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浅见*

2022-02-09王屹杨立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学生

王屹,杨立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2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1],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

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水平的提高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国防、科技等国家硬实力的比拼,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强,往往在国际上就更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中软实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他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与“硬实力”相对应,是一种隐形的、难以量化的、主要靠自身的吸引力和广泛的认同体现出来的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己所愿的能力”[2]。这种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由此可见文化是软实力当中的重要元素。

自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饮食、中药、民俗等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中医药在疫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谱写了一曲中国传统中医药造福人类的新篇章。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独特疗效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中国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的经验有助于推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世界传统医学更广泛地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好地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随着“回归自然”热的持续增长,中医药文化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强烈关注。202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发布数据指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事实证明,中医药文化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他在2013年11月26日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也被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5]。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而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靓丽底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正是这靓丽底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些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到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增设中医药专项[6]。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也再次强调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深入挖掘中医药精华精髓,阐释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7]。对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文课程是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切实弘扬中医药文化,不断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高,认真培养好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传承人,已经成为每个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者所应思考的问题。

传承中医药文化,强化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

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理应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人文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充分凸显中医药文化内涵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中医药人文精神内涵及中医药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人才竞争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需求人才素质的显著升级,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面临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人文教育者不断思考和创新教学模式,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丰富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1 以“天人合一”论培养学生生命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天人一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8],即是指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关系。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之人,而是一个自然之人、心理之人、社会之人,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都离不开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劳作要顺应自然,不要随着自己的欲望盲目行为,而是要效法天地,和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和天空一样容纳万物。天地不争而长久,日月无私能长存。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修行与德行如同天地—样仁慈无私,为人做事顺应天道,以争取事半功倍之效;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医疗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用“天人合一”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人和患者,以“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医学思想,客观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健康标准和疾病现象,以培养学生科学对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整体观点,以期他们都能成为一代学术过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2 以“阴阳平衡”论培养学生辨证观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9]。中医学的“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这是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变化,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据,是宇宙万变不离的宗旨,即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的排列组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其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在社会实践和医疗实践中,无不存在着阴阳两面观。例如在医疗实践中,阴阳盛衰是导致疾病的根源,可以理解为人体正气(免疫力)为阳,入侵病邪为阴,过度检查或过度治疗均致损阳而不利于治疗。因此恢复人体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是治疗的目的。拟方用药攻邪不可伤正,扶正不可助邪,最终达到充分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而康复之。又如学生时代树立远大目标可谓阳,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可谓阴,只有两者平衡,才能事如人愿。若盲目好高骛远,而又不艰苦奋斗,可谓阳盛阴衰,人生目标终将落空;相反,既能艰苦学习,又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巧妙地运用于实践,可谓阴中有阳,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人生必然大有作为。反之,人生没有追求目标,一味泛泛读死书,不能择己所需而求之,如夜行瞎马,可谓阴盛阳衰,人生终将一事无成。对待观察社会各种现象,亦需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而又平衡为尚的理论,辨证分析之。如对待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局部不足现象,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全局立场上,冷静客观分析之,决不可视局部而误全局,甚至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逐步形成客观正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观点明确,立场坚定,体现出中医人的高水平、高素养及高风范。

3 以“人命至重”论培养学生责任感

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对于此,中医学从《皇帝内经》开始,就奠定了这一医学传统,后世医贤无不尊崇。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序曰: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22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1]。显而易见,医非小道,性命攸关。可谓“医道大矣,是诚神圣之首传,民命之先务矣”[12]。教师理应指导学生,身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之莘莘学子,有幸适逢当今之“传承岐黄,弘扬中医”的大好时代,更应百倍谨敬医学,深研古典,尊贤重道,勤奋治学,以修不仅贵于能治病,而贵于能治疑难重病,要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心,将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回馈于社会,回馈于人民,尤其是在天灾大疫面前,不考虑个人安危,敢于担当,敢于逆行,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品格,勇做展翅高飞的雄鹰,而决不屑于做绕梁旋转的家雀。

4 以“守正创新”论培养学生价值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3]。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时也强调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14]。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史。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很好的例证[15]。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子,要虚心向中医老前辈们学习,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深耕中医药领域,传承好老一辈的中医技艺,还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新技术,对传统的中医诊疗技术进行创新发展,给中医药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青年学子重新认识中华医道可以从学习古代医典《黄帝内经》开始.《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曰: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16],即指不断丢弃糟粕,吸纳精华,才能获得全新的医道。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决非一蹴而就。医学生如果不正确认识医道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沿用近年来形成的现代中医学思路、观念、方法、实践目标和价值标准,必将误人误己。所以,探索医道的原理及其运用,重新阐发上述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乃是关系中医弘扬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教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及正确的求学信念,不要有畏难情绪,要在看似枯燥的古文堆里认真背诵经文,活学活用,知其然及其所以然,择己所需,为己所用,切不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7];其次多接触临床实践,做好理论被实践检验的过渡期转变,认真思考自身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差距所在;继而广览群书,博采众长,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之过程,最后达到“升华”的境界。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厚积薄发,在传承弘扬中医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于打破陈规旧律,树立大胆的批判性的辨证思维观,为建设新时代的中医药文化不断努力,真正体现出新一代中医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5 以“大医精诚”论培养学生服务观

“大医精诚”即指医术精、医德诚,精者即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18]。诚者即要求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继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19]。精诚行医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这些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行为准则,不以功利学医,不以求财学医,求学途中正视困难,不浮躁、不懈怠,在专业的道路上踽踽而行,“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不求速成,但求无愧于心;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大医精诚”的理念,秉持敬畏之心,践行“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坚持一切想着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贫富无欺、贵贱同仁,决不“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20],敢于抨击医疗市场各种不良风气,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及良好的医院文化而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决不迷失自我,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火热的青春,书写满满的爱国之情,无愧“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学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