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思路与策略分析
2022-02-09陈曼莎
陈曼莎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过度干预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人类生活品质不断下降。但随着公众意识和社会需求的进一步觉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和行业人员的重视。生态系统服务承载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服务,如何运用风景园林的方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目前景观学者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主要从生态系统中的短板水系统出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通过滨河公园实践来论证生态服务理论指导滨水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以期能为其他滨河公园景观建设与改造提供借鉴与指导。
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结合人类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产生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目前学术界主要将生态系统服务概括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决定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是提升人类满足感的有效途径。用生态系统服务系统理论指导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与具体建设,不仅能服务人类,促进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平衡,而且能提升整体滨河公园场地的生态服务水平和效益。
1.1 为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科学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支撑,从生态安全保障、物质支撑、景观文化承载多个角度出发,理性科学分析滨河公园选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评价的选址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能系统分析并选取更适合生态健康、人类需求和文化传承的服务质量因子,进行不同权重的划分,并结合上位规划指导,构建最为适宜的景观空间区域与布局,为滨水公园选址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为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多数滨河公园景观仅满足最基本的游憩服务需求,忽视了生态系统保护,景观整体设计浮于表面。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滨河公园景观建设强调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蓝绿空间”和谐的滨水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场地自然基底出发,结合场地文化底蕴,制定符合滨河公园场地特质的景观设计目标与策略,从而为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1.3 为滨河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合理的反馈优化
滨河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和调控的功能,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最佳“桥梁”。滨河公园景观建设不应只满足人类需求,服务人类,更应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福祉形成耦合关系。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指导的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在基于生态本底修复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对滨河公园生态构建提供改造意见,有利于滨河景观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促进整体滨河生态系统的健康优化。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滨河景观建设,能进一步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并进行经验与理论的反馈总结。
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思路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城市滨河设计案例,总结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思路。强调在尊重滨河公园现状基础条件和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注重滨河廊道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凸显城市滨河公园生态、生产、科普、文化等功能,营造别具一格的生态景观。
2.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2.1.1 自然生态修复与调节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角度,滨河廊道与滨河公园除了承担区域水生态安全和调节河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外,其更高层次的功能在于通过连接周边绿色空间,构建整体生态文化廊道。在滨河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公园现状条件,在水质与自然资源本底较好的地段,以自然本底修复和动植物资源保护恢复为主,划定恢复重建区,避免更多人工干扰。在划定的重建区中,除了要注重净化水体和恢复水生植被外,还需要注重两侧湿生环境群落结构的优化、动植物生态栖息地的改善、硬质驳岸系统的改版及植物缓冲带和湿地岛的增加。
2.1.2 合理完善的公共空间开放原则。近年来,我国部分滨河公园依托自身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优势及周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前来康养度假、观光休闲的游客。但部分滨河公园绿道、码头、驿站等观光休闲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荒废,无法很好地服务于人们。目前,滨河公园游憩设施功能强调凸出复合化、多元化、趣味性,娱乐项目、游憩设施、滨水慢行道、水上活动等项目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因此,滨河公园景观改造应充分考虑这一需求,优化布置亲水步道、骑行道、慢行道,满足河流绿色空间与外界连通需求的同时,还可打造多功能景观空间,促进居民区与自然景观的连接。
2.1.3 深入挖掘代表性地域文化原则。滨河是最能体现地域特征的区域,其不同景观要素构成,既是各类名胜古迹的聚集点,又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名片。鉴于滨河公园景观普遍存在缺乏地域性特色的问题,提出在尊重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代表性地域文化要素,促进自然、经济、人文三者相融,塑造极具人文独特性的滨河公园景观,使周边居民“怀念”的“记忆”实现延续,给予居民归属感。
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思路
滨河在我国各省分布较为广泛,多呈带状分布,空间形态狭长,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普遍匮乏,制约了滨河公园项目的有效发展。坚持近自然设计理念,从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生态保障、游憩服务功能、地域文化塑造为目标的滨河公园景观效果。
2.2.1 以修复自然生态本底为着力点,构建生态安全环境。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要求,滨河公园道景观提升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从修复自然生态本底和塑造多样化生物栖息地两方面构建生态环境。首先,滨河公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根据现状环境,因势利导促进公园景观建设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有步骤修复公园周边资源,并逐步恢复公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如通过生态性防洪驳岸的打造、湿地生态环境的构建、土壤性质的改良、自然水岸形态的模拟、地形重塑等方式进行自然生态本底修复。其次,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多样化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因此,在构建自然、复合、稳定的滨水植物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营造适合动植物生长、栖息的生境,使得生物群落结构更具韧性。
2.2.2 以物质产品为支撑点,拓展游憩服务功能。城市滨河公园景观的打造需要改变过往传统的单一功能,采取高效集约建设方式,充分整合沿线资源,打造功能复合的滨水空间和提供多元化的交往游憩娱乐场所,既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通过“以线带面”,利用公园联动周边产业及地区发展,具体可从周边场地功能整合与场地游憩内容丰富两方面进行提升。
滨河公园作为完善游憩服务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景观建设应注重重塑生态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首先,可采用“微创设计”理念,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节点进行建设或改建,尽量利用原始地形、植被等景观元素进行景观空间的改造及整合,实现破损绿色空间的整合,使其成为公园沿线的“新地景”。其次,进行空间提质,构建无边界公园体系,丰富场地游憩内容。公园内部结合现状环境进行功能分区,并在不同区域植入不同记忆与文化;公园外部进行无边界公园体系的构建,结合沿线基础建设、场地特征,打造生态湿地区域、音乐广场、鱼类生活场景、生态科普等功能户外活动场所节点。
2.2.3 以景观文化为烘托,保留场地历史遗迹。滨河公园场地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质,景观设计应以绿色空间为依托,综合考虑周边景点、文化特色、生态效益等,深入挖掘场地历史文化,策划特色主题,并串联起能体现当地滨河魅力的空间。例如,通过打造历史印记,回溯地域记忆,同时,利用景观小品叙述历史文化故事,展示过往历史与现代活力交织的魅力。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
3.1 生态修复,构建多重生境
滨河公园景观构建策略重点可从多种地貌营造、多样式护坡塑造两点着手:
3.1.1 多种地貌营造。首先,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模仿原生态河流发展特点,保留场地次生林植被,并通过植物补植的方式对植被稀疏的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其次,通过微地形改造和利用弃土塑造缓坡地景,增加场地多样性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视线不佳和可达性差等问题。最后,增加浮岛湿地等修复河道生态系统,营造鸟类生境。
3.1.2 多样式护坡塑造。以亲水性生态驳岸为主,恢复软质驳岸,创造多样性水陆地空间,提升公园景观的生态性与多样性。例如,通过水体形态构建生态湿地景观(坑塘湿地景观、浮岛湿地景观、滩涂湿地景观),同时,利用水净化系统、生态驳岸营造、雨洪利用技术等方式,起到优化水生动物生存空间、维护水岸稳定、科普示范等作用。
3.2 优化植物群落,营造多样空间
3.2.1 优化植物群落,保留原有树种。植物群落优化尊重原有生态,以保护为主,限制大面积改造。若滨河公园内大树长势茂盛,观赏价值佳,景观设计时应保留利用。在公园重点区域,按需求采用面状补植的方式进行地方特色植物种植,丰富植被季相。
3.2.2 营造多样的植物空间层次。在公园植物群落空间优化和复合型植物群落打造上,可以以大型乔灌木为主体,点缀色彩鲜艳的花灌木,再配以生命力强的本土草本植物,营造多样的植物空间层次。
3.2.3 提升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为了提升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植物整体框架配置上以打造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为目标,可通过采用营造复层林、异龄林、混交林的方式,为生物生存提供资源。
3.3 提升服务功能,营造多层体验
为提升滨河公园服务功能,营造优良的公园环境和多层体验,需要结合公园现状资源与功能主题分区进行打造。
如某滨河公园被打造成生态感知区、农林体验区、生态保育区、亲水游憩区、邻里休闲区5 大分区。
3.3.1 生态感知区。包括2 个不同特色的区域,北侧区域借助滨河入口良好的景观视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结合滨河流动区域和地形,增设湿地浮岛、湿地观景廊、木栈道等,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和充满韵律的慢行系统。南侧借助现状滩涂地,通过采取低干扰设计手法,营造湿地科普展示区(水体净化科普、动物栖息的科普、湿生植物科普),同时,配以木栈道、驿站,强化景观体验深度。
3.3.2 农林体验区。在现状农田基础上进行生产体验型景观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再创新和艺术转译。可结合现状建筑和农田打造“田野博物院”,增加场地文化感知功能,或利用场地原有鱼塘改造特色鱼塘游憩点,打造农田与休闲活动交织的动人生活场景。
3.3.3 生态保育区。依据河流湿地自然规律,选择种植乡土植物,构建原生动植物群落,避免过多人为干扰;场地内设置人工净化湿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为了提升自然体验效果,设计森林木栈道、雨水花园、生态景观岛,使居民近距离感受自然风光。
3.3.4 亲水游憩区。一方面,由于距离周边居住区较近,可借助场地现状植物和周边景观营造水岸林带亲水休憩活动区;另一方面,艺术化改造河道景观,例如,阳光草坪、垂钓盏台等,既能激活场地活力,又能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
3.3.5 邻里休闲区。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邻里休闲区,体现滨河区域的休闲功能,为附近居民营造舒适、放松的空间。
3.4 保留历史遗迹与场地肌理,传承多元文化
滨河公园景观的改造是山、城、水、人之间的交融互动,除了需要保留与创新场地资源外,还需识别和提取代表性设计元素,并借助景观手法实现文化转译,让陈旧的景观焕发新机。例如,可通过保留农田肌理、特色建筑、特色鱼塘及景观再利用(户外田园剧场),实现文化性体验景观的全新打造。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有关提升与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滨水景观游憩空间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提升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场地发展现状和人的需求,从生态系统安全、景观游憩服务、景观文化承载等方面进行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从而实现滨河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