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之道

2022-02-10熊艳艳

英语学习 2022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教学

文/ 熊艳艳

批判性思维又称思辨能力,在教育界已成为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也是各国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思辨缺席”(黄源深,1998)的现象。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确定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之一。以此为契机,中小学英语教学开启了将思维品质培养纳入语言教学的改革。然而几年过去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兰春寿(2019)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意识到要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融入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周杰、毛广(2020)认为,在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批判性思维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发挥应有价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线教师们知晓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学中要么依然是重语言学习、轻思维培养,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缺乏了解,不太清楚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之含义

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含义的探究处于发展变化中。Dewey(1933)将批判性思维称为深思型思维,指根据其形成和可能的发展,而对一种观点或知识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认真的思考。Glaser(1941)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愿意深入思考问题的态度、知晓逻辑探究和推理论证的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技能。Ennis(1996)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在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所进行的理性的、深思型的思维。Paul等(1993)强调批判性思维是通过有技巧地掌握和理智地分析内置于思维中的各因素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Fisher & Scriven(1997)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观察、交流、信息和论证进行主动地、娴熟地解释与评价。Paul & Elder(2008)修正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即一种旨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思维的艺术,是自我引导、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的思维,需要有效交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oore & Parker(2017)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评论,即理性地评价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维(观点、判断、决定、计划、总结、推理等)是否是理智的、合逻辑的。

综上可知,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很难用固定的方式表达,但可以通过其中的共性因素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技能性的,它表现为思考、探究、推理、论证、分析、解释、评价、做决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等思维能力。其次,这种思维是深层的,是依赖理性的深思熟虑,正如Dewey所说,是持续的、认真的思考,有别于我们只依靠感觉经验而在顷刻之间匆忙做出的某种评价或结论。而且,Dewey、Glaser、Fisher 和Scriven几位学者在界定批判性思维时都提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指上述的深层思维能力,而且还包括在合适或必要的情况下愿意进行深层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换言之,批判性思维不仅仅表现为技能,还表现为习惯或品质。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拥有自觉运用理性思考来探究、推理、评价,从而与他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品质。正如Fisher(2011)所言,“拥有批判性思维并善于在合适的时候使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含义是针对思维本身的思考,尤其是对思维主体自身思维中诸要素的自我反思性思考。Paul等以及Moore等在新近的研究中都强调批判性思维内涵中对自我思维过程的分析与评价。也就是说,拥有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要对他人的观点、结论、判断、推理等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做出判断、结论、推理、解释、决定等的时候,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评价。

通过分析一个世纪以来几位代表性学者对批判性思维之含义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从最初的深层思维技能发展到包含对他人的思维进行评价,再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如此一来,随着批判性思维对象的扩充,实际上也同时增加了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维度,即有意识地进行深层思维的习惯,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习惯或品质(如图所示)。

图.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之匡谬

由于一直以来英语课程的工具属性占主导地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中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较薄弱,因此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可能存在偏颇。批判性思维已经被纳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存在问题。

1.对批判性思维的程式化印象

批判性思维这一名称中含有“批判”一词,因而往往会让人产生误解,将其意思简单化为“批评”“质疑”“挑错”,而无视“批判”一词所含的“评论”“判断”等意思,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其丰富的内涵。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指的是独立地对他人观点、判断、结论作出合理评价,这种评价是基于理性思考的,既不应该是随意肯定,也不应该是全盘否定。周杰、毛广(2020)的研究指出基于标准的判断、评估等因素的融入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在。与此相关,有人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彻底的否定性思维,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含有积极的建构因素,与创造性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合理评判一种观点或论断并不仅限于指出缺点和不足,还需要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其他不同的或更好的观点,这里涉及的是基于否定的建构性,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刘道义(2018)指出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技能是知道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答案或唯一解决办法;钟启泉(2020)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责难对方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另外,有不少人习惯性地认为批判性思维活动针对的只是他人的观点或结论等,但根据前述对批判性思维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思维活动的对象还应包括思维主体自身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式的思维,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点、判断、结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同时,批判性思维还通常被认为很难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无法支撑批判性思维这种高阶思维。这一认识已经被学者们证明是不正确的。鲁子问(2017)在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研究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并不需要等到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方可进行,可以在整个认知过程之中进行,可以在孩子开始发展认知能力之时就开始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苏慧丽、于伟(2019)从认知层面分析认为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究的精神、不断挑战的欲望、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天性,这些都是产生批判性思维的积极因素。实际上,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儿童更加趋向于对所见所闻一探究竟,更少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从而具有更多开放性、多样性的思维倾向。其次,语言学习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已经是学界的定论,至于有教师担心儿童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高阶思维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来实现,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画画、选择、游戏等方式体现出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些儿童天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苏慧丽、于伟(2019)的研究指出批判性思维并非人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

2.对批判性思维的碎片化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培训、教研和学习已经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然而这种培养有时是碎片化的,即出发点或目标是模糊的,仅为了培养而培养,徒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结果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而无实际意义。比如某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写明了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设计了诸如“Do you think this choice is good or not?”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以训练学生分析判断、表达观点等思维技能。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仅限于“yes”或“no”。此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解释、论述自己的看法,且很快就自行给出结论:“Well,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choice.”

其次,有些教师只能按照教学设计中已有的安排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课堂生成中蕴含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时机。这样一来,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时候,学生迸发出的思维之花反而会被遏制。某教师在教授北京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Is May Day a Holiday?”Lesson 15时,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对中美两国的Labour Day以及英语中May Day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意见,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厘清这一文化知识,而是照搬教材上本就不太清楚的说法匆匆结束了这一环节。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课后继续通过不同途径弄清楚中美两国Labour Day的日期差异、英语中May Day的特殊含义以及汉语中“五月节”通常指端午节等文化信息。

还有一些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意识地安排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活动,但是却过于关注活动本身如何设计得完美,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这些看起来很精妙的活动却并不能有效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批判性思维能力所包含的技能和态度都要求对其的培养不能单靠偶尔一两次的碎片化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每次课的课堂交流和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

批判性思维之培育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变成“死记硬背”,必然会是低效的。一个善于思考的英语学习者必定会在语言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依循规律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知晓抽象概念的程度上,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堂行为及教师的课堂话语行为中。

1.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首先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广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不到位,要么不给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要么在学生展现出批判性思维技能、说出标新立异的观点时,出于某种原因将其打断。比如某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课文对话的配图时提出一个问题:“What’s in the hill?”一位学生回答:“An apple is in the tree.”这一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因为图中树上的果实画得不很清晰,而且这跟课文对话的关系不大,因此教师就生硬地反馈“I can’t see the apple.”并让学生坐下。教师不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评价或判断这一出乎意料的答案,而且自己的反馈也没有表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没有很好地向学生示范如何合理评价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因此,当教师感觉学生的看法或质疑会对自己形成挑战时,首先需要具有容纳和评价不同观点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品质。

2.教学设计中纳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相关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对如何在一节课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清晰的思考。教师要通过综合分析教材和学情,根据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构成,合理、科学地确定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绘本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Predicting the ending”的环节训练学生分析、推理、解释、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技能。根据绘本内容,学生的推理可能会涉及科学知识及情感态度,因此会有各不相同的结果,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解释并合理评价其他同学的结果。如果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也可以设计画图加简单文字的任务,如此也可构成对绘本的续写。

3.教学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教学设计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内容、情感、质疑等机遇,通过巧妙地提问和反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教师要在自身对文本主题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参与针对语篇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围绕有争议的话题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观点”(教育部,2020)。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言水平,选择恰当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点,设计合适的活动发展学生在特定阶段可以达到的批判性思维。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调整、改写、续写教材文本,以使其符合自己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塑造思维型教学文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指向批判性思维习惯或品质,这就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塑造思维型的文化氛围,即鼓励独立判断、质疑反思、审慎求证,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表达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和交流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让渡话语权,当学生的观点超出教师的预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既保护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又展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葛炳芳、洪莉,2018)。

结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批判性思维能力事关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健全人格。语言学习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已经表明儿童英语学习也离不开思维之花的浇灌,在课堂上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不会因占用语言教学的时间而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插上思维的翅膀,从而学得更有趣、飞得更高远。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