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美”

2022-02-09夏夏

科学咨询 2022年23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夏夏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新时代,高校在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针对“零零后”大学生群体,更应关注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更应深入挖掘美育的特点与方式,特别是美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从内在关联性上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美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过去相关的研究往往仅仅着眼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或高校美育,对两者的内在关联并没有更多地关注与思考。其实,美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为高校构建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及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国高校美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思想。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突显出创新与突破的重大需求。美育的育人特点和规律、美育的独特育人方式方法都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崭新的方向与理论实践空间。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情感共鸣、艺术手法与感性形象等方面都十分缺乏,而美育恰恰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特别是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完美的契合性,且两者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美”的理论之基

在国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美育”这一说法。近代五四运动后,蔡元培、王国维先生等人大力倡导“美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以文件的形式,将大学需要开设美育课程、配备专职美育教师规定下来。在西方,“美育”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首部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系统阐述了美育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美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注重寓教于乐的统一以及关注美育与实践的统一[1]。

《意见》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对当前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以一系列有章可循的新要求和新思想推动新时代我国大学美育的落实和完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美”的现实可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从品德、价值及信仰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将这些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美育则聚焦人才培养中的道德情操与审美品位等方面,从而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2]。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并不矛盾,天然契合,在育人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可能性。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而日益显现的。

(一)两者在育人方式上是互补的

从一般意义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内容的严肃性与科学性,较为理性;美育则聚焦教育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与可视性,更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感性的表达,美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是通过其在教育对象的情感中融入美的感悟而实现的。在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塑造大学生群体完美人格的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两者的关系是互促、互补及互融的。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同时,从实现方式看,两者均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潜移默化地表达一系列观念理念的。

(二)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美育则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群体完整的人格,这已成为美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两者的教育教学方式、内容、实现路径等均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的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受教育对象的人格[3]。

(三)两者在育人内容上是共通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都是研究和关注人的学科,因此这就带来了两者育人内容共通的可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美育的教育教学理念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边界,所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内容聚焦于各种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观念,最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美育的理论教学涵盖了任何具有美的形式内容,当然包括可以很“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部分大学生在社会性活动中会表现出意志薄弱、情感淡漠与认知偏颇等问题,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存在焦虑、孤独、偏执、自私等心理问题,引发其对自然、社会与家庭无节制地索取,这也是导致目前部分大学生之间人际氛围冷漠的根本原因之一。究其原因,集中外显为:部分大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出轻团队合作重个性表达、轻融入重竞争的状态;相对较少去主动“利他”,较少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与感受,考虑“利他”的前提是必须满足自我需要,相对较多关心自我发展与自我感受,从而往往会被局限在自我世界里。究其原因,本质上是美育的缺失,特别是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有重大关联,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发起了严峻的挑战[4]。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美”的实践路径

高校的教育要将美育的普遍规律和美育的方式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实践中,科学运用,互通互融,最终实现全面育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关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美育其本身的一些特征,如情感表达、艺术感染与可视形象,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缺乏的;另一方面,本质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点上两者高度契合。

(一)着力关注两大群体

思政教育与美育协同效应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应早日成为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嘱托,主动担当,自觉修身。另一反面,教师群体应在课堂内外,以不同形式实现师生“共同体”效应。课堂里,教师群体需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处处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大学生群体养成规范行为、提升人文素养及涵养优秀品德;课堂外,教师群体需主动成为协同育人的强大“发力者”,通过一系列课外的交流活动,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群体。塑造人的灵魂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个人的品德与审美素养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二)倾力创新教育路径

站在大学角度实现思政教育与美育二者的创新融合,一般来说会涉及几个主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助推、校园内外平台的搭建、全域媒体平台的建设、思政师资队伍的保障、思政形式美感的追求、传统文化美德的弘扬、历史文化教育的增强、爱国主义信念的强化。

为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喜爱参与并乐在其中,这就要求大学校园努力把引领大学生成长的“大道理”通过大众的、生活的与艺术的话语对大学生进行解读。因此,需要被解读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美育载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如“三贴近”的校园文艺作品,即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以及贴近学生话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应努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追求真善美的美育部分、培育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涵养师生品行、营造校风学风、引进高雅艺术,而这一切都是以建设优美校园为前提和基础的。大学校园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文化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三)全力探索思政之美

运用美育探寻思政育人之美,以美引善,以美启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校园应努力探索如何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美育规律相结合,应努力尝试把思政教育内容与美育形式相结合,从而用美育的独特方式、形式与规律去塑造与培养大学生。

运用美育探寻思政育人之善,以美化人,以德育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否成功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国家富强与否以及民族能否振兴等核心问题。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思政教育务必取得实,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载体与方式的创新,美育恰好提供了既形象又具体的途径。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识善、扬善与守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大学生从此便踏上了“止于至善”的人生路程[5]。

运用美育探寻思政育人之真,以情育人,以理服人。当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干扰,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冲击。这就要求大学校园努力运用美育规律传递思政教育真理,运用美育形式有效表达思政教育的科学理论,从而将相对感性的美育形式与相对理性的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特点。

(四)大力融入课堂教学

大学校园应积极响应并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相关精神,特别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校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各类专业课堂的推动作用,结合《纲要》关于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坚守好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亲和力。

要想使大学生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思考如何将教师传授的理念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能够对课程传授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教师就必须通过“思政+艺术”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课程教学中,必须采用互动教学、典型案例导引以及情景式教学等参与感更强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考虑把思政课堂直接搬到话剧演出现场、艺术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实地。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融合后的教学模式,从此不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美育在育人目标上,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思政教育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和提升道德修养;美育往往通过相对感性的方式净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灵,例如用文化与艺术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使他们拥抱真善美,拒绝假丑恶。

笔者尝试将本文主要内容小结如下:思政教育遇瓶颈,传统模式步难行,美育融入勤求索,感性理性可走心。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