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康整合,助特需娃娃成长
2022-02-10韦英哲
韦英哲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让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普特融合”将成为特殊儿童教育的一种趋势,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亦是如此。淡化特殊儿童的特殊,把他们当成普通儿童去看待,让他们同等接受教育。
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学前特殊幼儿的权利,也关乎教育的公平。由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幼儿部领衔的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是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中仅有的两个特殊幼儿园课程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教育与康复整合的新模式,针对各种障碍类别的特殊幼儿设计完整、系统的课程方案,助力特需娃娃成长。
探索新形式教康课程
在我国,特殊幼儿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或课程建设指导文件。目前仅有针对聋儿的《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余障碍类别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少数特殊教育学校的附属幼儿园根据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人发展需求,构建相应的校本康复课程。
番禺区培智学校于2014年开设幼儿部,目前有3个班、11名教师和24名幼儿。在这里,幼儿的学习障碍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动作发育迟缓等。每个幼儿都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一生一案”个别化教育档案。幼儿部根据幼儿自身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功能性课程,以游戏的形式,专门开设教育康复课,最大程度降低障碍对幼儿的影响,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朱阳于2014年起担任培智学校幼儿部主任,负责特殊幼儿感统训练、听障幼儿语言康复训练、知觉动作康复训练等教学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幼儿部的教师积极探索“特殊幼儿自主游戏活动”,课题成果获得广州教育学会2020年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2020年,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成功申报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作为项目主持人,朱阳坦言:“第一次主持这样的项目,当初申报时差点就放弃了。因为我们是区属特校里的幼儿部,规模小、人员少,缺乏专家和专业人才资源,而且,基于教康整合的课程新模式,没有路径和模式可参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该项目紧密结合普通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坚持秉承“促进特殊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以提高特殊幼儿生活质量为方向,以培养特殊幼儿基础能力为重点,整合教育和康复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探索教康整合的新模式课程,该项目聘请了康复科医生为项目指导专家,整合科研单位和高校指导专家,形成了跨教育和医学的专家团队。他们是: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邱举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谌小猛、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童康复科原主任方素珍。高校指导单位为广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和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
该项目属于应用型课程,可以直接应用于特殊幼儿园(康复中心)、融合幼儿园的特殊幼儿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无论是特殊幼儿园还是融合幼儿园的特需幼儿都能通过此课程,将课程目标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嵌入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活动或由幼儿发起的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该项目实践团队由10家单位组成,其中3家为特殊幼儿园(部),7家为融合幼儿园。特殊幼儿园(部)中,番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联合会下属机构,佛山市启聪学校学前部为跨地域实践课程代表。融合幼儿园中有镇街中心公办幼儿园(番禺区大龙街中心幼儿园、番禺区钟村街中心幼儿园、番禺区沙头街中心幼儿园),也有民办幼儿园(番禺区南村镇嘉洲幼儿园、番禺区阳阳实验幼儿园),还有普惠性幼儿园(番禺区洛浦街东乡幼儿园、番禺区大龙街新水坑幼儿园)。
构建双核心课程体系
项目立项后,经过前期准备,于2021年3月21日正式开题。
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创设尊重、关爱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和康复的交互作用,为每个特殊幼儿提供改善功能障碍的机会,使每个特殊幼儿以个性化的方式成长。课程旨在培养特殊幼儿习得适应生活的常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功能障碍得到恰当改善,身心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朱阳介绍,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为双核心课程,分别是生活教育课程和康复训练活动课程。其中,“生”课程属于教育课程,围绕特殊幼儿的日常生活,提升特殊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分为“舒”“礼”“慧”三个领域。“动”课程属于康复课程,旨在发展特殊幼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感知、认知、语言、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包括感知觉动作训练活动、社交沟通训练活动、情绪行为训练活动三个领域。
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完成了课程体系的构建。生活教育课程目标来源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两份重要指引文件,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个别化教育目标等因素,预设了“我”“学校和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八个主题活动。通过各年级做同一个主题的方式,让各年级的教师能够融会贯通课程目标,便于教师灵活地根据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目标来調整主题目标,通过一日活动达成预设的目标。
康复训练课程为选择性康复课程,根据不同特殊幼儿的需求选择课程,例如听障幼儿可以选择社交沟通训练活动,脑瘫幼儿可以选择动作训练活动,多重障碍幼儿可以选择多个训练活动。康复训练课程可以以个别训练或小组训练的形式抽离式实施,也可以由教育康复教师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支持、辅助幼儿达成活动目标。
该项目的指导专家和课程审议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建设计划思路清晰,建设目标与内容明确,拟定了比较详细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课程审议专家特别指出,该项目是基于《指南》和《指引》的特殊幼儿园课程,并且能在特殊幼儿园和融合幼儿园中实施课程,让特殊幼儿更好地融入普通环境,让“特殊”变得不特殊了。
随着课程的开发,项目组计划打造科学、系统、适宜的特殊幼儿“生·动”课程资源。一方面,编写《特殊幼儿“生·动”课程纲要》,配套相应的教师版、家长版的《指导手册》以及微课程视频等资源。另一方面,依据特殊幼儿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项目组参与单位的功能场室及其他环境的建设。此外,还将构建基于教康整合的特殊幼儿“生·动”课程评价体系。
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目前,课程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课程实验班共计11个班,课程实施个案共51人。
作为领衔园,培智学校幼儿部不仅要做好统筹管理、示范引领,还协助参与单位制定特殊需要幼儿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本园、本班情况实施课程。为了让项目组的教师们更好地实施课程,领衔园邀请项目指导专家开展了18场专题培训、2次课程审议。目前,教师们已经通过ASQ和AEPSⅢ(试用版)评量工具对个案进行教育评估,结合课程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
有了计划,如何实施呢?培智学校幼儿部研讨了特殊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将课程目标与生活活动紧密结合,落实在一日活动中,录制了晨圈活动、户外活动、午餐活动、盥洗活动、点心时间、区角活动共6个课程案例。此外,每月开展1~2次集中培训,还开展线上集体备课教研。教师利用课后的时间,分为小班教研组、中班教研组、大班教研组和康复训练教研组,就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评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集体教研。
2021年11月18日至19日,项目组举办了四场同课异构活动,让不同参与单位的教师,以同一主题在自己的园所上一节活动课,邀请项目指导专家团点评指导,同时进行教师互评,提升课程实施的教学质量。
项目参与单位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番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选取3个日托班作为课程项目实验班,包括2个孤独症儿童班、1个智力残疾儿童班,还选派了3名种子教师参与项目,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实验班。“随着项目推进,我们在课程设置、档案资料、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逐渐向普通儿童教育靠拢。”番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业务负责人郭永玲认为,“项目促进了残联系统康复机构与教育系统特殊学校的合作联动,也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康复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融合提供了平台和机会,结合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方案,有效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走向社会。”
2017年,南村镇嘉洲幼儿园接收了第一个特殊幼儿,尝试让家长进园跟岗。如今,该园共有16个特殊幼儿,分布在11个班。园长何银珍深有感触:“加入项目组后,从原来的经验转化为专业,教师更愿意去研究,遇到问题可以去请教。原来主要关注家园共育,现在课程实施变得更规范、更专业。”
2020年9月,大龙街中心幼儿园特教资源室正式投入使用,统筹接收大龙街片区范围内持有轻、中度残疾人证的适龄幼儿,配备1名特教班专职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该园被评为番禺区融合教育示范单位。“作为一所中心幼儿园,我们也想起带头示范的作用,希望更多幼儿园能理解家长、接纳更多的特殊孩子。”园长李向丽介绍,“目前全园有6名特殊幼儿。以前我們做得更多的是安全保障,教育孩子要包容、接纳和帮助,有了课程项目的专业引领,让教师看到方向,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进行分析,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各项目实践园都有一些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我们就是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评价课程、调整课程。”让朱阳欣慰的是,项目参与单位之间还创新了合作模式,“我们把大龙街中心幼儿园一个小班的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幼儿部接受康复教育,一年后顺利回到原来的幼儿园班级里,融合情况非常好。”
取得阶段性项目成果
特殊幼儿成长的背后,是特教人倾注的无数心血。现在,有了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项目,让那些仍然选择坚守的特教人,不再感到专业上的孤单,他们可以抱团取暖、携手共进。
朱阳介绍,参与项目组的大部分幼儿园的特殊幼儿每学期均有较显著的发展,特别在生活自理和学习常规方面进步尤为明显。这些幼儿就读一年级时,普遍表现出较稳定的情绪、较规范的行为,能较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综合素质比其他未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学生要好。
而且,家长对特殊幼儿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效果普遍感到满意,也能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康整合的理念和实操技能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我们经常收到家长的感谢信。”朱阳说。
同时,参与项目组的大部分幼儿园拥有自己的专业发展团队,例如心理咨询师、动作训练教师、沟通训练教师、情绪与行为康复教师等。各康复训练教师和幼儿教育教师进行跨专业整合,共同成长为既有教育能力又有康复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项目启动至今,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基本构建起一支理念相同的种子教师团队。通过多次培训,项目组参与单位互动良好,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线上线下积极沟通,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目前,实施课程的特殊教师和融合教师相对固定,人数约为47人。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对特殊幼儿和特殊幼儿园课程都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和较深刻的理解。
其次,基本搭建出课程管理平台。项目组借鉴集团化管理的模式,构建了特殊幼儿园“生·动”课程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开发了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培训资源模块,教康整合课程初现雏形。之后,将利用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及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
第三,项目借助广东省陈海苑名师工作室平台发布项目活动信息,此平台受到较多全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多家特殊学校及融合幼儿园纷纷发函表达开展相互交流的意愿。
由于目前国内没有优秀的教康整合课程成果范例参考,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课程架构、内容、评价的设计,教具、学具、辅具的开发,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还有待加强。毋庸置疑,该课程项目在教康整合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适合于特殊幼儿园和融合幼儿园的教育康复课程建设之路,不仅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省内甚至国内特殊幼儿园和融合幼儿园教育康复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