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2022-02-09张振山姚天宇许迪
张振山,姚天宇,许迪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科,河北 沧州 061001;2.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河北 沧州 061001;3.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肝病科,河北 沧州 061001)
恶性肿瘤是目前人类尚未完全攻克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生存的重要杀手[1-2]。但临床上胃癌患者在确诊时通常处于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不良,患者预后和5年生存率较差[3]。因此,分析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标志物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病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主要因素[4]。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均为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与胃黏膜结构和功能维系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5-7]。本研究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研究对象为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1.13±12.45)岁。临床分期:Ⅰ期24例,Ⅱ期31例,Ⅲ期32例,Ⅳ期33例。所有胃癌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的诊断标准并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认。另外选择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70例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1.89±11.62)岁。所纳入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除胃癌外,不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并排除严重的心肾功能异常、代谢系统疾病、未有效控制的精神疾病。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030),入选研究对象均签署协议书。
1.2 观察指标
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与胃癌的相关性。
1.3 样本收集及分析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2 500 r/min低速离心15 min,分离上层血清于2~8 ℃冰箱保存待用(保存不超过3 d)。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试剂盒购自芬兰必欧瀚集团;促胃液素-17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检测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水平分析
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临床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比例逐渐升高,但不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对照组和胃癌组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水平分析
表2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水平分析
2.2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分析
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Ⅱ及促胃液素-17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原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临床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及促胃液素-17逐渐升高,Ⅳ期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Ⅱ高于Ⅰ期、Ⅱ期(P<0.05),但与Ⅲ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的促胃液素-17高于Ⅰ期(P<0.05),但与Ⅱ期、Ⅲ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逐渐降低,Ⅳ期患者低于Ⅰ期、Ⅱ期(P<0.05),但与Ⅲ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对照组和胃癌组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分析
表4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分析
2.3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将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阴性分别赋值2和1,其他连续变量原值带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96、0.059和0.047,而胃蛋白酶原Ⅰ的回归系数为-0.040,见表5。
表5 胃癌临床分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要杀手,且人口老龄化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引起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胃癌患者确诊时通常处于中晚期,临床无特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状态均较差。因此,分析胃癌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的相关生物大分子对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在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时显示,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Ⅱ及促胃液素-17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低于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及促胃液素-17逐渐升高,胃蛋白酶原Ⅰ逐渐降低;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Ⅱ、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胃蛋白酶原Ⅰ与胃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显示,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与胃组织病变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并在胃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8-9]。在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病变临床诊断的价值时得出,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10]。张华等[11]研究显示,胃蛋白酶原Ⅰ、促胃液素-17、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在胃癌患者血液中呈阳性表达,上述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胃癌的诊出率。以往的研究也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免疫球蛋白G抗体、胃蛋白酶原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价值,具有变化显著、特异度及敏感度较高等特点[12]。但是上述研究虽然证实了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与胃癌发病可能相关,但未对其与胃癌分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既往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黏膜癌前病变进展为胃癌的促进因素,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3]。近年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促进抑癌基因PTEN、RUNX3的甲基化,不仅参与胃癌的发生,还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14]。白忠秀等[15]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组织中miR-93表达上调,而后者可促进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本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增加;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Ⅱ及促胃液素-1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这些指标的改变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Ⅱ和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而胃蛋白酶原Ⅰ与胃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性,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虽然本研究中对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但尚未对上述因子与胃癌转移和侵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分析上述因子与胃癌的转移、侵袭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