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治疗咳嗽学术思想临床验证*
2022-02-09孙培养刘辉李佩芳
孙培养,刘辉,李佩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天下名医出新安”,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域,肇启于晋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800多年历史,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源远流长,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整个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基于病案,结合查阅文献,发现新安医家治疗咳嗽有其独特思路。
新安医家治咳特色
陈修园论咳嗽证:“表里寒热虚实皆能致之,最为虚损大关头,然泛而求之,条绪纷繁,连篇累牍不能尽也”。《千金要方》将咳嗽分为10种,清代沈金鳌更分为16种。新安医家治疗咳嗽却以外感和内伤论治,治外感咳嗽时辨清寒热燥湿,重在使肺气宣通,一般不用收涩药;治内伤咳嗽分清虚实,滋阴、温阳、润肺、补肾等方药的灵活运用,酌加敛肺收涩之品。化痰之时需配利水渗湿之药,以促痰走,且为防止脾胃壅塞,不加用黄芪、党参益气之药,喜用白术健脾。
新安医家治疗咳嗽以外感、内伤为纲。外感咳嗽病情轻浅者以轻宣为治,辛平辛凉解风邪散寒邪,甘凉甘寒疏散风热,以润治燥; 内伤咳嗽者祛邪气与扶正气相兼为用,化痰的同时固护津液,痰盛者注重利水渗湿。二者虽然用药拟方不同,但均为调畅气机为要,气机通畅则咳嗽可平,素体旧疾亦可得治。
既往研究表明[1]新安医家论治咳嗽以脾肺为本,擅长从脾论治,多以甘温、甘凉、甘润之味培土生金治其本,止咳平喘、养阴益气治其标,标本兼施,阴阳并调,则咳嗽自愈。
杨仁旭主任医师治疗内伤咳嗽立足于寒、饮、热、痰、气,重视肺的气机升降调节,善用具有清润肃降的“子”药物调节肺的宣降,使肺气清肃而止咳[2]。肝火犯肺引起的咳嗽,治疗用清肝泻火、清肃肺气的药物能使肝火消而肺气降则咳嗽止。咳嗽日久或咳嗽剧烈,耗散肺气或伤阴,属于肺气升宣太过,需用敛肺止咳药使肺气肃降。另外,由于肺气郁闭引起的癃闭兼有咳嗽,徐福松认为用枇杷开肺汤开上涤下治疗[3],治疗的思路也是宣肃肺气,宣上以通下。
新安医家善用用轻清之品透邪外出,将利水渗湿药与止咳平喘药配伍使用,标本同治,利水化痰则痰饮可去。肺热以清泄,喜用麦冬使燥得以润,使虚得以补,咳嗽日久气血郁滞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养阴助肺气宣通。根据病因病机灵活加减,标本兼顾,方可固本清源。
临床验证
1 素体有瘀,风寒袭肺,郁而化热,肺失宣肃
沈某,女,86岁,2021年1月10日初诊。5天前外感发热,咳嗽、咳痰,自行服用奥司他韦、阿奇霉素,热退,但仍咳嗽,伴有咽痛,大便隔天一次。既往有冠心病,房颤,肺部肿瘤,胆囊切除病史,得凉饮食则腹泻。对清开灵、氨茶碱、地高辛过敏。舌质偏暗,前部有瘀斑,苔薄黄,脉细软无力。治以化痰、宣肺。法半夏 9g,川厚朴 12g,苏梗 12g,蜜桑白皮 20g,桔梗 15g,麦冬20g,穿山龙30g,葶苈子10g,炙麻黄10g,炒枳壳15g,前胡 12g,白前 10g,虎杖 15 g,徐长卿 15g,桂枝6g,川贝母 5g,炙款冬花 12g,苏子 10g,甘草 10g,炒白术15g。每日1剂。药后4剂,咳嗽、咳痰平息。
按:素体有瘀,外感风寒之邪,郁而化热,炼液为痰,引起肺失宣降而咳嗽。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前胡、白前、苏子降气,桔梗宣肺,厚朴、苏梗理气宽中,穿山龙活血平喘,法半夏、川贝母、款冬花润肺化痰,虎杖、徐长卿可利水渗湿,以促痰排,桂枝有温通经脉化湿之功,促进气血运行。因外寒未解,内有化热之势,因此加用清肺治葶苈子、桑白皮及滋阴之品麦冬使热消退而恢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该方虽旨在治疗咳嗽但兼顾素体,用药灵活。
2 痰湿蕴肺
曹某,男,69岁,2021年2月2日因反复咳嗽咳痰1个月就诊。该患者1年前突发脑梗死,后长期卧床,反复的肺部感染,曾多次住院予以抗生素治疗。一月前患者因感受风寒,出现发热,喉间痰鸣,咳嗽、咳痰,痰色白质稀,后住院治疗,予以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咳嗽、咳痰不能缓解。刻下:神情呆滞,口角流涎,咳嗽、咳痰,舌淡嫩,苔薄白,脉弦滑。法半夏12g,淡竹茹12g,茯苓20g,茯神20g,金钱草 30g,苏梗 12g,佩兰 12g,石菖蒲 10g,六月雪15g,虎杖 15g,茵陈 20g,佛耳草 12g,炒枳壳 12g,炒白术15g,川贝母5g,生甘草10g,败酱草20g,生薏仁30g,麦冬15g。日1剂。 5剂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同时患者神情呆滞症状明显改善。
按:该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嗽。正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故该患者发病关键原因所在系脾失健运。但患者目前表现的为痰湿之象,务必首以化痰祛湿为要,若同时予以大剂量益气健脾势必会使得脾胃壅塞,痰湿再生。方中法半夏、川贝母化痰,金钱草、茯苓、茯神、生薏仁、虎杖、石菖蒲、六月雪、佩兰、茵陈利水渗湿,苏梗、炒枳壳理气行水,败酱草、佛耳草、生甘草止咳,炒白术益气健脾。为防止燥湿化痰药伤阴,加用麦冬15g养阴,该方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家治疗痰湿的巧妙处理。
3 阴虚内热
朋某,男,59岁,2020年5月份突发言语不清,意识模糊,乏力,急诊于当地医院CT示:左侧大脑半球出血,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尚可。2021年8月1号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一周前来住院就诊。胸部CT回示:双下肺感染,予以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未见改善,夜间咳甚,咳痰色黄质粘稠,每日下午起热,晨起热退。CT提示炎症进展,胸腔积液多。舌质暗苔灰染,脉细弦。8月1日痰找霉菌回示:可见孢子。法半夏12g,川朴15g,茯苓30g,蒲公英20g,穿山龙30g,麦冬30g,南北沙参各30g,佛耳草15g,桔梗12g六月雪15g,虎杖15g败酱草20g泽兰15g,紫苏叶12g,地骨皮12g,茵陈15g,葶苈子布包10g,桑白皮20g,生甘草 10g。日1剂。3剂后咳嗽咳痰症状好转,发热症状消失,7剂后症平。
按:该患者需抓住夜间咳甚,咳痰色黄质粘稠,每日下午起热,晨起热退,舌质暗苔灰染的特征,其病机类似于肺痨。系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导致二重感染,中医治疗切忌过度的清热解毒。方中以穿山龙、麦冬、南北沙参均30g养阴,同时用泽兰15g利水消肿。法半夏、厚朴、桔梗、佛耳草、苏叶理气化痰止咳。葶苈子泄肺平喘同时利水。茵陈、败酱草、虎杖具有抗真菌感染的作用。该方体现了新安医家治疗咳嗽时“师古而不泥古”:养阴与利水同行;既运用中药的药性,也合理使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4 素体正虚,痰浊内生
金某,女,81岁,2021年5月21日诊。去年2月份因突然扑地意识丧失,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附院CT示:右侧额、颞、顶叶部位出血,双侧脑室积血,予对症治疗后改善并开始康复治疗。2021年5月6日因新发出血灶入住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ICU。因反复的肺部感染伴慢性腹泻前来求诊。刻诊:睁眼昏迷状态,气管切开状态,咳嗽咳痰、痰色白质稠,腹泻(日解水样大便10余次),曾予蒙脱石散、常乐康、五苓散合五皮饮加补气药入治未能取效。蜜桑白皮20g,杏仁 10g,桔梗 15g,生甘草 10g,法半夏 12g,川朴 12g,茯苓 30g,佛耳草 12g,蒲公英 20g,葶苈子布包10g,炒苍术 12g,炒白术 20g,生苡仁 30g,虎杖 15g,败酱草 20g,党参 20g,麦冬 15g,肉豆蔻 12g,益智仁12g,广藿香12g。日1剂。10剂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腹泻症状消失。
按:患者长期住ICU,五脏六腑皆亏;“久卧伤气”,其腹泻、咳嗽咳痰为其表象,本虚实为症结所在。其病涉两歧,当从两太阴入手,故予以宣肺、化痰、健脾、利湿。桑白皮、杏仁、桔梗、甘草、佛耳草宣肺化痰;茯苓、苍术、白术、薏仁健脾利湿;虎杖、败酱草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湿退黄治疗慢性感染性疾病;益智仁:暖肾固精,温脾止泻。党参量少,其意在于补而不滞,虽本是正虚,但不宜过补。该方体现了新安医家治疗咳嗽时见标识本,标本兼治。
小 结
新安医家治疗咳嗽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其一,新安医家在治疗咳嗽咳时必先梳理病机,在辨证分析时,十分重视对患者素体的调理,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其二,新安医家在遇痰浊或者痰湿时,重渗湿化痰,轻健脾化痰,使痰湿出有去路,免补而壅滞。其三,新安医家治疗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喜用养阴之法。通过临床案例探析,可以更好地领悟新安医家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传承新安医学之特色,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