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圆梦》与京杭大运河*
2022-02-09张云
张 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100012,北京)
从《红楼梦》中人物原籍与居住地的设计,人物移动轨迹及南北风俗物产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家族沿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迁移以及曹家在江南的家世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红楼梦》是一部以大运河通航为背景或底色的小说。[1]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京杭大运河是被策略性地隐写的。而在清代接续《红楼梦》的“续书”中,有七八成却是明写直书的。它们或写及人物在京杭大运河沿途南船北马的旅行经历,或设计运河城镇为故事发生地和主要人物成就事功的名利场。小说因了宦游和旅行的介入而打破了前书以大观园为主的叙事空间,使得人物和情节都随着大运河流动了起来。续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更其广阔,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更其突出。在《绮楼重梦》《红楼复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圆梦》《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续红楼梦稿》这八种写及京杭大运河的续书中,又以《红楼复梦》和《红楼圆梦》写得最精彩。特别是《红楼圆梦》,立意为林黛玉翻案,令宝黛终成眷属,贾府也因功勋昭著而家业复兴。而这些美好的圆梦计划,全部托依于大运河这条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
1 《红楼圆梦》对大运河的依傍
《红楼圆梦》首刻于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楔子中提及《红楼复梦》《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绮楼重梦》,故推断《红楼圆梦》当创作于1805之后。最大的可能是作者俞宝华乡试副榜(1810)之后,在“投牒就职州判”等待谒选期间。[2]故此,可以肯定地说,在《红楼圆梦》产生的时代,京杭大运河还在最大能量地发挥着其国家生命线的作用。
《红楼圆梦》的作者俞宝华(1760—1816),浙江海宁人,工诗善谈,“以贫故出游,所至达官贵人文学之士,无不延誉罗致”。[3]或许正是他的广交友、多出游,使京杭大运河这条在世人眼中既绵长而又日常的在用运河,自然而便捷地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滋润着他的小说创作。在儒家主流既定的文化结构和思想氛围下,俞氏笔下的大运河这个维系着国家命脉的通道,最宜于拿来构建贾府爷们建功立业的舞台。
《红楼圆梦》接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书叙:芳官并柳五儿母女一同南归,在扬州境内的一处女庵中遇到成仙的妙玉。她们以妙玉交付的还阳丹助黛玉还魂。黛玉重生,棺内遍是眼泪化生的名贵宝珠,卖予洋人,资助钦差贾政赈灾,黛玉被封为淑惠郡主。宝玉还俗后到扬州灾区助其父修筑堤坝。宝黛奉旨在扬州完婚后回到北京。黛玉不计前嫌亲迎被退还薛家的宝钗回府。贾宝玉入仕,钦差前往沧州平乱,后被钦点外放去杭州任浙江巡抚。黛玉、芳官、五儿随后去杭州,途中在天妃庙得天妃传授兵书及武艺。贾宝玉在抚台任上,一次巡察海防在普陀山被困。在黛玉等人的援助下,战胜黑雾大王率领的五千洋匪。宝玉再次立功,受封、回京;惜春入宫为妃;最后贾宝玉二妻八妾,上下和睦,贾府复兴。
全书共三十一回,几乎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大运河沿线。书中贾府依旧定居北京,以此为据点,书中人出差、宦游、旅行,每一次目的地都是大运河沿线著名的运河城,中转或逗留地也都在运河两岸。如此依托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借助河务、漕运在国事中的突出地位架构故事、设计情节。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贾府爷们和亲朋故友在运河岸边因赈灾筑堤、卫护漕运、剿匪平乱而加官进爵,成就不朽之事功;就连林黛玉也因赈灾受封郡主。前书《红楼梦》中宝黛的悲剧爱情,在《红楼圆梦》中则变成奉旨成婚,补了前书之恨。
《红楼圆梦》叙事空间的设置,不仅有京杭大运河,还有浙东运河。书中人每趟出行的路线,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都交代得清晰;陆路、水陆何处转换,不仅故事发生地是现实中著名的运河城,就是沿途的闸坝、庵庙都真实可考。小说书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技艺、名胜古迹,至今还历历可数,有的已经列入非遗名录。小说写到的政务、河务、漕务,详略各异,虚实兼有。如果不是作者立意要“令黛玉复生,宝玉还家,成为夫妇”而深陷清代续书“还魂再生”“大团圆”的老套,不是因为男女人物的事功基本靠怪力乱神来成就,使得小说透着虚假以至于冲淡甚至掩盖了《红楼圆梦》的运河文化色彩,俞宝华的运河书写不会在运河研究几成显学的今天,还未能进入文学与运河学的研究视野。我们通过对《红楼圆梦》运河书写的梳理,参照京杭大运河的水利水工、转运商贸、政治军事、文化印记等背景文献,可以深入地探讨《红楼圆梦》的空间叙事是如何助力于地域性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化的。当然,从文、事、义三层去切入小说,对《红楼圆梦》全书实施未必值得,但试之与大运河的关系作多层面的解读,定然可行。挖掘《红楼梦》《红楼圆梦》等清代小说的大运河叙事,也是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脉的一种新尝试。
2 《红楼圆梦》对大运河的书写
俞氏现成得便地直接选取北京、天津、沧州、扬州、杭州等运河城作为小说重要情节的发生地,读者跟随着贾宝玉出差或宦游(林黛玉随任杭州亦是一线)的足迹,一趟趟地自北京南下前往这些运河城市,叙事线索非常清晰。这些运河重镇因其军政地位重要而成为小说叙事的节点,作者还把它们由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做了形象的或富含隐喻的延展。鉴于《红楼圆梦》因为被《红楼梦》的光芒所遮蔽,并不为广大读者熟悉。我们得先把小说中的运河书写提取出来,考察它们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小说的叙事主线由人物沿运河的流动而展开,每到一个运河重镇,作者都会将此地最突出的——或地理位置、或城市标识、或城市特色有机地融入到叙事之中,俞宝华对这些地域文化的借用已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开篇第一回即写芳官与五儿母女结伴从京师南下回乡。“一日,过了露筋庙,芳官要进六闸子仙女庙那里去寻哥子,另雇了一只里河船,与柳家作别而行。”[4]如此借着人物的旅行将叙事空间从北京南移至扬州。葬在林氏祖茔的林黛玉还魂重生,并在扬州城外定居。
小说描述的第一个大事件即是发生在扬州地区的抗洪救灾。荣府派李贵、紫鹃南下扬州:“李贵等一路无话,到了清江,忽听得荷花荡口子开了五百丈,下湖一片汪洋。”“清江”即淮安的清江浦,在明清时期,此地设有皇家粮仓和大型漕船厂,也是南河总督官署的驻地。在北方运河水量不足时,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大量旅客要在此进行交通方式——“南船北马”的转换,足见“清江”地理位置重要。南来北往人多,信息汇集传播快。荷花荡决口,洪水致使“外面人家已冲去无存”。多湖地段的淮扬运河地区,在多雨季节常遭遇洪灾。这次抗洪救灾,是贾政奉旨来扬州的根由。俞宝华让黛玉死而复生,赋予其神力,其棺里由泪珠化成的宝珠成为救灾的资本。小说在此不惜笔墨,描写政府的灾难应急:
隔了数日,忽有人叩门,……却是本图保正。因本县要下乡勘灾,来借公馆。
……李贵道:“本来老爷有书给制台甄大人,托他照应。甄大人现在查灾在扬州。”
……李贵又回:“昨制台门上说,奉旨来勘灾的就是我们大人,约月里可到。”①
可见,此次洪灾,县、府、朝廷三级政府都行动了起来。历史上,黄、淮、运三河交汇的淮安,是治河、导淮、济运的首要之地。清江一带运河悉系黄水流行,运河两腮渐有停淤,风雨大作时至于堤破口开爆发洪水,浸及官署民房,淮扬运河沿岸常受此害。政府有行动,民间也有捐赠。文本正面描述林黛玉卖珠赈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货物集散地扬州的商贸情况:
恰好五儿的姨妈杨家的来说,他男人杨朴洋行里有几个碧眼洋人,……他大惊叹绝道:“宝应湖中本有五宝……”
因道:“我本想在此做些事业,故开此洋行, 并在甘泉山石仓囤米十万石,以俟时来。今物既有主,又承送我佛头珠,我立刻要回本国,另图事业。愿仿扶余王遇张一妹故事,将洋货店本廿万及米十万石送与庵主,以结后缘。”
牙行是代客商撮合买卖的店铺。洋行,则是经营洋货的牙行,是清政府授权作为外贸中介机构的特殊牙行。引文中这个“杨朴”应该是牙人,做着说合贸易、拉拢买卖、接受委托、代人经商和代收商税的营生。黛玉通过牙人卖珠买米。
小说借贾政与黛玉的对话述及赈灾细事:
贾政道:“现在饥民百万,天天吵赈,无如扬州仓谷早亏空完了,向绅商写捐,又缓不济事;且外江米商船只不到,真正没法!”说罢,搓手。黛玉道:“如此甥女还有几石米,舅舅且用着如何?”贾政笑道:“姑娘究竟不知世务,现在煮赈共有十厂,每厂一日要四五十石。你就有几石,中什么用?”黛玉道:“甥女所得约有十万石,舅舅且用着,再招商便了。”
林黛玉因捐粮十万石赈灾“着恩封‘淑惠郡主’,赏与北郡王太妃为女”。
扬州在此时是灾区,却是来自前书《红楼梦》中男性主子的首个建功立业的福地。甄宝玉从南京到扬州探望亲临治水的两江总督甄父,巧遇受师命下山的贾宝玉。钦差贾政在贾宝玉神乎其技的襄助下退水、筑堤,立功升官。贾宝玉则“加封子爵”,与黛玉二人“一奠民居,一济民食,俱建不世大功”,被圣上赐婚。此回故事本应很有看头,可惜俞宝华笔下的治水筑堤,纯用超现实写法,完全借助怪力乱神,故而未能留下可资史料佐证的运河文献。
为了补恨,续作者特笔渲染了宝黛在扬州的豪华婚礼,特意写迎亲队伍从东关码头进城。这“东关码头”至今尚有遗迹。元末,扬州城毁;明嘉靖年间在扬州旧城东侧兴建新城,设城门七,东门利津门,俗称东关。东关码头是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也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的中心。
自第四回下半回开始,叙事空间从扬州跳回北京,写的是荣府日常,直到第九回下半回,贾宝玉受命出京办差,因“盐枭屯据沧州,蓄心已久,……关部书役串通海盗,私开洋禁,偷放米石及火药出洋”,贾宝玉领密旨前往隶属天津府的运河重镇沧州。书在此处,借宝玉之眼,写了一个贿关现场:
只听得那人说:“十爷诸事费心, 我们的船通过去咧么?”关上的说:“米船过去久了,就是那话儿的船也过去了百五十担了,我都差小厮送过南关。”那人道:“费心,费心! ”又低低道:“我这里还有一船铅弹,也要你老送了过去才好。”关上道:“这何妨?”便叫小厮道: “你们那个送鲍二太爷过南关去? ”下边齐声答应。那人又回头叫下人拿一包过来,约有三四百银子。……
现实中的行贿受贿是否这么明目张胆,无需追究。文中写及的“过关”则是实有的。贾宝玉出京往天津进发,按书中说两天后到了一个“关口”,那么,这个钞关就只能是原设在河西务后移至天津的那个“关口”了。此钞关坐落于老城厢北门外、南运河北岸。这些都是实写。叙事线索紧跟着贾宝玉的脚步继续推进。
贾宝玉在天津镇总兵衙住了一夜,继续南下,“走了一日,到静海”,与另路而来的柳湘莲会合,
“次日巳牌已到沧州,知印官拜年尚在天津,竟投署沧州分州薛蝌署中来。”
薛蝌道:“我正急坏在此,闻风化店盐枭今晚起事,印官不在家,如何抵御他?至铁狮子里藏盗,久有风闻,但兵卒无多,如何收捕? ”
沧州东临渤海,北依燕蓟,南通齐鲁,商业、盐业都很发达,交通、军事地位尤为重要。清雍正三年(1725)升直隶州,九年(1731)归天津府。小说描写了一场保卫运河军事重镇沧州的战役。作战中特别将铁狮子作为道具,而这又是沧州城市的标志物,其遗产价值,将在下一节解说。
小说从第十一回开始,叙事空间又定位在了运河都城天津。俞宝华让贾府众亲任职天津各衙门,以彰显天津“京畿门户”的重要性。
适江南甄制台之子甄宝玉,以去年议叙调取来京升用。……却值长芦缺出,遂以四品京衔管理关部盐政;又推贾政之功,将贾琏放天津道;薛蝌升了天津府;柳湘莲补风化店参将,以酬其功。
随后就写了甄宝玉、贾琏、薛蝌三人家眷随任天津:
次日是黄道日,三家装束停当,用车载至张家湾下船, 只有薛蟠到了杨村,便道:“这里糕是有名的,停船去买。” ……即开船南下。到了天津,各家俱全副执事来接,十分热闹。
张家湾码头位于京东,是进出京师的水陆大码头。从张家湾到天津,走的是北运河。
小说自十三回到第二十二回,叙事空间又跳回京城,此不赘言。
贾宝玉沧州立功回京后,即被外放浙江抚台。皇上吩咐他:“浙江素称善地,但近来浙东洋匪、浙西漕务,办理总不妥当。……务要剔弊除奸”。这趟宦游,不似之前沧州之行的临时出差,外任浙江抚台,三年一任,可带家眷。此趟南下,上任的宝玉先行,黛玉等家眷随后,湘云因兄长史节现任湖守,便一家子随黛玉南下,夫君外放杭州副将军的探春也搭伴同行。俞宝华极善于运用宦游模式,在途中就因地设事,因事写人。第二十二回下半回,叙事视角便跟随贾宝玉从北京向杭州延展。
贾宝玉“一路驰驿,到了镇江”,显见走的是旱路。这段交道方式的选择很值得玩味。一般情况下,从北京到杭州可以走京杭运河直达。而作者故意不走寻常路,一是可能贾宝玉要轻车快行,二是扬州以北的运河适逢浅水期。过了长江他才在镇江换走水路。
那日,过了苏关,宝玉知是他家乡,便叫他叫一快船, 将行李下了,随即和包勇及他下船,赶紧开船;随命焙茗在大船答应,只说有病。那船行不多时,已到虎丘。见有三四号浙抚旗号的船,宝玉问:“是谁?”回说:“本衙门的先生。”宝玉一笑过去了。到了胥门码头,因已得无锡知会, 张灯挂彩,十分热闹.宝玉吩咐:“不许停船! ”过了平望, 到浙江境上。探船尤多,总只回报他:“不知道。”一抵杉青闸,不特官员不少,连那站围的兵已来了许多。宝玉总令趋行,到双桥才折过长安镇来。
从镇江到杭州,正是江南运河全段。宝玉一路扬帆,直抵长安镇。这个不作停留的走法是不合常态的,文中交代说宝玉是在刻意避开沿途官员的接待。按常理,那时走水路,一般船开了五六十里或百来里就要湾下船休整。行程不急的,还会一路访古问今。如《歧路灯》第一百五回,谭绍闻选了黄岩县知县,且看他的南下赴任之旅:
顺风开舟。过武城,入子游祠,看牛刀所、割鸡处。过鱼台,考鲁隐公矢鱼于棠。过微子湖,问微山殷姓三百家。过露筋祠,读米元章碑。过平山堂,凭吊欧阳文忠公遗迹。过焦山,寻《瘗鹤铭》古拓。过金山,求郭青囊葬处。过姑苏,登虎丘山,坐千人石。又五百里,到了武林。回思夷门,云树渺渺,朗吟宋人诗句“只把杭州作汴州”,以寄倚闾之思。
进的省城,……出了涌金门,游了半日西湖,这苏公堤、林和靖孤山,尤为属意。
次日上黄岩去。路过定海寺,寺僧捧茗谒见。[5]
显见得,谭绍闻是一路乐游着上任去的。《红楼圆梦》中的贾宝玉却是一路扬帆。不仅虎丘,连苏州胥门码头都未停,甚至到嘉兴杉青闸也不做停留。这写出了新抚台整顿治下的决心。
书中倒是写了一次上岸,在船只过长安坝时。包勇押船过坝,宝玉则登岸去临河酒店进餐。不经意间他听到一老一少俩食客的对话:
少的道:“上半年很不好。此刻洋禁开了,宁波大袋客人来得不少,很沾光几个钱。”老的道:“正是。那宁波大袋客人究竟怎样的?”少的道:“这就是洋米了。他们一袋有石五斗,只将正数销在本地,余的都在半路贩出洋去。每石要十二块钱,该多少呢?现在怕新来的大人疙瘩,赶紧买卖两日,差不多有二千担。大约明晚,——关上说明总得出去的。”
这是吃个饭都能遇到一起“洋米私弊”的案件来。“此刻洋禁开了”是作者有意识地将开禁的档口设做时间节点。历史上,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进行粮食、货物等项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但明文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红楼圆梦》中说话的这个“少的”,出手就是“二千担”,远远超出限定的“五百石”,且“关上说明总得出去的”,这是说已打通了关节。现实生活中,不仅洋米私弊严重,勒索船只的情况更普遍。在今天长安坝遗址边上,尚留存着清光绪年间所立的禁止勒索过往船只的碑文。回到书中情节,贾宝玉听到这番对话,更觉责任重大,便立即动身赴任:
就开到临平,又说封关,给了他三百文钱才开。次早到东新关,一样要钱才开。宝二爷一肚子气,进城到了万安桥,遇着好些粪船,叫他让,他偏不让,当头撞来,将船撞了一个洞,溜进水来。连忙一面停住,一面叫一乘轿子上岸。
这个航线是经临平、过东新关,从万安桥下进杭州城,显见走的是上塘河航道。至此,贾宝玉赴任的记叙以到达目的地而结束。途中新抚台的视野中,不见名胜古迹、风物风情,所见所闻都是急需地方官整治的弊政。人物的政治敏感和热情跃然纸上。
同样是自京城南下杭州的行程,第二十三回所写的家眷一行,且行且看。作者笔下,有了季节,有了风物,有了名胜古迹。其笔端之妙恰在非为写景,而是借以写事件写人物。
黛玉邀湘云、探春同行,从京师“按站行至清江浦,早预备沙飞船只伺候。因下船已晚,不及开船, 就在天妃闸旁歇下”。因是“大雪节候”,北运河和南运河都有冰冻。出京先走陆路是最好的选择。清江浦是南船北马的转换地,之下的淮扬运河相对通畅。
“不一日,到了仙女庙”,黛玉一行去了她的“再生庵”,重游扬州,惊喜连连。黛玉在祖茔扫墓,得知有个庶弟绛玉,并与之顺利相认,同入扬州。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书中写到的“天妃闸”。天妃闸是淮安清口以闸坝为核心的复杂水利工程中最著名者,所谓“运河沿线七十二闸,天妃为首”。清代商盘《天妃闸》有“锣鸣船头鼓船尾,天妃古闸峻无比。千绳百索挽不牢,失势一落十余里”的咏叹。[6]其左岸有天妃庙。《红楼圆梦》全书未涉航程实况,大不过揭示一下运役之类的弊政。不过此处特别提及天妃闸,不只取其名声大噪的地名一用,作者还物尽其用,设计了一个黛玉梦中蒙天妃授其“五雷正法”的情节,为之后黛玉助夫“殄灭洋匪”作了铺垫。
此回还插叙了黛玉庶弟绛玉的身世,说其生母娇梨出自扬州一个名叫五福堂的清音堂。那年“林运使要到仪征开坝定例”,盐商进百戏时,林如海有个艳遇。扬州清音已入文化遗产名录,“题襟馆”也是名胜,下一节再行细说。
林黛玉在扬州短暂停留后,继续南下杭州的航行。“过了几日,已到浙江嘉兴。因绛玉尚在平湖拜一同年,就停在杉青闸等他。”这杉青闸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南下时已提及。林黛玉在此处遇到被高利贷盘剥的李纹,携带了继续赶路。“随即开船到省。探春自回将军府。自己邀同林老太太及湘、纹等同住院署。”作者俞宝华特别喜欢让亲朋汇聚在同一地方为官。黛玉、探春各自随夫在杭州任上,湘云兄长史节在湖州任知府,还现把柳湘莲调来任定海镇(浙江海镇总兵)。这样把行政、盐运、军事的衙门都点到,旨在昭示杭州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书叙至此,俨然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京杭运河全图。行程结束,作者便集中笔力描叙宝玉的事功,间或会借着宝玉或黛玉待客的机会书及西湖,写他们游南山,赏红梅,拜白云庵。一次邢岫烟自扬州来访,黛玉携众在望湖楼吃早饭时,观看了两个女子走索、上竿、跑马、舞剑的精彩表演。这些杂技性质的表演,并非杭州特色,但不能不让读者联想到南运河沿岸的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和沧州武术(今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杂技与竞技)。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长廊,杂技、武术则是流动的艺术。“走索”等技艺随着运河漂到了大运河南端的大都市杭州。这里写了外来的技艺表演之后,又书及本土特色的桑农之事“养二蚕”。官太太们了解了“二蚕”等知识,并以此为题作诗题咏。
《红楼圆梦》立意让贾府复兴,情节设计自然以建功立业为要。第二十六、二十七两回,贾宝玉又踏上了浙东运河的行程。他乘船途径宁波、招宝山去普陀山海上巡察,被大批进犯的洋匪所困。黛玉等“将渡船做坐船”从钱塘之鳖子门入海,同贾宝玉、柳湘莲等官兵汇合,与黑雾大王率领的洋匪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陆大战,在普陀山大败五千洋匪。林、史等取胜的武艺正是在太妃庙由天妃梦中所授,照应了前文。
得胜凯旋途中,宝黛一行到镇海在招宝山逛了一回。招宝山地处镇海关隘、甬江咽喉,是海防要塞,素有“浙东门户”之称,所以将战场设计在此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过曹江时,黛玉要去进香”,于是大家同去庙中拜了曹娥。曹娥庙在曹娥江西岸,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凯旋走的是浙东运河。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跨曹娥江,过绍兴,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约二百四十公里。
宝玉因平海之功加封定国公,黛玉晋封宣文定武淑惠公主,荫子定海侯。这边加官进爵,那边林绛玉、柳湘莲则一中探花一加官,前后完婚。婚礼场面写得较为简洁,倒是对于状元夫人湘云撒谷的场面描写较为细致。
到了十四,先命预备五乘宪轿,及一切仪从。……把五家仪从合为一队,挨次先行。共有三里地长,竟是一条软绣街便了。头对状元朱牌,上了正阳门城,……每乘轿前两对骑马的女侍:一提香炉,一提角灯。
一路上,“轿板上放一小小玉盘,盘里贮着新谷,随手撒去”。写的是一种庆典似的仪式,可惜笔者未能找到相应的民俗资料可资参照。
《红楼圆梦》最后三回,写“贾政入阁,宝玉补大农来京供职”,亲朋各有缘故,择期同行。不过,沿运河北上的旅程,小说只有一句交代:“于十月望日,大队人马起身,一路无事。”到北京就是“开筵庆寿”,最后以“结全案圆后重圆”的大团圆收结全书。
3 《红楼圆梦》运河书写的文献价值
地理空间是由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理区域会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必然包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也蕴含着人为赋予它的人文意义。《红楼圆梦》将大运河廊道谱写成贾府复兴的金光大道,将作为地理空间的运河城和沿线景观向文化空间做了合乎地域文化特色的延伸。
3.1 对扬州地区运河文化的提领
前书《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苏州姑娘。虽说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却是葬回故乡苏州的。林黛玉的灵柩也由贾蓉护送归葬苏州。但《红楼圆梦》却将林家祖茔和祠堂都设在了扬州。笔者不认为这是俞宝华对前书的误读,而应该是他有意识的设计。读者或许还会联想到张祜“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著名诗句来。
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这个“运河第一城”是中心枢纽城市。里运河北起扬州宝应里排河与京杭运河连接处,南至扬州市广陵区茱萸湾,连接了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小说第一回写到的“荷花荡口子开了五百丈,下湖一片汪洋”,当指此间。黛玉卖珠换粮助贾政赈灾,宝玉筑坝,都发生在淮扬段的这个大区域。这是小说设计的第一个“叙事空间”。
在扬州的江都与高邮之间的运河边上有个露筋祠(庙),《红楼圆梦》中提到的第一个具有符号学意义的地点就是它。庙中供的是露筋娘娘,②此庙历史悠久,传说一个跟随嫂子赶路的妙龄女子,为了避嫌,坚决不肯在一农夫家投宿。因露宿在外,被疯狂肆虐的蚊虫嘬叮,血枯露筋而亡。后人建庙立碑颂扬她的贞节美德,露筋庙碑文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笔。乾隆六次南巡经高邮,曾两去露筋庙且留下了诗篇。
书中写及的六闸子仙女庙,与露筋庙同样著名。这六闸子仙女庙也关联着一个美丽的传说,③唐书法家怀素有《东陵圣母贴》详述杜、康二位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传说。据查,现今原碑已毁,碑文拓本收藏于西安碑林第二室。清代雷以诚所撰《仙女庙碑记》也述及此仙女庙传说。
“六闸子仙女庙”,作为地理标志时也常被称作“仙女庙的六闸子”,是个具有符号学意义的地名。笔者以为还可作另一层的解读。小说中,芳官“到了原处,村落荒凉,人家非旧,芳官无从访问”。按理说,芳官离家不上十年,怎么也不可能“无从访问”,最大的可能是因为运河两岸乡民的流动较为频繁。除却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口流失外,现实中,因为运河航运的关系,运河岸上的村民不少已不再以务农为主。这是大运河的贯通改变了沿岸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显例。为保障漕运,运河沿岸除船工、搬运工之外,还需要大量纤夫牵挽。驿站纤夫以赋役为之,临时征派纤夫则是官方的额外政务,尤其是在航道复杂、数量不足的江北运河区域,纤夫需求量巨大,加上为运河航运服务的其他工种,小说写到的“村落荒凉,人家非旧”,当有现实依据。在邵伯运河两岸,分布着大小船帮九处,其中一处就叫六闸子,位于运河东岸。从六闸子到昭关坝,相距十余公里,较大的码头就有二十个。诸码头停靠着大小船帮的货物。之外,没有固定的码头停泊点的是散人船,这些船随处可以靠岸,随时可以雇用。多是些小划子,在各码头之间穿梭,有时也送客到扬州。运河边不少的旧村落也便随着运河码头、仓储、厂房等的建设而“人家非旧”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入选非遗项目的扬州清音。这里说的扬州清曲,是扬州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传统曲艺,康、乾年间最为鼎盛。扬州清音堂极多,女子卖艺不卖身。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红楼圆梦》中提及的“仪征开坝定例”,可使读者联想到仪征运河的独特环境。此为淮扬运河南端真州(仪征)与长江相交的运口段,长江高于运河时,需要依靠真州港口修筑潮闸引潮和堰埭节水行运。历史上,仪征运河入江口曾由五坝、四闸、里河、外河组成,开坝有定例,运使亲临想是应仪式之需的。这里,作者还将曾任沧州分州和天津府的薛蝌调来改署运使。说起来,清朝在仪征一直设有监掣同知署、批验所、搜盐厅、江掣厅、盐厅州,说明盐之于仪征同运务在仪征应同样重要。但《红楼圆梦》不去承接前书《红楼梦》的前设,却作了别有用意的改动:把林黛玉葬于扬州而不是苏州,将巡盐御史林如海改作运使。私以为,这两处有意识的改动,以运为先的效果更好。
小说中写及的“题襟馆”,乃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曾燠 (1759—1830)所建。他标举风雅,广交天下诗客,题襟馆就是他为往来杨州的文士提供的一个雅致居所,也是曾燠公务之余与宾客诗酒唱和之地。《红楼圆梦》中移花接木,将书中林课盐与现实中的曾课盐用题襟馆对接起来,使读者喜作互文联想,何等现成得所!
3.2 借运河重镇写运务、政务
3.2.1借以揭露关弊的天津钞关
小说第九回中,宝玉前往沧州查办“关部书役串通海盗”案。在过天津钞关时,亲睹了一起关口贿放船只的现场。
钞关的设置始于明代,京杭运河七大钞关由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至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北新(杭州)。其中临清、北新两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清代前期,运河七关被全部保留下来,只是康熙四年(1665)原设在河西务的钞关移驻天津。所谓钞关即是向过往船只征收商税的关口。每一个行商过关时,需填写税项,管关人员根据所填内容对不同种类的商品征收数目不等的税款。如船料税一项,明代主要依照船的规模征收,即“量舟大小修广而差其额”。清代修订船料则例,课税加重变细。货税一般分衣物类、食物类、用物类、杂物类等四大类,主要是依据通关货物之精粗、时价之高低来确定税额。
钞关上行贿的手段多是以贵称贱,以远报近,以多报少。《红楼圆梦》中所写行贿者,其货物有“米”和“铅弹”,这样看是要报货税的。虽未细写贿关的人少上了几成的税,但行贿时一出手就是三四百两,可知应缴的税款怕都得有千余两。这样的税款与现实中实际缴纳的货税相差几何,且不去管了。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行贿受贿居然直接在关口过船时明目张胆地进行。把手关口的胥役和关棍获利之丰厚,反映出吏治腐败之严重。因是小说,需要设计一些巧合,所以书中交代说关上那个受贿的是李十,行贿的是鮑二,都是荣府之前犯事被赶的下人。显见他们不是管关官员或行商,应是关棍之类。现实中,管关官员和依附钞关生存的胥役、关棍、牙商都可能参与行贿、受贿。
贾宝玉这次是陆路乘车出行,在水路驿站关口等待过关时看到这水路贿关的一幕,他没有轻率行动,而是按行程过了浮桥去关部。浮桥是由木船连缀而成的,可开可合。书中所写贾宝玉一行所过的浮桥,当是天津的钞关浮桥,因钞关位于城北,也叫北大关浮桥。一次,乾隆帝经过这里还留下了“浮桥策马过河滨”的诗句。
关部即是关署,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直辖机构,“事关政体”,由中央或地方派驻官员管理。天津是“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船”的畿辅门户,旧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之说。按小说叙及道台、运台、盐台、镇台,可知天津城文武官署的设置。
宝玉发烦,吩咐拜道台、运台去。只见两道执事都在辕门, 打听时,原来赵盐台设席,请同城文武在这里赴席,只有镇台史大人请而不到。
小说中的道台、运台、盐台、镇台,都是俗称。清朝的地方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省级最高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总督是“总督某某等处地方军务”,巡抚则是“巡抚某处地方”。《红楼圆梦》中甄宝玉之父甄国公出任的是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小说中称其为制台,驻江宁(南京),综治军民。小说中史湘云的叔父史鼐即是天津镇总兵。总兵略低于提督,正二品总兵俗称为镇台。道台也称作道员,从三品的有参政道,正四品的有守道和巡道的分工。此外还有一些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道员或统辖全省地方,或分辖三、四府州地方,是介于省、府之间的地方官。小说借贾宝玉视角交代天津城的文武官署设置,还特别提及运台、盐台,当是为了强调天津作为大运河重镇的重要地位。
3.2.2重兵卫护的运河重镇沧州
小说书及沧州时,特别提及“风化店”和“长芦”。风化店距沧州市东约十公里处,设有巡检司,由减河巡检专管河务。因直隶沧州沿河一带为往来船只经由停泊之所,素为盗贼渊薮,兼有捕役为之包庇。《红楼圆梦》写沧州风化店盐枭起事,正反映出这一历史现象。小说写及“铁狮子里藏盗”,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这“铁狮子”的用处在这里虽不正面,但铁狮子与沧州渊源极深。沧州起初城池在大运河以东,靠近渤海,海水经常泛滥。为治水患,当地人集资在开元寺铸造了一尊铁狮子,别名“镇海吼”。故沧州至今还有“狮城”的别称。
长芦镇位于大运河畔,沧州的州治曾几度搬迁,明洪武二年迁到长芦镇,它的重要性逐渐取代了二十公里外的州城,是沧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风化店则为守城营所在地,军事长官是巡检参将。
3.3 勾连历史记忆的清江浦和天妃庙
小说写黛玉一行自京师南下,因是冬季,先走陆路,到清江浦才下船。“昔日濒淮旷土,转瞬为漕运中枢”的清江浦,位于三千里运河的黄金分割线上,是大运河融南汇北的中心节点,所谓“南船北马古渡口”。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不仅是交通枢纽,还是漕粮储地,商业繁荣,在明清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乾隆时期,清江浦人口多达五十余万,其繁荣程度可见一斑。《红楼圆梦》写到的沙飞船,或谓之“楼船”,船顶可架戏楼演剧,亦可供应船宴,所以才要“预备沙飞船只伺候”。
黛玉一行人“因下船已晚,不及开船,就在天妃闸旁歇下。”天妃闸因在天妃庙旁而得名。天妃庙在运河沿岸建了不少,而以清江浦的这座最为著名。这座天妃庙以“惠济祠”之名宣播天下。据考,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明嘉靖初年,章圣皇太后取“给穷苦的人们以恩惠”之意,赐名惠济。清代,惠济祠又增设妈祖娘娘的神位。妈祖娘娘因福河济运而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尊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都曾亲临进香。惠济祠碑正面刻有乾隆御笔行书七律诗一首,背面刻有乾隆亲拟称颂康熙治水业绩的碑文。《红楼圆梦》巧妙地设计了黛玉在天妃庙得奇遇的情节。黛玉梦中得其“七世祖姑母”天妃(天妃名林默)传授“五雷正法”。这是把天妃姓林都用上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在淮扬运河段选取的露筋庙和天妃庙供奉的都是女性神,为黛玉重生后对百姓苍生的救助和保家卫国之壮举镀上了神圣的光环。小说于第三回借圣旨所批“盐运使林如海之女黛玉孤露庵居,清贞自守,乃能于斗米万钱之时,善继父志,捐米煮赈”,给黛玉形象的定位就是兼具露筋娘娘的“清贞自守”和天妃娘娘的“惠济苍生”。
3.4 江南运河上的闸、坝、桥、关
写宝玉往杭州赴任。一行人“到双桥才折过长安镇来”。双桥当是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双桥村,至今尚有“双桥晚泊”为人称道。长安镇在上塘河最北端,因有长安闸而兴盛。长安闸包括上闸、中闸、下闸、水澳和长安坝,是大型船舶平稳顺利进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设施。小说写到“包勇押船过坝”。这个坝是滚水坝,有多个水闸协作运转调节水位,指的就是著名的长安坝。
写黛玉一行的旅程,进入浙江境内则是以杉青闸为标志。这个位于嘉兴城北的杉青闸在江南运河初一开掘时就已设置,乃大运河入浙第一闸。它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管理机构,有官兵守护。嘉兴能成为运河南端的枢纽亦与此有关。
上塘河位于杭州市区东北,从杭州城区丁桥镇进入余杭境内,穿越星桥镇、临平镇,至施家堰进入海宁,经海宁盐官镇入钱塘江。这个航道,在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开凿新运河(塘栖至江涨桥段)前,一直是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在新运河开凿后,江南运河南端改道,上塘河退为江南运河的支流。东新关在东新桥下,桥下设关,进出省城商船,以稽查商税,并取船料。乾隆末年,北新(杭州)关钞是交由巡抚管理的。有此政务背景,更能凸显相关情节设计的讽刺意味:上任途中的贾抚台,在自己封疆的地盘上,靠行贿才能过关。已经进入巡抚衙署所在的省都境内了,巡抚大人的官船还被蛮横的粪船给撞漏了。俗语说:粪船上装弍橹——臭架。贾巡抚没摆官架子,却被粪船给臭到了。万安桥在东河之上,是当时杭州城中最高的桥梁。桥的周围空旷宽阔,支流众多,码头林立。船只桥下过,便是进了杭州城了。作者于此述及河务上的政弊还不够,借着主人翁贾宝玉拜会杭州知府遭号房冷遇而去继续嘲讽衙役的趋炎附势。这部分文字,以游戏笔墨来调侃世情,是全部书中难得的轻松好文。这段书中还置入了湖州府史大人被热接的情节,不仅有冷热对比之用,而且又多了个运河城市“湖州”,且这位府台史节还是史湘云的兄长,照应了湘云的南下投亲。
有些遗憾,小说只在第二十五回写到蚕,未能写及湖州的丝。黛玉、湘云同李纹在杭州某处,“见一老婆子在那里采桑叶”,聊到“养二蚕”的话题,黛玉还以此为题重起了诗社,大家作诗咏蚕。这是小说以宝玉和黛玉为叙事中心的写法所导致的。如果叙事视角有跟随湘云在湖州的一线,或许能写到南浔的蚕丝织造技艺或德清的蚕桑习俗。
4 结语
《红楼圆梦》题中之“圆”,归于二义:一在贾宝玉爱情婚姻美满,尽享齐人之福;一在他屡立奇功,复兴贾府。为了这个“圆”,俞宝华以拳拳之心依托于大运河通道寄托其儒家理想:最先是贾政扬州赈灾,黛玉、宝玉出钱出力,成就大功;再次是宝玉奉旨往沧州查处“盐枭屯据”并“关部书役串通海盗,私开洋禁,偷放米石及火药出洋”案;三是宝玉赴任浙江巡抚任,“一到任,就命中军将宁波大袋全行封禁;并查明长安梁、沈几家米行,一例认真严办。洋盗渐少,米价亦松了;又将关上书役诈钱的,分别责革,以儆后来;又叫仁、钱两县,将金汁行中强横生事的枷了几个;勒令粪船粪桶均用木盖,不许联行并住,河道一清”。全部圆梦故事对贾政、宝玉的收束是“贾政入阁,宝玉补大农来京供职”。这“大农”即“大司农”。因明清两代以户部掌管漕粮田赋,故又把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车运曰转,水运曰漕。”漕粮自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漕运及运河沿岸的大粮仓。可以说,贾宝玉入仕、晋升全都在大运河的漕运、政务上。京杭大运河成就了贾府及其亲朋的事功,为黛玉补了恨,复兴了簪缨贾府。续书《红楼圆梦》借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红楼梦》的圆梦计划,正是京杭运河续梦圆。
注释:
① 本书所引《红楼圆梦》文字,均出自:临鹤山人.红楼圆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以下不赘。
② 关于露筋祠,唐宋明清传说不同。清朝袁枚就地名专门写过一条综述,言有四解:或云“鹿筋,梁地名也;有鹿为蚊所啮,露筋而死,故名。”或云“路金者,人名也;五代时将军,战死于此,故名。”或云“有远商二人,分金于此,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以赠之,其人大惭,置金路上而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之立祠,故名路金,讹为露泾。”所云“姑嫂避蚊者”,乃俗传一说耳。清代承南宋以来的“姑嫂避蚊说”。
③ 东汉时,扬子江北岸,扬州东乡三十里有个蔡家庄。有一年,东海来了一条黑龙,兴妖作怪,瘟神也趁乱侵扰,民不聊生。危难时刻,空中出现一条白龙,直向黑龙杀去,几个时辰后黑龙狼狈而逃,所过之处,水面泛起紫黑的血水,大水顺着二龙搏斗过的地方向扬子江奔流而去。于是,房屋、庄稼、陆地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这时,东方飞来一只黄鹤,口里衔着一棵药草。不一会儿,白龙和黄鹤化作两位道装打扮的美丽姑娘。原来,她们是东陵圣母庙里带发修行的杜姜和康紫霞。她俩煎药活人,拯救了全村。百姓在河边建了仙女庙供奉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