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下的园林景观重构策略分析

2022-02-09梁冠威

现代园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绿道绿色生态重构

梁冠威

(广州市中森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目前,关于绿色生态网络景观构建探索研究多集中在评估体系构建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而对于针对连通工程景观生态问题的系统修复与重构路径研究则较少。完善绿道网络体系,串联城市山水与公园景区,构建城乡休闲游憩体系是国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大背景下的实践探索,涉及整治、景观修复、景观重构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因此文章在解读“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下的园林景观重构策略的归纳总结,重点以广州城市连通工程为案例,基于现状问题分析和相关经验借鉴探索园林景观生态重构的策略,以缓解城市景观“孤岛化”和“碎片化”的现状,塑造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景观效果,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启发思路。

1 绿色生态网络的相关内涵与景观重构关键内容

1.1 绿色生态网络的相关概念

绿色生态网络发展至今,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形成很多相关概念,如生态基础设施、绿道、生态网络、生态廊道、绿带等。这些概念看似类似,但经过对比后还是存在细微的核心差异和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文章主要选取与研究主题一致的生态网络和绿道网络进行着重分析[1]。

1.1.1 生态网络。“生态网络”概念最早被用于生物保护领域,融入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它阐述了在景观层面上,自然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系统。在景观生态学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动态性的维护需要借助景观这个介质去连接恢复。因此,生态网络亦能理解为自然保护区及其之间的景观连接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只有相互连通的生态网络才能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2 绿道网络。“绿道网络”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该词源于北美,像一个巨大的血液系统将多个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沿线山、林、海、岛等要素串联和统筹起来。结合现代绿道建设实践,笔者认为Ahern[2]在《绿道:一场国际运动的开始》书中所阐述的关于绿道的定义最为系统且全面,他认为“绿道是为了实现生态、娱乐、文化、美学和其他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相适应的多重目标,经过规划和设计而建立起来的土地网络”。

1.2 景观重构的关键内容

1.2.1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以绿道为例,绿道景观的重构要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构建安全的生态环境,如某滨河绿道景观重构中,在满足水安全的前提下,结合自然生态型碧道断面方式构建生态性防洪驳岸,堤岸采用“浆砌石挡墙+阶梯式生态护岸+防浪栏杆”和采用“叠石护坡+雷诺护垫+草皮护坡”的生态护岸方式进行堤防加固和岸坡稳定,同时营造构建丰富多彩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美观;采取高效集约建设方式,通过连通工程,保障绿道沿线道路贯通;打造功能复合的绿道滨水空间和周围绿地空间,提供多元化的交往场所;充分整合沿线资源,以线带面地打造绿道经济带,利用绿道联动周边产业及地区发展。

1.2.2 通过连通工程,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通过连通工程,对现有资源进行多元功能的拓展,打造多元化游线。尤其针对一些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成本较高的区域,通过连通工程打造慢行系统,不仅能增强绿道空间和城市可达性、可感知性,又能保证近距离便捷通行,有效克服地形高差。绿道的慢行系统建设,可以针对一些堤岸防汛路、滨水绿道、空中步道系等蓝绿带状空间进行布设,强调慢行系统的连续贯通性。同时通过打通道路断点,完善游线,主要采用共建共享、新建绕行、原路改造、新建空中栈道等方式集中解决绿道不连通且慢行道缺少等问题。

1.2.3 空间提质,建设活力景观带。绿道系统受地形限制,建设用地局促,进行绿道景观重构,首先,需要采用“微改造”的理念,对场地采取低影响的开发方式,尽量利用原始地形、植被等景观元素进行景观空间提质及改造。其次,要突出绿道特色,综合考虑周边景点、文化特色、生态效益等,立足绿道沿线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和公共活动空间,策划多条主题特色游径,串联活动空间,塑造“历史体验+自然休闲”的户外线路,展示绿道魅力。此外,根据人口热力度分析,创新性地打造建设适合夜游的慢行路径,助力发展“夜间经济”[3]。

2 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下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

在最新颁布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关于绿道网络的建设,明确于2035 年全市将完成3800km 的绿道网络建设目标,结合广州人文与自然资源整体构建生态服务网络,一路串联沿途生态、人文资源点,打造完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网络体系,确保绿道的相互连通。广州地区目前建成绿道景观的现状问题及其景观特征如下。

2.1 生态优势有待彰显

目前,广州地区主要生态性绿道处于北部的增城区、从化区和花都区,这3 个区域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丰富,通过绿道网络系统的打造,能有效连通各地资源。通过考察和分析现有绿道后,认为广州绿道网的生态系统化有待完善、绿道沿途游径景观功能单一、绿道之间的游径衔接未能形成网络、绿色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沿线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整合,以增进绿道与周边空间的可达性,提升绿道活力。这就需要结合绿道线性景观廊道的概念,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使用人群的需求,通过绿道的连接功能,合理配置绿色基础设施资源,打造功能和形态更加多元化的绿道系统,同时凸显广州地区丰富的水文化和优越自然景观资源,提高生态性绿道系统的品质[4]。

2.2 功能类型差异化有待提升

在广州中心城区周边的郊野型绿道建设,主要是作为连接通道以满足人亲近自然的需求。以白云绿道系统为例,白云区目前建设的绿道与多条市级绿道形成了“山、河、湖、田、园”的绿道网。通过调研考察,白云区的绿道使用方式主要为附近居民和游客散步和亲子游玩居多,片面凸显尺度和长度,而在绿道景观功能类型、地域性特征、与周边主要产业关联等方面则有待提升。

2.3 生态安全性与可达性不足

目前,广州部分绿道呈现孤岛状,绿道与周边景观资源点衔接不紧密,无法结合绿道系统要素进行组织梳理。同时景观丰富度、空间尺度、配套设施质量等都无法满足配置标准,绿道系统安全性与可达性都有待提高。如广州某绿道以“自然、开阔、生态、便民”为原则,通过采用自然斑岸、岭南本土植物配置、沿线景观节点打造,融合了四段滨水绿道,打造沿江休闲绿道。但疏于对周边人文资源与现代生活契合进行探索,同时无法结合绿道周边人口密度情况进行相关设施的配备,与交通系统接驳也不够完善,可达性略显不足[5]。

3 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下的园林景观重构策略与实践分析

从景观基因的结构层面理解,景观的连通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层面。为了更加深入探索碧道景观提升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选取广州市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以下简称“云道”)作为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连通工程景观重构策略,为更有效地推动同类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3.1 研究区域特征

广州白云山、麓湖、越秀山、中山纪念堂等各景区被城市道路分割,缺乏统一的路径连通、境域协调及功能配套,无法满足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中山纪念堂是岭南地区十分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名胜景区、景观资源,是自然山水得以在城市环境中延续的重要空间节点,在广州传统的“山、水、林、城、田、海”城市空间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城市生态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云道”是以人为核心、以自然为美、体现还绿之道的理念,通过低干扰轻介入的手法,打造5.8km 的地面园道和空中步道,通过绿色无障碍路径将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中山纪念堂直接连通起来,使城市低效的灰空间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积极空间,通过打造连通工程,实现了让越秀山“牵手”白云山。

3.2 景观重构策略

3.2.1 生态性原则。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尊重场地现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结合周围环境突出生态性,充分合理地发挥园林景观绿地功能。植被规划以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满足造景要求的前提下,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护原有古树大树。

3.2.2 功能性原则。因地制宜地设计建设内容,完善改造云道沿线景观构筑,服务设施及新建休息平台等,建设云道上下口平台的同时提供活动空间,满足市民活动、交流、休闲赏景的需求。

3.2.3 艺术性原则。公共区域及配套设施的设计风格统一,整洁大气。通过结合山石、水体、植物、园路、铺地、园建、配套设施等造景要素,创造休闲游览空间。充分考虑岭南的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选用适于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

3.2.4 文化性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规划配套服务设施,并向游人展示独特文化魅力,强调人的参与性、休闲性。

3.2.5 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原则。云道工程实施破坏绿地的复绿及提升,应具有实用性,要易于施工建设、方便后期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及施工应体现园林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在满足经济条件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推广应用体现绿色、节能、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3.3 景观重构具体内容

3.3.1 植被生态恢复。空中栈道基础建设涉及的用地对原有植被绿化破坏较大,应进行植被生态恢复。云道工程沿线山体原有坡面表土与植被之间的生态关系失衡,水土容易流失,严重时会造成滑坡等危害;边坡周边风速大,与土壤贫瘠、温度变化大等一起形成复杂小气候,不利于植被的正常生长。通过采用“土质边坡乡土植物评价筛选、土质边坡结构修复和活性混合喷播基质处理”等方法,保证了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植物群落的稳定演替,有效提升边坡修复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3.3.2 完善景观功能,实现整体品质化提升。项目景观的更新改造应立足生态系统现状,以项目所处环境的改善作为前提条件,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品质化的整体提升。

(1)云道沿线原有景观效果较弱,花色较少,难以体现广州花城特色。分段营造花色景观,丰富整体花景观和花文化内涵,展示美丽宜居花城的景观风貌。部分乔木过于茂密,形成压抑空间,不利于云道体验;但局部也需增加乔木遮挡不良景观。对过于茂密部分的植物抽疏清杂,营造通透舒朗的景观视线;加密原有乔木遮挡不良景观或住宅区。

对云道上下口平台等周边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搭配精致景观组团,提升整体品质植被,恢复赏花游线,抽疏或加密节点空间。

(2)针对云道中“越秀山东北门节点、花果山公园节点、雕塑公园踏芳园节点”三大重点景观节点主要存在的功能不完善、景区景观风貌不统一,亮点不突出等问题进行景观改造,在保留节点原有整体景观功能格局的基础上提升景观建设。丰富整体景观和文化内涵,展示美丽宜居景观风貌,搭配精致景观组团,提升整体品质。结合越秀公园东北门节点场地地势的高差与现状围墙使人行道存在视线阻隔;场地绿化杂乱、缺乏层次;场地现状流线混乱、云道与人行道缺乏接驳,引导性差、人行入口可达性差;场地配套设施未发挥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场地入口缺乏云道标识,针对现状提出构建互动景观、新建驿站、激活场地的设计思路。增设云道标识、文化符号、互动装置打造活力节点景观,配合开花乔木梳理植物,提高景观识别度;利用微地形广场引导游人视线;新建驿站联动现有休憩广场和活化场地空间功能;打开沿市政人行道围墙界面以释放原有公共空间等措施进行景观现状改善。结合花果山节点下层及边坡绿化植物老化杂乱、规划电梯驿站与现有公园入口缺乏衔接等现状,提出顺流线、提品质的思路。着重清杂抽疏下层老化杂乱植物,开阔视线;进行边坡绿化美化,同时在保留原有的开花林良好基调上,提升整体绿化品质。结合雕塑公园踏芳园节点场地园路衔接生硬,视线与人流动线关系混乱;现状绿地与周边设施功能缺乏联系,植物老化;现有配套设施老旧,未能体现云道形象,缺乏标识性;现状公厕、休憩亭廊与云道整体现代简约风格不符等现状,提出新建驿站,增强标识性的思路。梳理场地周边与配套设施的关系;增加驿站设施,活化周边休憩功能;采取与云道统一的流线型现代简约设计语言,淘汰老弱植物,增加开花及芳香植物营造景观效果;采用绿化屋顶,选择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的新材料。

4 结语

文章以景观重构为研究主题,重点剖析绿道在多重限制条件下所面临的建设问题,结合绿道的建设理念及任务要求,提出多方面的景观提升与利用策略。最后以“云道”案例充实所分析观点,通过低干扰轻介入的地面园道和空中步道将城市不同空间直接连通起来,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连通便捷、功能丰富的绿道网络体系,串联起城市自然山水与文化脉络,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风景游憩境域,使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还绿于民,是绿色生态网络构建下的园林景观重构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绿道绿色生态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