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与推荐

2022-02-09

财政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财政税收区域

本刊特稿《关于空间财政的几点理论思考》(刘尚希)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空间属性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引入空间思维和空间视角。文章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和现有体制、政策,从空间财政的定义,空间财政与空间效率、空间公平,空间财政与风险分布的非均质性,辖区风险外溢与辖区财政责任纵向次序这四个角度进行理论探讨。

《中国特色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演进、特征与改革展望》(谢贞发 李艳旭)首先回顾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县域内城乡间流转、省域内跨县域流转、省份对口协调三个阶段的实施背景、政策内容与阶段性特征,重点阐述了增减挂钩政策是如何解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和打破土地无法在空间上流动的固有属性,从而促进全国统一土地要素市场建立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过程,并探讨了与之伴生的财政横向转移支付体系如何得以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从交易对象、交易范围、交易主体、交易规则、交易平台五个方面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市场化交易的设计思路。

《财政科技投入影响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及人才集聚门槛效应研究》(刘成杰 苏虹 冯婷)运用实证研究得到相关结论表明,财政科技投入能够显著促进以发明专利授权数、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为表征的区域创新提升。基于不同地区存在人才集聚等因素差异,财政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时存在基于人才集聚的双重门槛效应,在跨过相应的双门槛的过程中,即随着人才集聚程度的扩大,财政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创新。

《社会交换过程的税收原则和程序》(曹静韬 张宇晨)认为,个体与集体在社会交换中的互惠性决定交换关系的稳定性,也决定税收的性质。社会交换对代理人的要求则是影响其互惠性的主要因素。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坚持受益原则,以保证个体付出税收可以获得合理的收益补偿;税收规模的确定应兼顾充分和适度原则,以避免过度征税;税收征管应体现行政效率原则,以减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漏损”。同时,根据社会交换关系对代理人的要求,税收决策程序应充分体现个体的参与性,以确保税收决策充分反映整体的社会诉求;税收征管程序应侧重约束税收管理机关征税权力和成本控制,以保证税负的合理与“漏损”最小化;税收争议解决程序应致力为争议双方提供充分阐述和公正裁决的平台,以降低税收活动偏离互惠性的风险。

《社会交换范式下的财政�行政协调:框架建构和层级分解》(赵国钦 查涵文)基于财政本质的社会交换过程理论及其逻辑框架,构建了公共财政和公共行政间的清晰关联。文章认为,在社会交换范式下,以财政分离和民主授权为逻辑起点的交换链条中,以预算为核心工具的财政�行政充分协调可以有效提供控制共用资源池问题、代理问题和信息缺陷问题及其负面后果的手段,并推动社会交换关系的互惠化。面对中国实际问题,亟待推动“三支柱”改革议程:促进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的优化配置;强化整体预算观和预算程序可问责性,并将资源分配的基础从组织转向功能;提高预算透明度并拓展参与路径。

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由衷希望《财政科学》能够不断满足读者的知识需要并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同时,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期待与建议。

猜你喜欢

财政税收区域
分割区域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区域发展篇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