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体育电影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2022-02-09张秀亮张振涛

体育师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时代体育

张秀亮, 吴 凡, 张振涛, 郭 野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 年 9 月, 期待已久的电影 《夺冠》 在全国热映,最终取得票房和口碑在中国体育题材类电影史上的新突破,体育电影再次引起国内众多影视创作者的关注。 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 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 让爱国热情高涨的国人扬眉吐气。 随着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和 《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 的实施, 可以预见我国体育电影产业又将迎来井喷创作时期。 在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中, 体育是电影最适合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之一[1]。 体育与电影的结合, 不仅塑造了大银幕上无数光辉的艺术形象、 激烈的比赛瞬间和励志的体育精神, 还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本体的价值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生存探索[2]。 因此, 中国体育电影的研究和探索, 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热衷的课题。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电影发展之路, 从第一部体育电影 《女篮五号》 到如今的 《夺冠》, 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电影在类型数量、 艺术品质、 制作水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又回应了对不同历史时期体育电影承载着我国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的时代诉求。 步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对体育电影提出新的诉求和期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为我国体育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体育强国建设要补齐体育文化短板, 首要就是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品位的体育文化产品[3]。 因此, 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体育电影作品是时代的呼声, 更是人民的呼声。

1 新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历了从成立时的 “站起来”, 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 “富起来”, 再到新时代 “强起来” 的历史巨变。 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和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经历着新中国、 新时期和新世纪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时代是体育电影存在的基础, 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体育电影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形成了不同的叙事风格、 表达主题和创作格局, 体现了时代精神在体育电影中的诉求表达。

1.1 新中国(1949 年-1976 年)是国家意识表达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2 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 吹响了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的号角。 1956 年毛泽东确立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繁荣文艺事业的方针。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具有鲜明的政治烙印, 以体育为视角, 既完成了新中国对体育意义的重新确认, 又服务于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 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展现社会主义美好生活。 如 1957 年的 《女篮五号》、 1959 年的《冰上姐妹》、 1960 年的 《碧空银花》、 1962 年的 《大李、小李和老李》、 1964 年的 《女跳水队员》、 1965 年的 《小足球队》 等。

其中著名导演谢晋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 《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 集中体现了时代赋予的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的主旋律。 电影把个人曲折的人生经历与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 从政治和大众的夹缝中找到了空间, 揭示了解放前后体育运动员的别样人生。 此片作为新中国的一张电影外交名片, 于1957 年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1960 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 “银帽奖”, 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果。

1.2 新时期(1977 年-2000 年)是多元探索时代

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空白期后, 改革开放的到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共同奠定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电影与社会变革进程密切相关, 不仅影片数量不断涌现, 电影的类型、 视角、形式等都丰富而多元, 我国体育电影步入多元化探索时代。

1979 年 《乳燕飞》 的摄制是文革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以女子体操为主题的体育电影, 揭开了新时期之初国产体育电影的帷幕。 1981 年北京电影学院出品的 《沙鸥》, 不仅是新时期电影语言的探索, 同时还是对传统体育电影表现方式的突破。 《沙鸥》 虽是主旋律作品, 是那个年代女排精神的最强音, 但对个体的人物命运、 情感和心理的关注尤为难得, 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在题材选择方面, 还出现了以 《剑魂》 《拳击手》 《哈罗! 比基尼》 《第三女神》 为代表的击剑、 拳击、 健美、 登山等题材电影。 1982 年中日联合摄制的体育电影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通过表现动荡的战争时代中日两个围棋家庭三十年的悲欢离合, 体现了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不幸, 展示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随着我国电影改革的继续深化, 90年代开始, 追求自我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中国体育电影中, 尤以 1995 年的 《赢家》 和 1997 的 《黑眼睛》 为该时期最优秀的代表之作。 至此, 中国体育电影的艺术主题的空间得到拓展, 开始通过对转型期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对体育与人的关系重新定位。

1.3 新世纪(2001 年-至今)是类型化发展时代

步入新世纪, 随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隐形的翅膀》 《买买提的2008》 为代表的优秀体育电影, 将民族、 国家、 体育和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呈现出极强的奥运电影特征。 并且还出现了向奥运献礼的 《棒球少年》 《12 秒58》 等优秀体育题材的儿童影片。

2008 年奥运会以后, 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欧美体育大片持续强势侵入, 我国电影事业向商业化、 产业化艰难转型。 体育电影的娱乐功能也在进一步加强, 我国体育电影创作进入类型化的探索阶段。 其中, 《我不是马布里》 《大灌篮》 《神奇》 等影片将商业价值作为主要目标, 忽略了体育电影的其他功能[4], 过度的娱乐化、 商业化反而丢失了体育电影的本质。 2011 年以后港台优秀导演的加入, 为体育电影带来了 《翻滚吧! 阿信》 《破风》 等影片, 是体育类型电影的又一次全新探索和突破, 在体育电影多元功能和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两部影片充分把握体育类型电影市场的规律, 当红明星的加盟、 编剧深厚的功力和导演纯熟的驾驭动作场面的能力, 使体育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个引人瞩目的类型。

2 新时代中国体育电影的价值诉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谋划和推动我国体育电影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为我国体育电影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这也意味着, 新时代赋予体育电影新的使命, 对体育电影提出新的价值诉求。

2.1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一代代体育电影创作者薪火相传, 不断夯实体育电影的艺术沉淀, 不断拓展体育电影的表现力, 推动我国体育电影一步步往前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赋予体育电影新的使命, 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是时代的呼声, 更是人民的呼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5]。 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到今天, 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意蕴越来越丰富。 首先, 体育电影透过艺术性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讲述动人的体育故事, 既是对身体美、 运动美的艺术展示, 也激发了大众体育参与的热情, 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 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体育电影担负着塑造中国形象、 唱响时代主旋律、 弘扬体育精神、 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重大贡献; 最后, 体育电影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全民体育消费热情, 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快速增长点。

2.2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 体育运动书写着时代精神, 体育电影编织着强国之梦。 时代迫切需要体育所诠释的精神力量刺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新时代呼唤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助力新时代。2020 年陈可辛导演的体育题材电影 《夺冠》, 又将中国女排搬上荧幕, 意味着中国主旋律体育电影的回归, 填补了近些年中国优质体育电影的空白。 影片通过追述中国女排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探讨女排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困惑。 影片传承了体育题材电影叙事模式, 找准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契合点, 在体育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 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 为体育电影的创作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 指明了新的方向, 揭开了新主旋律体育电影的序幕。

2.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体育是人类的全球运动, 全球共通的语言, 世界各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体育电影却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生命理想和情感共识。 在世界电影史上, 体育电影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近几年, 国外涌现出了如印度的 《摔跤吧! 爸爸》、 俄罗斯的 《决战慕尼黑》、 法国的 《陪练人生》 等优质体育电影, 都力求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出更大的开拓, 镜头从外在的竞技呈现深入到复杂的内心揭示和对体育自身的反思, 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育电影美学, 引发国内电影创作者们的反思。 反观中国体育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 中国体育电影的突破还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 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不仅要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体育电影, 还要创作更多的走向世界, 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的体育影片。 能够在国际视野下挖掘中国体育故事, 在全球化格局中表现中国气质,向世界展现中国体育故事的生动图景, 成为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

3 新时代中国体育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 体育电影人孜孜不倦地记录着我国体育电影前进的脚步和对时代的致敬。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 我国体育电影的创作需要把握时代脉搏、 聆听时代声音、 顺应时代潮流、 讴歌时代精神, 积极拓展生存空间;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国文化、 展现民族精神; 接受大众的检验和社会反思。

3.1 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体育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经历着从局部到整体、 从印象到理念、 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演进, 承载着记录国家发展、 勾勒民族命运、 建构国家形象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 体育的本质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如今在日本的动漫文化、 韩国的偶像文化以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入侵时[6], 体育电影和军事题材电影一样需要奏响中国的主流旋律和爱国主义情怀, 守住民族根基, 呈现中国精神, 体现中国意志,塑造中国形象。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与世界文明交相呼应, 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7]。 而体育是超越国界的世界通用符号,体育电影又因体育所独有的精神内涵散发着人类所追求的普世价值观, 搭建起国家之间交流的桥梁。 十九大报告指出: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真实、立体、 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体育电影一方面需要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叙事传递国家观念, 通过人物塑造国家形象,通过细节展现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 必须积极融入世界,融合各国主流的价值观和习惯的表达方式, 将中国体育故事纳入全球视野中来讲述。 所以, 以体育精神为硬核, 立足时代, 拥抱世界, 放眼人类,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匹配中华民族复兴的恢弘进程, 不仅可以帮助国人重温民族记忆, 牢记民族之魂, 而且还可以帮助国际社会形成良好的中国印象, 使我国的体育电影逐步走向全球市场。

3.2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电影有着鲜明的国家性和民族性, 不仅有着教育、娱乐功能, 还有传承文化、 弘扬体育精神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传承五千年, 蔚为大观。 中国体育电影民族精神风貌的形成是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 中国体育电影的未来需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事情节的架构、 主题思想的呈现上将中国民俗、 中国场景、 中国符号、 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体现了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担当, 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现代力量。

顽强拼搏、 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电影最基本的内核, 也是体育电影获得观众认同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百年奥运梦想锻造出来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优秀的体育电影都对体育精神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都在用体育精神重新定义平凡与伟大[9]。 而饱含体育精神的体育电影辉映着新时代的风采, 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能够缓解和治愈现实中的焦虑, 能够召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3.3 突破创作局限,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我国体育题材的电影, 绝大多数就体育论体育, 故事的模式通常是: 在体育精神的洗礼下, 经历种种磨难, 经过顽强拼搏, 最终战胜困难, 取得胜利, 夺得荣誉[10]。 这种传统的励志、 说教式的体育故事模式, 在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高品味体育电影的审美需求下, 难以引起大众的观看兴趣。 这种模式故事的结构、 矛盾冲突比较简单, 对个人与生活的挖掘与反思并不深入, 对个体在困境中的突围也设计得简单轻巧。 这其中, 有故事编创的视野局限问题, 有对体育运动本质认知问题, 也有对体育电影的类型定位问题。

体育电影由展现生活向励志精神转变, 叙事模式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演化, 体育电影类型化发展新模式的成功建立, 实质上为所有的文化输出提供了可建构性的平台[11],所有元素均围绕体育叙事而展开, 让 “体育+” 成为体育题材创作的主流。 在商业电影发达的西方社会, 优秀的体育电影融文化性、 艺术性和商品性于一体, 在类型化与专业化方面取得了有效的平衡。 讲好体育故事, 真正的决定因素或许已经不单单是体育本身, 而是要将体育和多种因素融为一体, 放置在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上, 将阶层冲突、种族矛盾、 贫富差距、 情感失衡等诸多冲突性的关系放置在一起[12]。 无需担心体育电影会因此而变得不纯粹, 因为这反而有助于观众理解体育运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的力量之美和精神之美。

3.4 扎根现实生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也是艺术的主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体育电影也不例外。 纵观世界优秀的体育电影都切中时代脉搏、 准确反映生活、 积极介入现实, 并将体育故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以小见大的挖掘出人性之美的光辉, 反映时代脉搏的律动, 传递浓浓的社会温情。

中国是体育大国,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体育产业发展强劲, 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中国体育故事不应只拘泥于冠军人物, 而必须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 从群众中挖掘素材, 从群众中提炼主题, 从群众中汲取情感, 用 “小人物” 表现 “大情怀”。中国体育电影应将普通人的真实、 有趣、 感人的体育故事凝结成影片, 用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讲述普通人对体育的理解和信仰, 展现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同时用体育精神赋能人文故事, 让普通人看到了自身成功的可能性, 构建自由、 平等、 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故事的叙述必须抓住观众情感认同点, 用人文情怀滋养体育运动, 将心灵最朴素的情感, 引发观众心灵的共鸣和共情。

4 结语

回顾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与成就, 我们有着将个人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的励志叙事故事, 有着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颂扬和人文内涵的关怀, 有着丰富而多元的体育电影形式的探索与尝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体育电影既要向历史学习, 传承优秀传统, 更要释放体育电影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和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凝聚社会共识, 传播主流价值, 才能创作出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无愧于民族” 的体育影视精品。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时代体育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真正的体育精神
e时代
e时代
我们的“体育梦”
e时代
真正的体育精神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