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2-02-09孔艳丽王瑞良钱亚盼

科技资讯 2022年24期
关键词:氧枪研修产学研

孔艳丽 王瑞良 钱亚盼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5)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指的是,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需求出发,依托高校先进的办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将企业生产性需求、科研院所研发需求以及学校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与生产和科研需求的实际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形式[1]。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生产和科研的市场化发展进程,提升教育教学的实用性,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我国开启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的时间尚短,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概念内涵、主要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构建方法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和评价等方面。这些成果为高校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创新思路,但是距离构建成熟的特色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照搬主义、企业投入不足、学术成果市场化效率较低等问题[2]。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开拓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我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对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70 年代。1958 年,我国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这一文件中明确提出教育理念应该与生产劳动理念相结合,这是产学研的雏形。1961 年,在《指示》文件基础上,我国教育部进一步制定了补充性说明文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该条例中提出,高校可以结合优势专业项目和优势教学资源,创办中小型的企业或者同校外企业、厂房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办企业需要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从上述文件精神可以看出,产学研一体化的雏形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强制和引导产生的,并非来自高校内部教学需求和企业现实生产需求[3]。

20世纪80年代,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跨越式进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文件,指导和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相关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都明确提出了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展开合作[4]。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深化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含金量,使产学研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生产和科研的市场化。从立法到各项政策文件,都涉及产学研模式的建设问题,这说明该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产学研一体化的需求日益强化。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不单单是国家政策的驱动,已经逐步转变为市场需求的驱动。且新的市场环境下,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会激发出一些新的建设思路,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摸索,探索适合自身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

2 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高校要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既要理论知识扎实,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产教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一般有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不同高校,会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该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虽然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2.1 教师层面

国家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拨款稳步上升的同时,高校的环境建设、人才引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各地纷纷兴起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加盟高等教育,为高校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才引进在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开展的课题选题是从自身兴趣出发的,导致不少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较小。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呈现脱节状态,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未能真正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高校层面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师资力量发展并不均衡。如偏远地区高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双一流高校师资力量的办学层次相差甚远。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发展市场发展对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需求越旺盛,对本科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科研成果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2.3 企业层面

不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都是不断增长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其自身研发实力非常有限,在面对具体的客户和产品时,经常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等环节出现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但是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关注的是高大上的研究课题,很少对接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中,存在着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资源不共享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以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

3 产学研合作的改革与实践路径

黄河科技学院作为一家民办本科高校,多年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下面将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结合教师的实践经历,探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路径。

3.1 教师企业研修

近年来,为了解决高校科研需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黄河科技学院出台了许多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的政策,其中鼓励教师以脱产方式进行企业研修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黄河科技学院鼓励部分教师到地方企业研修半年到一年,要求教师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在企业完成研修工作,学校人事部门考核教师的研修过程和结果。教师研修并非简单深入到企业去做交流沟通,而是需要真正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锻炼和提升自我实践能力。

为了保障研修效果,免除教师参与企业研修的后顾之忧,黄河科技学院给予了教师研修期间正常标准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学校人事部门成立专人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研修任务、考察教师出勤情况、研修成果情况、企业满意度、科研成果市场化情况等,通过全过程考核和监督督促教师研修质量的提升。

企业研修政策制定和实施以来,吸引了近百名黄河科技学院的教师参与。广大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教师自身科研服务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师,在回校开展学生培养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实用的引导和发展建议,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例如:2018 年,黄河科技学院深入河南省豫光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源市万洋冶炼有限公司进行研修时,发现其关键设备底吹炉氧枪的性能存在缺陷亟须改进。教师组成攻关小组深入企业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研发团队,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底吹炉氧枪是有色金属(铅、银等)冶炼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特征直接影响到冶炼效果和吹炼时间,氧枪的寿命对冶炼的产量有重大影响,而氧枪的寿命又取决于氧枪头部套管的寿命。氧枪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的氧枪使用寿命短,最短的仅25天。氧枪损坏后需停止生产,让炉温降低,此时损坏的氧枪还不能顺利抽出来,因为氧枪头部烧熔,形状已不再是圆柱。因此,需把炉门破开,打碎耐高温炉砖,破拆工人在高温、高灰尘的恶劣环境空间中进行操作。然后装上新的高温耐火炉砖,再插入氧枪。一套高温炉砖的价格高达5 000 元以上,从停炉降温到换上新氧枪一般需10 个小时。两家大型的炼铅企业,一年因停炉更换氧枪而少产粗铅约2 250 t,产值约1 100 万元。而氧枪的寿命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就氧枪本身来说,炉温高达1 100 ℃~1 300 ℃情况下,氧枪头部材料变软,导致烧熔、腐蚀和磨损,最终报废。因此,项目组将改善氧枪头部材料的高温性能确定为该课题的关键。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氧枪的改进设计方案,并于2020 年11 月份制作出3 支实验用氧枪。2021 年元月份安装到万洋的底吹炉上,经过现场实验,结果很不理想,氧枪寿命没有明显改善。2021年3月份在分析了第一轮失败的原因后,对氧枪作第二轮改进设计,4月份制作出两支实验用氧枪。2021年5月安装到安阳岷山环能高科股份公司的炉子上。这次实验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对前两次实验结果做了综合分析,再加上调研的信息,项目组老师认为氧枪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随机性,或者说影响氧枪寿命的因素太多,而这些因素又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氧枪,于是提出了陶瓷氧枪的设想。即:用组合套管及氧枪,氧枪的套管采用陶瓷套管和金属套管相结合,使得进入炉膛的套管头部具有更强的抗腐蚀、耐摩擦性能,进而提高氧枪的寿命,减少扒砖、更换氧枪的次数。该技术在通过验证及认证后有望迅速产业化,新氧枪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把使用寿命提高到2~6个月,减少更换氧枪和停产扒砖修炉的频率,项目研制成功投产后,河南省豫光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年可增加8 600 t粗铅产量,产值约4 300万元。

从氧枪项目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深入企业研修,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一举解决了企业的痛点问题。整个过程中,科研需求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得到提升,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参与研修的教师归校后,在讲解知识时,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案例也会成为教学素材。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2 开展定向研发

过去,教师科研项目选题方向大都是结合自身的兴趣去制定,与企业需求关联度不高,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在市场推广和转化方面效果较差。黄河科技学院作为一家民办本科院校,与双一流高校相比,科研资源相对分散。如果教师根据自身兴趣选题参与研究,很容易分散研究资源,难以取得科研成果。为了集中优势科研资源,黄河科技学院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与产学研工作。科研团队要有明确分工,深入企业做充分技术调查后,制订科研方案,致力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科研团队从事的是针对企业发展的定向研发工作,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在定向研发过程中,通过建立项目跟踪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成了多个专门技术转移中心,都属于针对企业的定向研发模式,以“学生+导师+项目”的基本模式,立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利用科研力量解决企业科研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学校已经与周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校学生的就业市场。校企共建的“科研平台”“教学实习基地”“教授工作室”等组织机构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参与项目的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5]。

3.3 共建研发机构

单独依靠高校一方的力量,资源力量相对有限。高校可以与企业探索联合机制,共同建设研发机构。黄河科技学院瞄准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以及自身的特色专业,积极需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研发机制。学校鼓励二级学院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及其二级学院已经与数十家单位共建了校企研发机构。形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切实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上的难题。

例如:黄河科技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新氧枪实验室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成果。该实验室瞄准企业对长寿命、稳定性强的新氧枪的需求,围绕氧枪的头部套管替代材质选用、链接方法创新等重大技术问题,通过校企联合、资源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活力,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优化布局。

3.4 合作成果报奖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行后,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取得了市场化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高校和企业可以联合申报合作成果奖项。对于企业而言,申报科技成果奖项,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科技含量,有助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相关扶持发展资金,对高校而言,申报奖项对学校对教师都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产学研成果的认可[6]。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多项校企合作创新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和转让,其中部分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以黄河科技学院氧枪项目为例,其申报了名为“一种氧枪用组合套管及氧枪”的发明专利,该发明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特性,利用陶瓷套管替换部分金属套管,通过金属连接键完成金属套管与陶瓷套管的连接。大幅度提高氧枪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氧枪次数,有效缩短维修时间,提高了冶炼炉在同等时间内的产能和生产效率。与原有氧枪相比,采用该组合套管的氧枪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适用范围广,能够提高冶炼产量,减少经济损失。

4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效果

该文以黄河科技学院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实践行为切入点,探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时间路径。实践结果表明,高校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解决科研需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够性,引导教师走出舒适区,利用自己的知识助力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通过一系列产学研政策的发布和落实,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少优秀教师深入企业研修,解决了企业的生产技术痛点问题;成立了大量的联合实验室,优化了科研条件,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效果;还形成了一大批各类各级的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构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产学研一体化对高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教学素材得到丰富,还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也可以借助高校的优势资源完成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经济效益。我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设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要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适合本校特色的实践路径。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氧枪研修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同氧枪喷口结构形式对氧枪寿命的影响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转炉氧枪升降装置防坠落安全器的探索与研究
转炉二次燃烧氧枪技术研究进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浅析组合式锻压氧枪喷头的优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