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商业景观带景观功能优化和生态营造策略
2022-02-09李赠
李赠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河道而建。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带”,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人类亘古相依的精神支柱。打造城市生态性模式的滨水景观带不仅有利于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还能大力促进沿江城市休闲旅游业发展,彰显城市时代特征,为经济转型发展助力。目前,我国滨水景观带在借鉴国外一些设计模式和营造策略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未能有效结合现代化元素,在景观设计模式上存在建造形式单一化、设计过于利益化、文化传承边缘化、后期维护片面化等问题。
1 滨水景观带景观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1.1 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
滨水景观区域主要分为陆上空间与水域空间两部分,滨水景观带的设计一般以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两个方向沿河岸分布。其中垂直空间区域沿着流水至下游,附近土体呈现多样化地貌,有助于丰富景观形式。而水平空间区域则有利于营造生态驳岸、栈道等人工景观,具有与滨水资源无缝衔接的优势。滨水景观设计将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气息与人工工程学融合一起,为大众提供与自然交流的平台,促进滨水景观资源与商业活动的互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1.2 滨水景观带的景观基本特征
1.2.1 滨水景观在环境中的脆弱性。滨水景观带是水域空间与陆域空间的多样化交融下呈现的景观景象,其具有两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环境中具有脆弱性,可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滨水景观生物群落含括了所有的植物和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中的阳光、土壤、水和空气等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但这个多样化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极容易受到人为影响因素的干扰而出现空气恶化、水质下降和生物灭绝,这些都表明滨水景观带景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这也表明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需要营造具有生态特征的商业旅游景观带。
1.2.2 滨水景观在城市空间的参与性。滨水景观的“水”是变动的,由上而下、由中间往四周延伸,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与临江城市进行互动,参与到城市空间中来,相互互补与成就。大多时候,由于滨水景观的参与,并与城市各个功能均衡混合,不仅增加城市功能,还能让人眼前一亮。
1.2.3 滨水景观点线面组团的延展性。在滨水线性经济空间设计中,如何利用流域界面的变化来控制空间开合,将流域各个节点分段组团串联汇集成线,后通过岸线梳理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与景观界面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这就要借助点线面组团延展性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精神有效融合起来,还能跨区域延展,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绿色生态廊道,实现不同风貌、不同人文气息的景观相连,为场地带来更多可能性,共建生态文明。
1.3 滨水景观带景观设计现存的问题
1.3.1 整体规划欠缺,滨水空间与周边用地空间形成割裂现象。滨水景观的整体规划应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形象。结合目前我国部分滨水景观带的景观设计评价分析,存在缺乏城市空间整体考虑,未能有效处理滨水区域与城市用地的关系,在横向空间的渗透和周边用地的辐射性方面都未能符合要求,导致滨水景观带景观空间呈现单调的平行空间景象。同时由于新建城市割裂了滨河与周边空间的连接,造成视线通透性较差,城市活力缺乏。
1.3.2 沿岸绿化连续性与节点空间关联性差,滨水区域活力功能不足。目前部分滨水景观连续性与空间关联性较差,无法结合旅游运营角度的思考处理好点、线、面三者的关系,节点联系手段的单一,景观节点空间呈现散点状分布,线面之间的系统组织较为缺乏,最终影响滨水景观完整结构构建。同时,滨水一般处于城市连接核心重要区域,周边居民较多,滨水区域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产的重要场所,而景观连续性与关联性差会导致滨水区没有形成复合型区块用地,无法支撑居民需求,公共服务型功能缺失,活力不足。
1.3.3 地域文化在滨江景观带应用不够全面,地域文化特征不明显。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故事,尤其我国一些地区的地域文化较为丰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很多滨江景观带中,对于地域文化主要构成部分应用并不全面,且范围较窄,整体呈现效果不强。同时,在滨水景观带地域文化表现不够明显,各类景观小品设计缺乏新意,同时未能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进景观小品中,导致具有地域元素的景观小品与滨水区现代景观之间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景观整体协调性受阻。
2 滨水商业型景观设计功能优化与生态提升策略
2.1 构建弹性滨水商业型景观带,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和城市发展需求
滨水与城市在相互相依的状态下动态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展为“共同体”。弹性滨水商业型景观带的营造能有效解决滨水空间与周边用地空间形成割裂现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滨水区域的关系。通过弹性划分,能够有效促进沿岸用地与滨水区域相融相生,不仅沿岸的资源特色能融进滨水景观的营造中,还能实现对城市用地的动态性梳理,有利于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弹性滨水商业型景观带的构建所呈现出的景观景象与城市之间的分界感降低,边界不明显。某滨水商业景观带景观设计中,结合周边用地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出三类不同功能空间区域设计,主要包括以商业活动为主片区、以居住休闲活动为主片区和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的历史片区,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和城市发展需求。其中商业活动为主片区侧重提升经济效益,以业态升级与重构的方式将滨水产业文化联合起来,并借助滨水优势,引导休闲娱乐与商业活动,聚集滨江人气,营造具有古今交融气息的商业片区。以居住休闲活动为主片区则利用景观现状优势,进行生态休闲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需求。如该区域的极限运动场节点段的打造,采用轮滑场馆的造型设计,具有动感、飘逸、生态绿色的特色。区域除了必要的活动场地外,绿地率高达80%以上。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的历史片区在生态自然景观基地下,以历史遗产、地域特色与现代文化相互结合,通过多样文化展示空间塑造,同时借助现代设计艺术手法,展示本土文化的精髓。通过以上弹性滨水商业型景观带空间打造,达到空间功能用地组织的最优化,实现滨水景观资源与商业活动两者互补,互相成就。
2.2 以场所行为支持设计,打造血管状景观结构
滨水不应简单看作一条流域,而是与周边城市用地相互交融的血管状结构。在滨水景观带景观设计过程中,本研究提出“场所行为支持设计”设计观点,以人的需求和活动规律特点为支撑,强调城市各层面对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注重滨水景观带与城市环境功能带的相融。
首先,设计者要将整个滨水景观带场地看作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所,以细节打动每个观赏者。为了更好地将景观带呈现给人们,应尽可能进行多元游憩路线设计,打造步行线、水上线和骑行线。其中步行线增补主要为贯通滨水区与外围城市之间的慢行通道,在现状滨水步道基础上将沿岸街区支路等路径融入步道体系,并在步道上植入景观标识,不仅为周边居民与游客提供更多的步行、交流、观景和休憩空间,同时形成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高度通达性,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同时,实现滨河区域内部的纵向联系。水上线的设计主要提升滨江的游览职能,构建极具水系特色的水上浏览体系,完善更丰富的浏览体验和丰富滨水景观展示平台。骑行线要与步道进行并行设计,为居民日常休闲与出现提供更多选择。如某滨水景观项目中策划主题游径,展现滨水特色,主要设计立足滨河岸线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和公共活动空间,策划多条特色游径,包括“湿地观光+亲水溯流”的户外徒步和骑行线路、“历史体验+自然休闲”的户外线路,不仅让游客感受滨江最美的自然生态,还能回溯地域文化记忆。
其次,注重滨水景观带各种功能、活动的均衡混合,在充分考虑人性化场所设置基础上,传承和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充满体验感的滨水文化路径,让居民能够继续感受过去的生活。注重历史遗产场地特征外扩,通过提取地域文化元素与重组打造标志性景观空间,同时借助滨水线性景观特征,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并以此为纽带延伸滨水景观区域内部,让滨水景观带形成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资源联动,共建活力滨水经济带。如某滨水景观设计中,利用局部静态水面与良好的水岸生态环境融入漂流、水上泛舟、皮划艇、浆板等无动力滨水体育运动,重点塑造流溪河水上休闲健身运动区、陆上运动训练健身区、运动配套服务区3 个功能分区,构建较为完善的水上运动产业体系。
最后,处理好点、线、面三者的关系,注重沿河绿地网络构建。某滨水商业景观带滨江线性空间结构设计中,通过界面的变化来控制空间开合,凸显场地特性,即处理好点、线、面三者的关系。点,是空间的DNA,即对空间记忆点的塑造;线,即交通线路,除了步行道、自行车道,设计团队还结合旅游运营的思考,设置了小火车轨道,增加交通通达性的同时,更好地刺激商业的发展和流通;面,即在“点”与“线”的综合呈现下营造出的界面。通过岸线梳理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与景观界面,赋予场地独特的记忆点。如通过完善沿河绿地网络,结合原有公园进行提升改造,营造乐水、乐活空间,通过增加活动场地,并利用景观小品叙述当地历史文化故事,展示过去历史与现代活力交织的魅力。目前部分滨水景观在整体效果、景观节点、植物绿化、湿地景观、驳岸景观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景观生态优化:(1)开放视觉廊道。借助滨水区域地理及环境优势,建立连续贯通的绿色景观廊道。(2)优化景观配置。为了确保流域生态平衡,并促进滨水景观功能性与景观性的协调统一,打造乡土树种、水生、湿生等植物群落,同时结合不同滨水区域呈现的不同生态效益,通过合理搭配乔灌草,营造更为丰富的生态景观。(3)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如改善亲水驳岸、应用雨水净化技术、修复建设河滩排洪沟等措施。
2.3 恢复滨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景观功能的多元化
以某滨水商业景观带为例,该景观带的基地现状生态绿地覆盖率高,岸线生长的草本、地被植物种类多样,部分区域乔木良好,但一些新植乔木长势不佳。同时滨水沿岸缺乏统一的景观梳理,沿岸环境破坏较大,导致城市的整体形象受损。基于此,本滨水项目景观改造中遵循以自然生态优先、发扬地域文化、坚持安全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人性化设计为景观改造原则,进行“一带五区多节点”结构与功能划分,形成以点带线结构。注重重点节点段打造,突出亮点,同时将过渡段作为创意段的连接段,形成景观整体结构。另外结合功能分区,并结合人的需求,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结合,创造更具活力的滨水区域。
3 总结
城市滨水景观区域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但结合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区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生态亲水理念不突出、沿岸绿化连续性差、滨江活力功能不足等问题,对滨水区景观功能认知不足。作为城市重要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其空间具有明显区别与其它园林绿地的特征,主要包括连续性、渗透性、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很多因素影响着其景观开发和营造。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现代滨水建设理念及任务要求,提出滨水景观提升与利用策略,为其它滨水景观带景观游憩空间的提升与利用探索了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