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部分高校实践为例

2022-02-09李炳通

天津法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法学法治思想

李炳通

(南开大学 法学院,天津 300350)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明确了11个坚持的要求,总体上看,既包括强调法治队伍的建设,也包含公民守法的要求。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1]。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期望在青年,“青年从现在起就应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抓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持续有效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和传播,对持续有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意义。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3],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本文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强化法治人才培养、推进全民守法等方面要求以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论述入手,挖掘课程、师资、学术研究、校园体系、实践资源等育人条件,结合部分高校的有益做法,深入探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牢牢把握课程渠道引领,打造一流培育阵地

高校有着多元汇聚的育人资源、渠道和平台,归根结底,课程是核心,把课程抓好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融入高校教育,需深入推动课程建设,综合发挥思政课的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的功效、法学专业课的功能、交叉课程的延伸特色和教材体系的力量支撑。

(一)以思政课程为总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准”

教育部《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做到全覆盖学习”,这里的“全覆盖学习”,从学习的主体范围上讲,自然包括高校各层次各类别学生[4]。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方面比其他课程影响面更广,所塑造的群体更大,意义十分重大。

各门思政课可深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所侧重地进行学理阐释和传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直接面向所有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与认知的关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角度结合法学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可从近代中国的国家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这一脉络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侧重讲解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法治联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侧重突出在国内外发展大势下,如何全面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中国法治实践的新发展和回应法治实践的新要求。

为提升思政课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准性,部分高校将法学教师引入到全校思政课师资体系。中山大学公共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吸纳法学专业师资主讲“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武汉大学构建“三位一体”模式,以公共思政必修课、公共思政选修课及专业必修课全方位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5]。

(二)以概论课程为龙头,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研究、宣传要在思政课建设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更要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上精细打磨,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同时发力,同向发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是法学专业课中最具备思政元素的课程,带有课程思政的天然特色,把这门课开好应牢牢把握“实”这个动作要领。

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融入高校教育,教育部专门修订发布《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设置为法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成为统领法学课程体系的“第一课”。对如何把这门课讲好,张文显提出,要带着信仰讲、带着感情讲、带着真知讲,以讲实为基本要领[6]。从课程性质及内容上看,这是一门与刑法、民法等同样的法学专业课,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讲实,还是应更多地引入法学特有的教学方法,以国情阐义,做案例说理,用辩论明是非,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如何开好课程,把这门课程讲“实”,部分高校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持续创新探索。有的高校,如西北政法大学集中法学理论的师资开设课程,突出强调理论性;有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将优势师资与课程紧密贴合组织团队,突出特色性。北京大学以包括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方式推进教学,专门设置学生反馈板块和平台,将授课的“播放器”转换为研讨的“对讲机”,师生共同研读、切磋交流。南开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中国建设课程,武汉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7]。

(三)以专业提升为根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深”

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贯穿法学教育的一条金线。“概论”与其他课程类似“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它们既是互为一体的,又各有分工[8]。

法学各门课程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方能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深”。解决“有的法学教育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素质”的问题和不足,要分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专业课程工作,以点带面,形成有特色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思政群。着重抓好法学本科主干课程、研究生必修课程的主动融入工作,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注入中国法治实践讲,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讲,既要讲清知识的是非因果,又要讲清原理的来龙去脉。

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深”,部分高校在授课手段、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创新。西南政法大学以跨课堂、跨课程方式循序渐进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的“多点互动”。中山大学将“法学思政讲堂”作为常规课堂,邀请法学院教师结合法学前沿问题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打造法治前沿与思政引领交汇高地[9]。

(四)以课程交叉为网络,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全”

“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知识容量需要扩充”[10]。伴随着科学进步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日益细化的同时,彼此间的融会贯通也愈发紧密。学科的交叉是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法学是一门具备很强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法学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贴合得最为紧密。法学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复合性法律需求,紧盯时代热点,发挥交叉合作的集结优势。同时,法学也是一门支撑性的学科,各个学科都有法的因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前瞻引领的指导思想,对交叉培养以及对各学科中法的内容的系统化和理论升华都具有突出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交叉学科,要以课程培养为平台,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注重把课堂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党内法规、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等方向,加强与多学科的前瞻融合,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作用。结合本科生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热点,构建法学+等多类型复合培养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鼓励以研究跨学科问题为导向,打通课程选修,建立创新开放的交叉培养体系。

为突出讲全学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清华大学依托卓越法治人才班、计算法学人才班和法学国际人才班为国家培养面向全面依法治国、科技创新发展、涉外法治争端等三个方面培养创新型法治人才[11]。南开大学在经管法、信息安全等复合培育模式中探索法学+经济、法学+人工智能交叉互联。吉林大学注重将法学与科学技术、数字经济、云计算等有机结合,让教学研究充分反映时代,前瞻未来[12]。

(五)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将教材工作作为“国家事权”加以统筹规划,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13],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渗透性强、实践性突出的一门学科,法学的教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重要,高校担负着“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14]的重要任务。

教材建设关系着立德树人的根本。高校应始终把坚持正确方向作为教材工作的首要原则,做到“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精品为引领,探索交叉创新,建立起组织保障、激励引导、资源支撑机制。教材建设应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锻造,打牢学生法学知识功底为目标,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追求卓越的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激发活力、促生动力。中国政法大学梳理我国行政法学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问题,把行政法治最新的理论实践成果诸如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诚信型政府等,有机融入专业教材[15]。南开大学法学院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系统联动网络,激发教师教材编写动能,支持教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录制慕课,编写教案、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新形态教材资源,推动自编教材建设,丰富教学素材。

二、紧紧抓住校园立体浸润,涵养多维培育气象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16]。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7]。信息输入的多元性是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学术指引、文化生活、校园管理等对学生的塑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育人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等教育,要在做实各类课程导领的同时,注重立体校园育人功能的协同发挥,深化拓展教学场域,将教育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的无处不在。

(一)挖掘学术特色,做内容加法

“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18]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生根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离不开守正创新。

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中学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定位、内涵特征、研究路径等开展了一系列深刻探讨,还有部分教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融入专业特色领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受教育、长才干,融习近平法治思想于无形;另一方面,高水平成果彰显研究者所在高校的研究特色,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影响力。

学术引领是高校的自发功能,如果路径采取得当、方式结合得当,在学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全面、系统、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在学校的《法学》等期刊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组织刊发相关学术研究文章,学术气氛浓厚①。南开大学引导师生将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加快地区法治先行区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实践回应能力。学术研究活动不仅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效检验标准。

(二)强化实践锤炼,做力量加法

实践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19]。

要鼓励学生实践,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可能。助力师生走出校园,深入观察、全情投身法治实践,加深国情认知,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精度。推进与实务部门协同培养,将学生送到实务部门实习锻造,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准度。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到学校做报告、指导论文、指导调研,将亲身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思考、领悟传授给在校学生,实现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经验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深度。注重国外法治资源统筹,输送、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法治机构、部门实习锻炼,以点带面,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广度。

实践是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键环节,核心是关心国情、关注世情、关切国家战略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法治家乡行”活动,持续组织学生深入家乡观察、研究法治中国建设实践,形成详实立体的系列实践报告[20]。北京大学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应对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中国政法大学把公益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深度融入到法治人才培养,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汇统一[21]。南开大学开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活动,见证并参与到中国司法实践中去,实现以行促学的目标。

(三)丰富法治感知,做形式加法

校园文化浸润是高校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首先,网络新媒体发展势头给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带来新的挑战,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要牢牢围绕法治特点,突出专业性和新颖性。其次,要牢牢把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通过文化浸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2]。再次,紧紧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和聚焦,要在主题深刻性、环节流畅性、学生参与性上下功夫,增强趣味性,强化角色代入感。要开拓视野,勇于创新,通过线上线下,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类主旨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高校法治文化浸润的新生态。

以学生关切的热门法治问题、重大法治事件等为切入点,开展全校范围的辩论赛、研讨会、情境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法治活动,把学生的认识和思考调动起来,挖掘学生潜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探讨法治的活力和动能。注重与普法、宪法、民法典等宣传工作相结合。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强化目标导向,通过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国情认知,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律演进过程,反映法治中国建设成就,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领会和理解。

文化浸润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把握青年学生的聚焦点、热议点、兴奋点。华东政法大学依托“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韬奋”作文大赛,创作话剧《雷经天》等,着力打造以“法”为特色的校园文化②。南开大学开展《人民的名义》续集——“高育良受贿、滥用职权案”模拟法庭表演,寓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思政效果和传播效果俱佳③。

(四)突出治理融入,做体验加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法治治理水平的好坏关系着学生对法治的第一感知和评价。高校治理要切实发挥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依法治校氛围体验中感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力量。

一是全面构建教职员工法治教育体系。在各类干部培训以及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加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深化教职员工的法治素质培养,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贯彻。二是深化落实师生参与高校治理制度。把重大事项意见征询和反馈做实,畅通师生表达的渠道,形成制度制定者与适用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加强师生申诉机制建设,把法治作为化解校内矛盾纠纷的基本路径,维护权利、反映诉求,逐步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在师生中逐步树立“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23]的信念。

完善的校园法治治理制度、机制、队伍建设为学校有序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是最富体验感的法治教育形式。华东政法大学制定印发《依法治校实施意见》,把依法治校融入、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成立由法学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依法治校委员会,督促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各项工作。聘请1个常年法律顾问团队和15个法律咨询团队组成法律顾问团,构建“一专多特”的法律顾问制度④。

三、持续推动教育队伍建设,强化育人主体锻造

建设一支德业兼修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做好宣传、阐释、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中之重。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2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嘱托和期望,高校着力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高等教育只有建设这样的法学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才能塑造一批知法懂法守法的高素质公民。

(一)做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者,扎好“根”

我国古代法制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智慧和资源。“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25]。

法学教师应从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中汲取营养,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26]等等,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法合治,教育中应突出德与法的融合,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贯通起来。

树立法治传统自信,要注重从传统资源中挖掘。南开大学大力支持挖掘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相关教师主编《中国法制史丛刊》(420册)、《福建洋坑许氏文书》,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还可以窥见古人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智慧、法律心理和道德观念等⑤。

(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者,铸好“魂”

法学教师信什么、研究什么、教什么直接关系法治培养能否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27]。作为法学教育者、研究者、法治参与者要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

要在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上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28]。把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师头脑作为首要工作,把理论学习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做实考核评价机制,细化监督奖惩机制,牢牢守住底线。

确保铸魂定力,要坚持育人先育师。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建立“一核多维,纵横网格”工作机制,把党支部建设成思政教育的战斗堡垒,开展法学家讲党课等活动[29]。南开大学把教师培训与师德传承赓续结合起来,搭建荣休教师与青年教师交流平台,弘扬南开优良传统和高尔森先生等法学前辈的懿德高风,引导教师们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30]。

(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践行者,走好“路”

法学教师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要“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31]。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引导高校教师到法律实践部门或基层参与实践锻炼,同时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资源引进高校,发挥协作育人作用。

持续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国情调研项目和参与实务部门研究项目或挂职工作,引导教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法治研究,推动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国情,加深法治认知,确定研究志向,产出接地气的高水平成果,并将所思所得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引入高水平实践资源,切实发挥实践导师作用,参与学生论文写作、评阅、答辩等环节。坚持邀请实务部门高水平专家为学生开设课程或参与部分课程讲授,让学生在带有鲜明实践烙印的知识传授中,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理解。

实践资源引入的核心是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工作机制,构建总体稳定结构,设计品牌、网罗资源。浙江大学开展“法治未来·领航计划”,以内修信仰情怀和外修法治本领为目标,邀请法律实务界资深专家,引领浙大法科学子成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⑥。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织“我在祖国基层”人才沙龙,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法学求学、择业历程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发展联系起来,推动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⑦。

四、结 语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环节,培养尊法守法的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将是高校今后持续重点工作。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的研究、阐释、传播,切忌生搬硬套,应该牢牢紧扣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推进方向,丰富内涵和形式,突出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增强生动性和震撼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在课程打造、校园浸润、师资锻造等方面同时发力,多层贯通,协同共进,形成合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法学教育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发展。

注 释:

①②④华东政法大学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教育部简报〔2021〕第61期.

③推进廉洁教育 学生模拟法庭上演《人民的名义》续集,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17/07/12/000338401.shtml,访问时间:2022-09-03.

⑤《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文献丛刊》第一部分出版,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22/09/30/030052995.shtml,访问时间:2022-09-03.

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治未来·领航计划”启动仪式圆满举行,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M.php?id=23957,访问时间:2022-09-04.

⑦北京大学“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暨法学院人才沙龙选调生专场举行,https://news.pku.edu.cn/xwzh/995ddc76fb4d47d789a4d090cc0a1c55.htm,访问时间:2022-09-04.

猜你喜欢

法学法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思想与“剑”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