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的“加减乘除”策略

2022-02-09朱秀梅张琦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双减

朱秀梅 张琦

2021年8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双减”政策的背景以及具体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了“落实学校承担的‘双减’工作任务,必须严格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纪律,聚焦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的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落实“双减”政策,是减负担,而不是减质量。“双减”政策的推出,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的课堂要多关注“质”,而非简单执行“减”。为做好教育的“加减乘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管理,抓实教学常规

课堂是落实教学计划的主阵地,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我校把教学常规管理作为一项基本又重要的工作,不断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常规监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课前:狠抓备课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制订了教师个人备课的“一二三四”管理制度,即“一个标准、两个结合、三个重视、四个要点”。“一个标准”,即教师开学前首次备课时要对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通揽教材,明确标准;“两个结合”,即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教师间加强合作,可以少走弯路;“三个重视”,即重视分层教学、德育渗透以及课后反思;“四个要点”,即教学理念要新、钻研教材要深、教学环节要清、习题设计要精。该制度有效约束了教师的备课行为,为教师上好课奠定了基础。其次,学校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管理。教师集体备课主要采用“主题式备课”的方式,包括整册书集备、单元集备、有效作业设计集备、重难点集备、课时集备等。“整册书集备”,即教研组长带领组员明确本册教材在全学段教材与前后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单元集备”,即教师在组内进行内容分工,将每节课的知识形成单元体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有效作业设计集备”,即教研小组的教师根据“五项管理”中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共同設计分层作业、有效作业,提高作业布置质量;“重难点集备”,即确定重点教学内容,明确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时集备”即教师组内研究并推行“四学三练”自主课堂模式,把握知识的落脚点与思维的激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题式集备”的管理与推行,让教师的备课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效度。

(二)课中:强化听课查课制度

听课指导是全面了解课堂的根本,为此学校设计了两个工具表,即“行政工作日志”和“行政看课安排表”,确保行政干部查课全覆盖、无死角,形成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抓质量的共识。

(三)课后:推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指导

教师成长离不开专业指导和教学反思,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设置了“双包干”制度,即领导“包干”、骨干青年“包干”。“双包干”的对象是青年和薄弱教师,“包干”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班级管理为辅,实行双重保险,以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此外,领导班子还要“包干”年级组,参与教材分析、说课、集备、教研等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管理。

二、“减”负提质,创新教学模式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意见》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堂改革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自主课堂探究之舟”随之有舵可驶。自主课堂是基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围绕思维发展和深度学习等展开的师生共建、共创、共享、共长的学习共同体。细研“双减”政策,自主课堂的探究是“双减”政策的“助推器”,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学,构建完善的思维体系,用思维指导行动,提高学生笃实力行的能力。从另个角度来说,当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便有利于其减轻学习负担,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模式势在必行。针对我校的课堂现状,我们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是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主流,课堂效率不高。提高课堂效率,需从“自主课堂”的角度思考。我校结合校情构建了“四学三练”自主教学课堂模式(见图1),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抓手。

所谓“四学”,即导学、自学、合作学、巩固学;“三练”即课前素养练、课中思维练、课后拓展练。

(一)“四学”的主要内容

一是“导学”,即教师适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如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圆的面积”一课,教师适时出示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圆的面积,说清楚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更简洁、更清晰,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表达,目的是让学生清晰本节课要学会什么,突出“明确”。

二是“自学”。给学生提供先学的机会,从“内容、方法、时间”等方面进行指导,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方法上进行分层指导,突出“探究”。

三是“合作学”。为学生提供小组、大组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内容、分工、时间”的指导,突出“互动”。在小组中,针对容易的问题,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先说,学优生给予补充,这个过程有利于使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获得自信。

四是“巩固学”。学校开放“应用练习超市”,练习题的设计体现“精选、分层、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关注掌握基础知识又关注能力提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布置实践性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发设计练习并与同伴互相交流。如学校进行劳动课的延伸与探索,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针对测量内容设计练习环节,随后在劳动课上,劳动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蔬菜的成长中找到数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持续观察的兴趣,此过程突出“应用”。可以说,“四学”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方法、学有体验、学有收获。

(二)“三练”的主要内容

一是课前练素养。我校利用课前2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每个学科结合本学科要落实的核心素养设计相关内容。比如科学课,每节上课前教师会播放有关科学知识的小视频,有月球知识的介绍、科学家介绍、科学小实验的制作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而学校“课前素养练”遵循核心素养理念,化整为零,课课练,天天练,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科素养。

二是课中练思维。运用教师的追问、信息化融合等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的思维在长期训练中有深度和广度。

三是课后练拓展。多体现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中,作业的布置秉承着“促进思维发展”“注重实践”等原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学三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教师“教”的艺术,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变学科课堂为育人课堂。

三、“乘”勢而上,扎根校本教研

高质量的教师会产生高质量的教育。“双减”政策能否扎实落地,减负是“标”,而关键的“本”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校依托校本研修这方阵地,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研修范式,搭建专业成长平台

校本研修自下而上分三个层级:一级校本研修是指教研组内教师同备、同上一节课,一课三上,组内研讨;二级校本研修是指学科分组,基于一级研修中的教学问题确定专题,开展学科研讨;三级校本研修是全校性的,每学期开展一次,统一教学思想。学校通过各级研修,培育平等、开放、专业、和谐的校本研修文化。

(二)落实研修要素,确保研修质量

为保证教研质量,学校提出了校本研修的“五要素”,即有专题,有碰撞,有提炼,有提升,有跟进。倡导课题式教研,问题即课题,教师带着问题,通过合作性实践,在学习共同体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

四、“除”去堵点,建立多元评价

“双减”政策的推行,坚定了我们完善评价体系的决心,学校应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让教育回归本源,善用多元化的、趣味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一)随堂评价——测基础

我校制定了“一课一标、一学一测”的评价体系,每节课制定一个目标,学生每次学习后进行相应检测,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针对验收单调整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的布置等相关内容。

(二)学期评价——测素养

期末,一、二年级以生活化和趣味性的综合素质考试方式取代书面考试。开展“葵园学艺”学业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以多学科、多角度、趣味化等方式考察学生各学科的素养。

(三)年度评价——测习惯

我校研制了“‘小葵花’自主教育综合评价活期存折”,其实就是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手册,融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实现“双减”落地,根源在课堂。学校要尊重教育规律,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改进和完善课堂。未来,我校全体教师将继续做好课堂提质的“加减乘除”,不断助力学校的“双减”工作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双减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