一

首先,在面向小学5~6年级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中,教师习惯性利用“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一种美德”“积极劳动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等道理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显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足以支持他们完全理解这些大道理,相应地,劳动教育自然不能取得实质效果。其次,农村小学开展劳动实践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调,未能很好地利用农村资源和环境,时常以卫生清洁作为劳动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十分有限,他们仅需按照要求打扫卫生,无法了解劳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如此并不能真正提升其劳动技能。最后,劳动实践后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回顾,教师直接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定义学生的劳动成果,此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渗透科学的意义

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用性与实践性,旨在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走进科学,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劳动与技术课程同样是小学阶段单独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教学。通过观察劳动教育内容,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与科学课程的交叉点,正好证明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设计,一方面,利用科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引导学生参与以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过程获取相应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并在日常实践中迁移运用,深刻体现科学课程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实践要求,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利用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科学认知,利用科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会劳动、爱劳动,积极参与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培养良好观念,提升实践能力。

三、劳动教育渗透科学的路径

(一)探寻学科交叉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应立足于两个学科的交叉点,根据劳动教育内容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基于科学实践活动提炼与劳动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全面融合,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科学课程是一门包含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综合学科,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存在诸多交叉点。教师在备课阶段要以融合的眼光发现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交叉内容,围绕二者的交叉点延伸相关劳动原理和科学知识,确保教学活动的兼容性与针对性。农村学生虽然很少参与劳动,但他们相对熟悉各种劳动工具与劳动环境。劳动工具的使用,便是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交叉点,如何借助科学知识省时省力地使用劳动工具值得进一步学习。

例如,“扁担”是农村常见的劳动工具,主要用于搬用物品,学生需要了解其使用方法,知道其发力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可准备一根扁担,指导学生搬运两份同样质量的物品,很多学生在搬运时身体歪歪扭扭,搬运过程耗时较长,进而对这一工具产生了探索欲。随后教师进行示范,表明扁担是一种省力工具,由此引入“杠杆原理”这一科学概念,并利用简易动画分析“扁担”的工作原理,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在利用“扁担”搬运物体时感觉费力的原因,指导其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即将扁担与肩膀的接触点放在扁担的中心位置。学生明确其使用方法后,教师可建议他们在课后借鉴杠杆原理自行制作简易扁担,并将其应用到日常劳动之中。经过这样的引导,将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与科学原理相融合,学生可掌握劳动工作的使用方法,也可拓展科学视野。

(二)组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科渗透

纵观各种劳动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劳动细节都可利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但因为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不强,科学观念淡薄,他们经常会忽略这些隐含的小细节,也无法准确联系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劳动行为。基于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思路,教师可将日常劳动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放大呈现,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调动其生活经验,引领他们应用科学知识,展开趣味化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把握劳动规律。教师要做好整体设计,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认真观察日常劳动中的细枝末节,鼓励他们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去进一步探究,为科学意识的发展创造机会。

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为花园里的树木松土,很多农村学生对这一劳动行为都有印象,他们见过父母长辈为果园中的瓜果树木松土,但却极少有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松土?松土这一行为有什么科学依据?基于此,教师先组织学生完成为花园里的树木松土的劳动任务,再要求他们自主探究为什么要对植物松土。面对此探究任务,学生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一方面向父母长辈请教他们的劳动经验,另一方面查找资料找出相关科学道理,明确为植物松土是为了防止土壤板结,保证其根部顺利呼吸,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松土步骤在植物生长过程十分重要。通过此融合学习过程,将劳动行为转化为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关注细节,自主探究相关科学原理,既可帮助其直观理解劳动的意义,又能激活其科学探索意识。

(三)增强教学实践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科学课程都具有实践性特征,课堂学习主要在于掌握相关原理,教学重点则在实践操作之中,必须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与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现象。因此,教师要从课程融合视角设计实践活动,让科学知识作用于学生的劳动实践,指导劳动实践有目的、有依据地开展;让劳动实践论证科学知识的有效性,确保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农村特色资源出发,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相机注入科学知识,组织学生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使其亲自参与,手脑并用,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感知劳动价值,增强动手能力。

例如,按照5~6年级劳动教育要求,以家用电器的使用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要点,组织学生独立实践。基于此任务,学生可了解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常用电器的功能特点,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根据需求规范、安全地操作,如使用洗衣机的不同功能洗涤不同材质的衣物、使用电饭煲进行简单的食物制作等。同时,要拓展劳动实践的深度,启发学生自主了解不同电器的工作原理,尝试利用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电风扇会吹出冷风、为什么电冰箱可以冷藏也可以冷冻等问题。如此,将简单的劳动行为上升到科学层面,学生可直接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培养他们在劳动中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增强劳动实践的实际意义。

(四)突出渗透延伸性,拓宽劳动教育空间

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范围,同样,科学探究也是无边无际的,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起来,必须注意教育活动的延展性,充分拓展劳动教育范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科学观念。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活,明确农村小学5~6年级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以教材、课堂为基础,突破学科壁垒和资源壁垒,充分向外拓展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将现实生活与学习活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在此空间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其综合素养为目的,基于劳动教育内容引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其能广泛接触劳动,主动进行劳动实践,并将获取的科学知识落实到行为之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与家庭环境,为其进行科学化的劳动实践积累经验,延展融合教学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科学意识。

小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培养其从小就具有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尤为必要。在小学阶段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相融合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是改善当前教育现状的必要举措。面向农村小学5~6年级学生,我们应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寻找学科渗透路径,通过理论引导与实践活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让科学课程发挥其独特优势,延展劳动教育的范围,对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同时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劳动科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蜗牛看牙医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热爱劳动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