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2022-02-09李维光

河南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

秦 龙,李维光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这“五大原则”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整体有机,是对“为什么推进、推进什么样的、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时代课题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把握,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领导主体、必由之路、根本立场、活力源泉和精神气质,提供了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深刻认识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主体

领导主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由谁领导”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道路抉择和发展模式。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401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根本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不同领导力量的选择。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西方现代化,在否定以往神权的社会存在形式、造就人权的人类文明形态的过程中,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3]373。与之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64。

(一)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选择,顺应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客观需要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在轰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将还处于以农业为本的传统社会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卷入了西方现代化的洪流。但是,这种打上裹挟和被迫标签的西方现代化注定在中国行不通。从外因看,西方资产阶级以侵略与扩张为手段强制推行的现代化,是将中国纳入其殖民体系,作为商品倾销与原料掠夺的市场和资本输出与财富攫取的场所。“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5]从内因看,缺乏经济、政治、社会基础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并不是从农村内部生长出来的,并非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从外部移植或嫁接到农村机体上的”[6],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造成了自身的软弱性,无力承担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任。尽管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曾轮番登场,内阁制、多党制、议会制等曾付诸尝试,但是“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一概幻灭了”。在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先进理论武装的先进领导力量的境遇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发展必然产物应运而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出场,提供了解决因为移植西方反而使中国的现代化陷入无所适从境地问题的“对症之方”,彻底破解了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引和有力政治领导而集体性迷失的困境,深刻改变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途命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从“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到“焕然一新”提供了根本领导核心。

(二)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创造,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探索历程

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方向进程的根本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发端。一经诞生,党便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承担起引领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责任,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立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历程生成定型的,依托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主体自觉和创造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党就开始从工业化的视角初步分析和思考实现现代化的构想,指出必须“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8]1081,“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9]。新中国成立后,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命题,勾勒了按“两步”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蓝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战略,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基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路径、战略部署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与基本特征,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与重大原则,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推进“新型四化”同步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简言之,党在探索和开拓现代化发展中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系统回答和揭示了“为什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化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科学指引与行动指南。

(三)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正确,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13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用以衡量评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的根本尺度。评价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强弱优劣,同样要以实践为标准,关键要看“做得如何”而不是看“说得怎样”,要看它是否为现代化开辟合适的前进道路、提供科学的行动方案、凝聚磅礴的建设力量、破除层出的实践难题,归根结底,要看是否促进和推动了现代化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纵观百年奋斗史,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历史正确,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党带领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变,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快速发展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党领导人民奋进新时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4]27,“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4]29,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核心更为坚强、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更为主动。中国在现代化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依附走向创生、由落后变为赶超的事实证明,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在党、关键在党、优势在党。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深刻认识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0]123,“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11]519。然而,在资本主义率先开启人类现代化进程后的近200年里,“西方化”一度几乎成为“现代化”的“模板”“范本”,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404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具态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神话,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和“文明冲突论”的破产。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共融共生的过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基点、道路逻辑、道路旗帜上摆脱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桎梏窠臼,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示范和经验借鉴。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基点上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与否,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发展的质量、规模和速度如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现代化抄不来、搬不来,模仿依附、亦步亦趋只会受制于人、落后于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27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规律基础上自主选择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3]83现代化的历史规律是“外生的”、不能违背,但现代化的道路却是“内生的”、可以选择。一个国家适用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上决定于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党领导人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根植中国场域实际,立足中国历史文化走出的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信道路。它把握人类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反映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体现人类现代化的共性,更展现自身国情个性。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在自立自强基础上吸收借鉴的产物。独立自主不是僵化封闭,只有把“走自己的路”与扬弃一切现代化成果有机结合,现代化发展才有源头活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4]76,而是在批判性继承包括自身现代化尝试以及世界上各种现代化模式在内的一切现代化建设正反经验教训基础上,开辟的一条属于自己的、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道路。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逻辑上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11]316作为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在规定,道路逻辑的多样性是现代化发展方式多样性和历程多样性的先导。现代化先发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15]128,而现代化后发的中国“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5]128。这一道路逻辑上“串联顺序发展”与“并联叠加发展”的重要区别,在时空两个维度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非线性的“四化同时并行”超越西方单线性的“四化依次顺行”的现代化。它突破了传统现代化进程顺序出场的观点,其由历时到共时的转变所带来的高度时间压缩,使“我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15]128。这不仅在理论上回答了“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3]821这一马克思之问,而且在实践上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赛道上实现从“迟到国”到“赶超国”的跃迁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共赢的“四化协调发展”替代西方零和的“四化失调发展”的现代化。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拿一种目标或价值和另一种目标或价值做交易的惯用发展方式,坚持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但以内蕴的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提供了转变传统单向度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思想指引,而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从整体上消解西方现代化由于物质与财富、人与自然失衡而无序混乱弊端的路径示范。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旗帜上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开启于大机器生产的西方现代化在其推进中始终具有“霸权主义”“殖民扩张”色彩,打着“战争”“掠夺”标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297。在将一切民族都卷入资本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西方现代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奴役剥削、贫富差距和发展鸿沟。即便披着“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外衣的经济渗透和资本控制,也无非更加“温和”、间接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的体现,没有改变其按照自身利益建立世界秩序、谋求世界主宰权、压榨其他国家民族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3从中国对世界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侵略称霸基因,不是一隅一私、以牺牲他国换取本国的发展,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下为人民与为人类、为民族与为世界的历史自觉和有机统一。共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鲜活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贡献世界和平发展,“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16]504。从世界对中国向度看,近代以来蒙受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中华民族,更懂得把中国式现代化“变现”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必须在世界和平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历史奇迹的必然结论,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总之,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国强必霸陈旧逻辑、跳出对外扩张历史循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思维定势,摒弃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找到了一条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新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深刻认识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立场

立场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站在谁的立场就决定了它代表谁的利益、体现谁的意志、维护谁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7]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力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以人民性为鲜明品格和显著标识,根本上是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化。它在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取向、实践建构力量和成果享有主体维度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真理光芒,科学和深刻回答了现代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的根本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价值目标取向上为了人民的现代化

为了谁,是检验现代化性质的“试金石”,也是区分现代化宗旨的“分水岭”。发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在推动西方国家实现文明转型的同时,也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虽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但它具有的“资本主义基因”却也使人走向异化,一方面是“自由”的异化,“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18]。另一方面是“全面”的异化,“这个媒介富到什么程度,作为人的人,即同这个媒介相脱离的人也就穷到什么程度”[19]。中国式现代化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93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4]9的现代化,在发展任务上以为人民服务为第一职责,在发展内容上以人民需要为第一选择,在发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在发展归宿上以人民福祉为第一目标,在发展过程上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了现代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使现代化服务于人民,不断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但以其“人的现代化”本质与西方现代化伪装出“人民”外表实质却为“物的现代化”的本质形成鲜明对照,而且在消除“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的对抗性、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指向了“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199的“真正的共同体”,标注了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走向。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建构力量上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社会生产直接承担者的人民,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句话,决定历史的是人民,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成就,无不充分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4]139。作为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在生存与发展方式受现代化影响的同时,更深刻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凝结着深刻认识现代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创造性回答现代化之问的人民智慧,凝聚着在百年探索历程中开创和开拓现代化之路的人民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靠人民实现的,要充分调动人民在现代化发展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化解矛盾、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人民评判的,现代化的成败得失要看有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水平成效要看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人民而生成存在,也因人民而发展兴盛,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底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70。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成果享有主体上人民共享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区别就在于现代化成果的享有主体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少数,换言之,是共同富裕还是少数独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只能是资产阶级富裕,现代化成果在“普遍利益”外衣的掩护下,通过剩余价值这一途径从劳动者向资本家集中,致使“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1],甚至于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这种差距就越是加深。与之形成对照,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从量的规定性上看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的全体人民从现代化中受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16]215;从质的规定性上看是包含物质在内的各方面各领域成果的享有,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需求,“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16]215。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现代化成果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鲜明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少数人“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宿命,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内在弊病,为解决财富鸿沟、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避免使人成为“现代文明的囚徒”、被放逐为“大地上的异乡人”提供了中国智慧。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深刻认识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活力之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3]790,要以联系和发展的视域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的中国创造,也是文明从低到高变迁的人类事业,不能静止、孤立、僵化地对待,必须打破本本教条、冲破条条框框,始终保持前进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作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才能有强大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才能顺利实现,这是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必然,也是中国与世界交织的必然。

(一)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然结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同向共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面对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而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造成的差距日益拉大的困局,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开启和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改革开放以其对中国的革命性塑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五位一体”更加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推进,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在变革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2]。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好局面。正因为坚持改革开放,廓清了困扰的思想迷雾、打破了束缚的体制桎梏,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变革社会关系、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伟大觉醒中迎来伟大飞跃。

(二)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扎实推进的必然要求

从中国现实的角度看,不断在应对复杂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72。在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更深层次、更加系统和更为复杂的难题。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发展方式粗放等许多卡点瓶颈;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偏大、收入分配制度仍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精神文明与文化普惠发展仍有短板;在意识形态领域,拜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还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依然存在;在社会建设方面,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还面临不少难题,食品药品、生产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20]69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向前推进,就必须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打破僵化保守思想观念窒塞,冲破惯有路径依赖禁锢,破除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清除陈旧利益固化藩篱,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痼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有益成果,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同世界交融互促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因世界历史而生,也在世界历史中发展。一方面,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404。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同时,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在原初意义上是一种被动迫使的意蕴,但客观来看,中国正是在这一被强行拉入的基础上为了摆脱“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出了一条体现历史多样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空场域。“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168各民族国家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与各民族国家互依互联互通、共生共融共进中不断发展的,既通过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也因为“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被世界历史进程深刻影响。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开放的互促中不断发展进步是历史必然,封闭排他只能孤立落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才能更好把握战略机遇、化解风险挑战,高质量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斗争精神的现代化,深刻认识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气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凡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先进社会意识,都能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23]作为合客观规律性和合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也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10]83当前,百年变局和复兴全局历史性交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斗争精神和斗争主动有效应对前进中的各种复杂变化和矛盾阻力。

(一)斗争精神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4]69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从旧事物中成长起来,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斗争中新事物获得了活力并不断战胜旧事物而发展壮大。作为“新事物”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不断与一切阻碍其成长的“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斗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捍卫、坚持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在斗争中,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生成和成长所必需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条件。不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的真理,而且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筑的包括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深刻展现了“斗争精神是伟大精神的‘元’精神”的真谛。历史充分证明,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底色和象征符号,是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鲜亮标识,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旺盛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正能量。

(二)斗争精神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姿态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从这一角度来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旧矛盾不断解决、新矛盾不断产生中经过伟大斗争持续化解矛盾夺取发展胜利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实现的。”[10]59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但过程必定艰辛。抛开它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事业、没有可以直接参照的经验不说,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国内国际的重重矛盾。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仍然明显,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更加凸显。这种国内外矛盾的相互叠加所形成的更大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加重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艰难曲折,“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0]83。这就必须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斗争精神,保持斗争姿态,以斗争意志替代逃避意识,以知难而进替代退缩却步,以主动迎战替代妥协退让。也只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在发展困境中求得生路出路,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三)斗争精神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斗争精神是创造奇迹的精神密码,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24]中国式现代化,因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艰难,也因其走了前人没走的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而伟大。“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0]101作为“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化解风险、克服阻力、解决问题的重要动力之源。它通过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念信心立意志力之根,通过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共鸣固凝聚力之本,通过提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士气强战斗力之基,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注入强大力量。在今天这样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要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主次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国内外环境复杂交织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把握斗争特点、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相统一,推动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砥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的伟业。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