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
2022-02-09贾天贞王涛
贾天贞 王涛
大白菜起源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180万m2,在保证蔬菜供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丰收与否严重影响秋冬蔬菜供应。近20年来大白菜新优品种不断育成,传统的三大病害(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发生程度和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连年增加,已成为影响山东地区大白菜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给生产上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其致病菌为严格专性寄生菌,不能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加之生理小种多且变异快,因此给抗根肿病育种带来困难,因此在生产中进行综合防控减轻其危害,既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又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1 大白菜根肿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
该病在大白菜苗期发生可导致幼苗枯死;在成株期发病,初期发病植株上部症状不明显,以后生长逐渐迟缓,植株矮小,基部叶片在中午时萎蔫,早晚可恢复,发展到后期基部叶片变黄、枯萎,严重时全株枯死,拔出可见根部上有肿瘤形成,一般主根上的个大数量少,侧根上的个小但数量多。
秋季种植大白菜一般在植株2叶1心到6叶期发病快,以后有所减慢。种植的土壤一旦受到根肿菌的污染,将长期带菌,病原菌随灌溉水、雨水、昆虫活动及农事操作等在田间传播,使得地块不再适合种植大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给生产上带来极大危害。
低洼地、连作田块及水改的旱田一经染菌则该病发生更为严重。感病植株如作为饲料使用,病原菌会随动物粪便传播,增加感染源。
2 芸薹根肿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及侵染
大白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发生的,关于其分类一直以来存有争议。在最近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其形态、生长周期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将其划分到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纲根肿菌属。
芸薹根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温度是影响根肿菌根毛侵染阶段的关键因子,休眠孢子0~40 ℃均可萌发,适宜萌发最适温度为 24 ℃。土壤含水量在45%~98%时均可以发病,70%以上时发病严重,土壤pH值6.0~6.7时萌发率最高,在45 ℃时则因温度太高而导致死亡。
侵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休眠孢子生成的游动孢子从大白菜根部的根毛进行侵染,芸薹根肿菌形成淡黄色的休眠孢子囊在根毛内进行繁殖即根毛侵染;次生游动孢子渗透侵入根细胞中的皮层组织,引起根部细胞异常增殖即皮层侵染,形成肿块,导致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受阻,造成地上部发生萎蔫。
3 绿色防控技术
3.1 选用抗病品种 芸薹根肿菌在土壤中能够存活7年以上,田地一旦感染后,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适宜就会造成根肿病的发生。使用抗病品种是最好的防病方法,但芸薹根肿菌的生理小种进化程度较高,会导致有的抗病品种很快丧失抗性。根据Willims鉴别寄主鉴定,该菌存在14个生理小种,除5号生理小种外其他各小种在我国各地均被检出,因此选育的抗病品种必须表现出广谱抗性才能在生产中推广,在引进抗根肿病品种时要先进行试种再应用。直播的大白菜种子为防种子带菌应进行消毒,可用55 ℃温汤浸种15分钟,晾干后播种。育苗移栽的,育苗用地与栽培地块隔开,定植前淘汰病苗、弱苗,定植时避免造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苗。
3.2 加强农业管理 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与土壤中含菌量及前茬作物的病残体残留量直接相关。应避免连作,实行3年或以上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植株及病残体移出田块,有条件的深埋以减少病菌量,清理田园后及时耕翻晒垡。基肥多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充分熟化土壤,改良土壤性状,合理进行氮、磷、钾肥配比。酸性土壤整地施肥时,可每亩使用草木灰30~50 kg,或熟石灰100 kg拌基肥,使土壤pH达到7以上。
生产上一般采用垄栽,垄宽60 cm,垄高15~20 cm。传统大水漫灌会加重病害传播,推广应用滴灌的方式进行浇水,每垄设1根滴灌带,滴灌浇水既均匀、节省人工,且能减少田间积水,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还有一点要重视,即注意田间操作时所用农机具和劳作工装的消毒,前者可用含次氯酸盐成分的消毒剂消毒,后者可使用75%的酒精喷施消毒。
3.3 预防为主合理用药 芸薹根肿菌存活于土壤中使其很难完全防治,播种或定植前用氟啶胺进行土壤消毒。将氟啶胺喷雾混土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量150~200 mL,注意浓度不能过大,以免抑制大白菜幼苗根系生长。大白菜生长期田间一经发生根肿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地进行深埋,病穴撒施生石灰消毒。田间多处发病时可用10%氰霜唑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灌根,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处理,或用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发病株基部进行喷药防治。
3.4 应用生物防治 近年来生物防治因其安全、有效、无污染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拮抗微生物防治根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灌根防治大白菜根肿病。
(参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