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索
2022-02-10林晓心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林晓心(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此同时,也是一种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需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有机整合,并与所在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有效配合,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而微项目式教学即以这种方法为基础,并加以改进,操作性更强,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堂微项目式教学概述
微项目式教学的含义:与现存的科学教学资源与课堂时间限制进行有机结合,在项目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并且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的方法。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设计系列性探究活动,学习成果以及成果的公开性是这一教学方法突出强调的内容。微项目式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则是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既定的课堂时间里,由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微项目式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评价,在与课程标准结合的前提下,设计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驱动性问题。之后需要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并将微项目式教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下,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均可以充当评价者,进行学习收获和学习成果的交流。
(一)微项目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1.创设真实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入微项目式教学方法时,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等多项具体内容为依据,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应当与学生实际相符合,同时还应当存在较为丰富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选取的话题应当是学生能够时常接触到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如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会更加强烈,进而为项目式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2.设计微项目驱动性问题
在应用微项目式教学方法时,驱动性问题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即为驱动性任务。在对这项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教育部门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和标准,并与所应用的科学教材有机结合,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典型、代表性较强并且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科学能力、科学能力的价值、科学思维以及现实生活等若干个角度。此外,还要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更深层次融合,从而推动微项目式教学方法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3.构建微项目成果展示平台
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将小组内成员的共同探究所生成的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一方面,这种展示过程是总结微项目式教学方法实际应用流程和应用效果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也为班级中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和学习,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丰富的形式,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此期间,学生将会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享受到展示自身成果所产生的喜悦,在接受学生、教师以及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建议之后,会对自身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思考也会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二)微项目式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了差异化的教学要求,而微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即以这种差异化要求为基础,完成合理化“脚手架”的搭建,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对驱动性问题开展探究和学习,并在科学这门学科的原理以及基本概念的帮助下,通过多元化课堂资源的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解决一系列存在关联的问题。在此期间,借助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和对他人意见和建议的吸纳,学生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有效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教学的局面。
二、小学科学课堂微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究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真正实现微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探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科学教材本身内容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制约,微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详细设计,才能够使其与小学科学教学完美贴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单项主题活动的建构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往往涵盖相对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但由于科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地位比较尴尬,非主要科目的性质使其难以获得充足的授课时间,教学时间比较有限,进而使得小学科学教师不重视这些内容。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实践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单项主题活动的建构,提升教学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中的《水受热以后》这一节课教学中,学生对水受热之后产生的反应可能无法形成有效的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个观察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在生活中对炉灶上加热水这一活动进行观察。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观察成果进行展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受热之后的现象。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水受热之后的具体反应,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盛有水的透明烧杯。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直观地了解烧杯底部直至水面的水受热之后的变化情况,借助“眼见为实”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当学生在学习期间遭遇困难并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依托微项目式教学,进行单项主题活动的建构和实施,一方面能够打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单项活动构建的概念,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在拓展教学中进行模块化主题活动的建构
设计单项活动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有效解决学习困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比喻成病人看病的过程,医生会给患者提供一个治疗疾病的药方,以期达到“对症下药”和“药到病除”的效果。但如果一个个体想要始终保持强健的体魄,医生的药方并不是实现目的的有效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坚持。相较于单项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模块化主题活动的建设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其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长时间的持续化促进效果。在小学科学应用微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在设计单项主题活动时,会出现若干个要素,并且每一个实验或者是实践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换言之,各个实践活动和实验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这种模式对于课堂时间有限的科学学科而言是比较适用的。但是在拓展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方法将难以切实发挥自身的作用。基于此,为了可以提升微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探究更加适用于拓展教学的方法至关重要,此时,就可以引入模块化微项目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昆虫”、第四单元“繁殖”这两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与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想法进行学习模块的设计,例如,蜜蜂模块、蚂蚁模块、植物种子模块以及植物根茎叶模块等,并将这些模块作为开展科学知识教学内容的关键。以植物种子模块和植物根茎叶模块为例,这一类植物模块有着十分明确的育人目标:首先,在拓展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植物充分接触,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观察植物、了解植物,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繁殖的相关科学知识更加充分地掌握;其次,促使学生形成对待研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培养崇尚科学精神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务实认真;最后,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全面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和动物一样拥有生命,推动学生STEEN目标的形成,即科学、技术、工程、环境、自然目标。
依托小学科学教材中本身存在的教学单元进行模块化微项目活动的构建,能够从多个层面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实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和实施微项目
小学生年龄偏小,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脑海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幻想,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所以,在将微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学生本身的探究精神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开发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能够依赖自己的动手能力完成的微项目活动中投入更多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做好微项目活动,将微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的优势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中的《玩泥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以前玩过泥巴吗?你是怎么玩的?是像小猪佩奇一样在泥坑里跳来跳去吗?此时,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玩泥巴的经历。这种趣味性的问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还要与一年级学生所拥有的日常概念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场景的创设。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含杂质的泥土向每一个学生分发。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泥塑。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将泥巴捏成自己喜欢的植物、动物和玩具等。在完成泥塑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在此期间,学生能够获取其他人的设计理念,取长补短,进行彼此想法的碰撞与交流,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项目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研究问题、产品或活动的设计以及成果的完成等,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应当注意的是,小学科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期间遇到的困境,引导学生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